王東紅(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奎屯 833200)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1],達到有效供給。高職旅游人才供給為旅游行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資源保障。因此,高職旅游教育應該緊跟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要求,大力推進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供給側改革,解決供需錯位矛盾,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為社會經濟發展和旅游企業提供優質的技能型、應用型專業人才。文章以新疆高職院校的旅游教育為例,從供給側的角度探析人才培養模式。
筆者對新疆高職院校開設的旅游類專業進行了調查,截止到2018年9月份,全疆共有17所高職院校開設了旅游類專業,在校生規模4000多人,每年為新疆旅游行業供給1400多人。除了高職旅游類專業外,新疆還有8所本科院校開設了旅游類專業,另外各地州縣市的職業中專、技校、職教中心都開設了旅游類專業。但是從學生人數、辦學規模上來看,高職旅游類學生占主體,因此高職旅游教育人才培養是新疆旅游產業發展重要的人才資源,也是新疆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經過對旅行社、景區、酒店等的調查,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量很大,但是畢業生對旅游行業就業情況滿意度比較低,期望值不高,工作的幸福感不高,就業門檻低,認可度不高和季節性較強等,離職率也比較高,旅游人才流失比較嚴重。據不完全統計,65%的應屆高職旅游類畢業生從事旅游行業的工作,工作兩三年以后,又有相當一部分從業者辭職,這就進一步加劇了旅游行業人才短缺的現象。
截止2018年底,新疆有A級景區300多家,其中5A級景區12家;星級飯店400多家,其中五星級飯店16家,旅行社400家[2],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新疆成為“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這將為新疆的旅游行業發展帶來機遇,旅游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大。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星級農家樂、牧家樂和其他旅游公司在旅游旺季時對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長期旅游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旅游人才資源總量年均增長19%,到2020年高職及以上學歷旅游從業者占人才總數的70%以上。旅游景區、星級飯店、旅行社等旅游企業對基層從業人員需求量比較大。另外,旅游行業對旅游經營管理、營銷策劃、旅游信息化、文化旅游創意、旅游商品研發、醫療旅游、旅游商貿物流等方面專業人才緊缺;旅游業人才失衡導致行業運營成本增加、服務質量和業績下滑,阻礙了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步伐。[3]
隨著“新疆是個好地方”的宣傳,每年來新疆旅游的人數越來越多。一方面,旅游行業企業急需高素質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企業的要求,與企業要求的具有職業素養的人才規格差異比較大,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校學習的課程、學習內容與企業崗位工作職責、工作內容關聯性不強,學生對企業文化認知比較模糊,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品德、職業態度與企業的要求相差比較大。另外,專業老師雖然都有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但是老師很少真正到企業一線崗位上去實踐鍛煉,老師對企業崗位職責要求、工作內容、業務流程、人才規格要求認知模糊,老師的知識、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比較陳舊,因此培養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很難勝任企業崗位要求。雖然新疆的旅游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巨大,但是學校培養“有效供給”的旅游人才不足,造成供需矛盾突出。
根據調研,新疆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每年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專業教師對旅游行業的調研不是很深入,調研的企業數量也比較少,對旅游景區、飯店和旅行社等企業的崗位類型,崗位規范、職責,員工的資歷、身體條件、心理品質及能力要求、所需知識和專業技能等認知比較模糊;由于對崗位認知模糊,對支撐崗位所對應的課程體系設置也是不合理的,課程開設順序不科學,學校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與企業的人才需求規格相差比較大。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置不科學導致畢業生對職業工作滿意度比較低,再加上一些旅游企業缺少對招聘員工的職業規劃,導致畢業生離職率比較高,人才流失比較嚴重。
目前新疆高職旅游專業的校企合作僅限于實習層面,雖然有些院校與行業、政府成立了職業教育集團,但是真正進行人才培養方面的工作很少。校企之間缺少協同育人機制和保障機制,人才培養主體比較單一,一些學校也很少主動與行業共同探討人才培養,學生在校課程學習內容與崗位工作內容差異比較大,學生對企業文化認知模糊,所學理論知識不扎實,理論與實踐相脫離,學生對實習環節存在著誤解。另外,企業、行業很少參與人才培養,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和課程教學過程中缺失責任,校企合作的表面化、淺層次化將不利于旅游人才培養,校企融合不充分已成舊病陳疴[4]。
高職旅游教育培養的是旅游行業企業所需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企業對專業人才的職業素養規格要求比較高。目前新疆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老師主要由三部分構成:80%專業教師是從旅游管理本科、研究生專業或者相關專業畢業直接到高職院校從教;15%專業教師是從其他專業轉行從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學;5%專業教師是從旅游行業企業調入從事專業教學的。因此,絕大多數老師是從學校到學校,他們的企業實踐經歷很少,即使有相關的行業企業實踐經歷,也主要是教師本人在上學時候的實習經歷,畢業到現在從教十幾年期間很少到企業去實踐鍛煉,實踐教學技能一直是教師業務的短板,絕大多數老師對旅游行業企業發展趨勢、業務情況、崗位職責、崗位內容、人才需求等是比較模糊的。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工作內容相差比較大,尤其是實踐教學能力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師作為培養有效供給人才的執行者,其自身存在的問題將導致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的需求差距比較大,很難達到旅游行業企業需求的人才標準。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應該根據區域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旅游產業結構、旅游人才需求規格情況來設置專業,調整專業方向,首先建立調研組,針對旅游景區、旅行社、星級飯店設置調查問卷或者訪談提綱,要深入調研區域內多家旅游企業,熟悉這些旅游企業崗位特點、崗位工作內容、人才需求的規格情況,然后根據調研分析歸納出崗位以及崗位群對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或者歸納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職業素養要求。其次圍繞崗位、工作任務對人才規格要求設置課程體系,課程體系設置要進行論證。然后根據工作任務或項目導向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按照旅游企業崗位工作內容要求設計教學內容。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突出職業性、技能性,讓學生熟悉職業崗位及其人才規格要求。每學期都要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提高學生對專業、企業文化、職業理念的認知。最后,專業調研組每年要開展行業調研,熟悉區域旅游業發展政策、特征以及旅游行業企業對人才供求情況,撰寫調研報告,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切實提高旅游人才培養的有效供給。
旅游產業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是培養旅游人才的主要途徑,要解決人才供需錯位矛盾,僅靠學校一方的力量是無法辦到的,旅游行業企業有責任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高職旅游教育必須與企業共同探討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整合、實習實訓、師資培養等方面的深層次合作。雖然目前校企合作的有效機制沒有建立,但是學校、企業在培養人才方面有著共同的互利共生利益。首先,要形成全社會育人環境,發揮政府在校企深層次合作中的主導作用,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制定相關制度、政策,如通過制定稅費減免、人才優先使用、企業宣傳等方面的制度,這樣才能驅動旅游企業真正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其次,學校和旅游企業建立人才培養的制度,學校和企業都是人才培養的主體,建立協同育人的平臺,打破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優勢,形成在人才培養中全方面、全過程的合作。校企雙方共同探索人才培養的路徑,努力提升旅游人才供需的契合度。
師資隊伍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執行者,[5]師資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人才培養的供給質量,學校要制定相關的制度提高教師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尤其是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首先要制定專業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每學期或每年派遣一部分教師到內地辦得比較好的職業院校參加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蚺汕惨徊糠纸處煹铰糜涡袠I企業掛職鍛煉,熟悉旅游企業崗位類型、崗位職責、崗位工作內容、人才需求規格情況和業務技能情況,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其次,制定相關的教師素質提高獎懲制度,激勵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激勵教師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培養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努力培養教師成為真正的“雙師型”教師。最后,不斷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教師要把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嚴格履行教師的職責,努力提升旅游人才培養的供給質量。
提高高職旅游人才的有效供給,是高職旅游教育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通過多種策略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調整課程體系、提高教師素質和深化產教融合,才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