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敏
(大慶蒙妮坦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黑龍江 大慶 163458)
自十八大以來, “創新”一詞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創新涵蓋了方方面面,包括科技、人才、文藝、軍事等方面的創新,以及在理論、制度、實踐上如何創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堅持創新發展,就是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如何讓新時代的年輕人具備創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應探究的內容。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從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教育不僅僅是單方面完成的事情,孩子的培養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的影響,創新能力的培養屬于教育中的一部分,提到創新能力培養則需要從這三方面談起。
家庭是孩子接觸世界、感知世界的第一個窗口,家長在引領孩子成長過程中起到最先前、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深蒂固的作用,家長帶給孩子的創新觸動是不可小覷的。
“誰家的孩子像誰”。孩子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也會呈現其父母的影子,可見家長影響的重要性。從我們接觸的孩子來看,倘若家長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那么孩子的創新意識自然不會被削弱。當代社會信息極為豐富,家長可在生活小事上有意的改變“影響過程”的多樣性。例如,家長可針對自身的工作進行有建設性的展望,同孩子共同探討并引導孩子對專業發展、個人發展進行相應的規劃。家長從自身做起,在不經意中帶動并影響孩子的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
確定正確的目標并為之努力,才會有好的成效。要想讓孩子具有好的創造力,家長可以提前制定相應的計劃。例如,帶領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從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啟發孩子的創新思維;每天可用不同表述方式、不同的詞匯描繪同一處場景或者一個人;每周可以刻意的進行老歌新唱等活動。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創新,并將其定為計劃,持久堅持。
為了更好地影響孩子創新能力的發展,家長應努力營造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例如,讓孩子假期參與家庭出行規劃,讓孩子全權策劃方案,并給予合理性建議;可讓孩子參與菜品創新嘗試,自行制作并進行食材或造型的相應改變,無論效果如何,家長均可用賞識的眼光給予肯定并給予相應指導;可允許孩子布置自己的房間,自行設計裝修風格,培養孩子自主意識,同時在創新過程中提升審美能力。
家長要不斷完善自我才能給予孩子更多。首先,家長要知曉何為創新,何為有意義的“創新”。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這里所指的“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并非所有的創新都是可取的,父母需要給予適當的干預。例如,孩子的思維是活躍的,想法有時會天馬行空,家長要幫助孩子在積極、上進、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創新。
父母具有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的意識,并付諸行動,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良好習慣養成的持續性。著名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正所謂觀念變,行動就變;行動變,習慣就變;習慣變,性格就變;性格變,命運就變;命運變,人的一生就改變。法國作家培根曾經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該努力追求好的習慣。”行為習慣像我們做事的指南針,指引著每一個人的行動,習慣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也不是幾天幾月的短期行為,它一旦形成就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常常會與人相隨一生。父母一旦自身養成了創新的習慣,無形當中也會影響孩子養成創新的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對事物的好奇心,就會有探究和鉆研的動力,有了內動力就不怕做不好,不怕沒有改進、沒有創新。中職學生應該挖掘自己對專業的興趣,找到學習的興趣點,并為其努力。我曾經教過的一名學生,他學平面設計專業,經過入學一年的專業學習,他發現自己對繪畫極為感興趣,并想放棄專業專攻繪畫。作為班任,我發現他的興趣點后加以引導,并明確具有良好的美術功底能夠更好地幫助平面設計的學習,告知他平面設計就是繪畫的升級版。在我的引導下,該生愛上了平面專業,愛上了電腦“繪畫”,愛上了設計,并多次在校級、市級、省級平面設計比賽中取得優異的名次。
創作需要靈感,靈感來源豐富的“閱歷”。中職生應學會自我充電,為自己所學專業充電。王欣是一名喜愛電腦的學生,由于嚴重偏科未能考上普通高中,一心想學習電腦而來到職高。入學伊始,他依然偏科,只學習自己認為重要的科目。經老師引導,他明白了課程的設置都是為更好地學習計算機而服務的,也明白了學校所學的內容也只是初級的計算機知識理論及技能。通過努力,王欣三年后考入了哈爾濱華德學院,現被我校聘為計算機實習指導教師,圓了他的“計算機教師夢”。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最好辦法。學生社會實踐是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對推進創新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表明,社會實踐活動是驗證青年學生運用知識、展示能力、磨練意志、鍛煉成才的大學堂;是青年學生互通文化、弘揚科學精神的有效途徑;是符合青年學生成長需要,深受歡迎的教育形式;是青年學生將愛國情懷與自身圓夢融通的實踐活動平臺。學生參加實踐活動,不僅是對自身德智體美勞能力的展示及延伸,也是學校政治課的一種渠道,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吸收新知識、發展智能的重要途徑。學生可以身在其中自由馳騁,發揮才能,充分利用在校期間所學知識,在社會實踐中磨練自己。
從實踐活動中感受活動帶來的新鮮感及樂趣,會有助學生激發靈感,找到不一樣的“創新”點,從而為己所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知曉專業知識,知曉古今;而社會實踐中的歷練,則使學生將所學升華。
中職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兩方面,其中綜合素質是指為人處事、邏輯思維、開拓創新等方面的素質。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是培養他們興趣的重要途徑。興趣是求知的內動力,有了內動力,做事就會追求卓越,創新點也會隨機而生。通過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可以使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升、視野開闊,鍛煉思維能力,這些都會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教師應該做母親該做的事兒。”教師不僅僅要和孩子有很好的溝通,還要明確知道孩子的興趣所在,并且要做好榜樣示范作用。教師在教學設計上的創新不僅能更好地激勵和引導學生接受新知,從隱性方面還可以激發并影響學生對事物創新的意識。課堂教學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最能夠直接展現教師多方素養。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教師會精心設計與學生有效的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解決問題的“創新理念”。例如,課堂導入可以從一首歌曲、一個互動、一個游戲、一個腦筋急轉彎、一個真實任務等入手;展開過程可以從教師講授的方式改為教師設定難易階梯,由學生主持、學生設問、學生互相分派任務等方式來改變枯燥的課堂,使學生有新鮮感、有合作感、有職業感。
班級是構成學校最基層的“細胞”,細胞的良劣性就要看教師如何運作。若要使學生具有積極上進的態度,教師就要學會營造班級積極上進的氣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校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墻壁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一部分,班級文化建設有助于班級的學生端正態度,明確方向。具有創新的班級文化建設無疑會督促、激發、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曾經帶過一個平面設計的班級,學生們剛來時都是零基礎,沒有美術基礎、沒有設計理念。我為這些零基礎的學生制定了班級整體目標;進行學生個人成長規劃;制定班級公約、班規、班級口號;布置有特色的圖書角、衛生角、優秀作品區、手機棲息角、節約用水角、公示板、名人名言角;建立積極上進的班委、團委組織;建立便于溝通的學生群、家長群;成立“我的班級我的家”人人責任制,等等。學生們從這些創新舉措中感受到了“創新”,逐漸有意識去創新。
教師可通過班級的板報設計、會操隊列造型、朗誦活動,讓每一名學生有機會參與其中,出謀劃策,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更好地調動他們的創新潛能。 在一次學校會操表演比賽中,我將任務發布至班級并要求每人獻策一計,若被采納將為其在個人學期考核中加入10學分。學生們各抒己見,通過大家的集思廣益,共同籌備,最終我班的會操表演獲得了優秀組織獎及最具創新獎兩項大獎。
家校共育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成長。在我接觸的中職家長中,具有創新意識并具有合理教育方法的家長為數不多,中職教師應與家長有效溝通,了解并分析每一個家庭、每一名孩子,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因材施教。
我的班級有一名學生,學習成績一般,但對折紙情有獨鐘。與孩子聊天時,得知家長并不支持她的愛好,認為折紙會大量浪費學習時間,是不務正業。我與家長溝通了解到,孩子由父親一人撫養,由于工作繁忙,對孩子的教育僅僅靠囑咐、說教,親子活動少之甚少,更談不上談心。孩子感到孤獨的時候,就用折紙消除孤獨,而且為之學習研究。了解情況后,我與其父親溝通,說明了孩子的情況,告訴他孩子的愛好實屬健康范疇,堵不如疏,孩子折紙的愛好不僅僅有助于孩子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而且有助其在所學專業方面的發展。通過反復溝通,家長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與我共同達成了針對孩子個性化發展的計劃。事隔一年,專業課老師反映,該生在平面設計上具有獨特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最高體現,具有綜合性、發展性、創見性的特點。創新能力有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的特征。對于學生來說,是將所學知識進行“重新組織”和“轉換”,從而萌發新的構想。培養新時代中職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顯成效的,它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需要挖掘、需要激發,需要家長、教師以及學生自身有意識的為之努力,是多方多維度共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