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友容
眾所周知,近年的高考作文題,新材料作文已成為命題者的新寵,而在新材料作文中,“時事新聞型”即社會熱點型材料作文又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類作文選用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作為題目材料,要求考生貼緊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識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寫成一篇文章。特別是2018年高考全國卷Ⅰ和卷Ⅲ、浙江卷、北京卷議論文作文題,還出現了單個事件或多個事件并以時間為線索組合材料趨勢。這類作文題不再僅僅關注某個單一的社會熱點,而是引導考生要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和解讀社會熱點。
社會熱點材料作文題,按照試題提供的材料的形式與內容,大體有應該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應該批評或引為教訓的反面事例,還有爭議的事例。看待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就要在立意上有獨到之處,即最能體現高考考綱在寫作“發展等級”中“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作用”的能力要求。這就需要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來解讀社會熱點材料題。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和發展的,同理,解讀社會熱點事件,我們也應當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審視。“聯系”,是相互區別的事物或要素之間的聯系,它們是互為存在的前提;“發展”,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變化。
聯系即橫向,發展即縱向,看待一個社會熱點,應該橫向聯系(指空間上處于平列狀態的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制約和作用)深挖事件的本質,同時縱向分析(指時間上前后相序并有某種隸屬關系的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制約和作用)找到問題發展的脈絡。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是和外界事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解讀社會熱點時,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關問題的聯系,進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因此,我們首先考慮從事件反映的本質這一角度立意。即以“聯系和發展”的眼光進行“透視式”解讀,“由表及里”立意,要求考生能撥開材料的迷霧,穿透表象的藩籬,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以考慮,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用思想之手挖掘潛藏在作文題材料紛亂現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特點,發現其所蘊含的真諦,反映生活的底蘊,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所言之”。
比如,2018年高考全國卷Ⅰ作文題。作文題材料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國家線索,一條是個人線索。
國家線索是——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天宮一號”首次太空授課;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準扶貧”開始推動;網民規模達7.72億,互聯網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些內容展示了國家的歷史進程,展示了國家的進步與成長。這些內容分別從國家災難、國家輝煌、國家科技實力、國家農村振興、國家扶貧計劃、網民數量等方面展示的。
而個人線索就是——2000年農歷庚辰龍年,人類邁進新千年,中國千萬“世紀寶寶”出生;2018年“世紀寶寶”一代長大成人。主要展示了正在考場上的考生的成長經歷。為何要特別突出“農歷庚辰龍年”?主要展示了這些寶寶出生的歷史節點,是龍的傳人,明顯帶有中華文化的基因。
也就是說,作文題材料提供了縱向的大事記,即個人的成長、祖國的成長,如果只選擇其中的一個方面寫作,就有可能被表象迷惑,立意也就有可能出現偏離。我們還應該用辨證的眼光進行橫向分析,即個人的成長和國家的發展之間的關系怎樣,只有充分認識個人成長與國家、與民族、與新時代的深刻關聯,把“個人與共和國共命運、共成長,個人的責任使命要與國家的責任使命”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由表及里深挖這道作文題最本質、最核心的題旨。
本道作文題,考生縱向發展的兩條脈絡容易把握,而橫向聯系的兩個方面可能會忽略,這卻又是這道作文題立意勝人一籌的關鍵所在,因此,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進行“透視式”解讀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在運動、發展、變化之中。解讀社會熱點的時候,如果采用靜止不變的觀點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它的內在的客觀規律,就必然違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在發展中分析問題:回溯過往,探尋問題的根源;關注過程,看到事態的發展;展望未來,提出合理的建議。只有這樣,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進而揭示事物之間內在發展的因果關系。而運用“追問式”思維立意,就是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找到思維的聚合點,進行由果溯因追問,從紛繁的因果中找到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預見最要害或最有深遠意義的結果和發展,讓思維深入到“人之所罕至”的“險遠”之處。
比如,2018年高考全國卷Ⅲ作文題,明確提出“圍繞三個標語寫作”,立意就要明確這三個標語各自表達了什么樣的意思。全部素材就是三條標語,素材雖少,仔細琢磨,也有奧秘。
1.孤立地看,三者互無瓜葛,各自獨立,各有各的產生動因,各有各的歷史使命,屬于平行并列的橫向關系——抓住這一點,我們就可以考慮橫向思維,橫向分析。即從橫向上看,是十九大提出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所涉及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和諧美好以及實現現代化強國等廣闊背景。可采用“由果溯因”:為什么要提出第一句口號?因為當時經濟落后、社會國家貧困,經濟要發展,必須搶時間要效率;為什么要提出第二句口號?因為改革初期的片面追求時間和效率導致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所以要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和諧;為什么要提出第三句口號?因為只有繼續深化改革,才能最終實現中國夢。
2.合起來看,三者一脈相承,一線貫穿,有一定的聯系性與連續性,雖然都沒有改革開放的字眼,但全部意涵都在其間,那是它們的內在紅線,這樣理解,就可以認為屬于縱向關系——抓住這一點,也可以縱向思維,縱向開掘。即從縱向時間軸上看,這三句為考生提供了改革開放和展望未來發展的背景;三句綜合就是說,深圳口號艱難起步,浙江口號調整腳步,雄安口號邁開大步;三個小步貫穿起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歷史使命和不同的時代精神,我們要適時地以不同的精神面貌、不同的時代要求去要求自己,努力奮斗,完成使命。從這個角度去立意最切題。
本道作文題,在橫向聯系的基礎上,特別要注意三條標語的縱向發展,即從回顧歷史、立足當下、展望未來三個方面的高度去俯瞰時代的變遷與發展,才能概括出最切合題旨的立意方向:不忘初心,繼往開來,不畏挑戰,砥礪前行,共圓中國夢。
從時事新聞類材料中挖掘出核心概念,還僅就其本身“原地踏步”,為了使我們的立意更深刻,我們就應抓住這個核心概念,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深入拓展,由此及彼,聯想到與材料內容相類似的人生哲理、社會現象等,即對接社會,站在時代的高度,及時提出并回答當代人們普遍關心的現實問題,表達對生活的認識和看法,這樣,讓自己的思維深入一層,觀點態度就跳出了常人的范疇。
比如,2018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題,以你對“浙江精神”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寫一篇文章。首先要聚焦“浙江精神”,處理好歷史與現實、整體與局部、大我與小我等三組關系,而后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解讀這三組關系,考生可立足現實,回顧歷史,敘述浙江精神的形成過程,詮釋浙江精神的內涵,而后采用“拓展式”立意,對接社會生活實際,將浙江精神放在大的國家背景和視角下,就浙江精神的具體某個點或某個側面,比如務實、創新、敢為人先等展開論述,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浙江精神,探討如何在新時代的改革和實踐中進一步豐富與完善浙江精神,將浙江精神發揚光大,從而促進整個中國和民族的發展與進步。
本道作文題,橫向聯系和縱向發展相結合,在此基礎上拓展,對接現實人生,則立意就不同凡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