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彥平
(上海城建職業學院, 上海 201415)
回顧過往5年來,中國政府緊緊圍繞“一帶一路”積極加強與亞歐非及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在五大合作重點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政策溝通方面,中國與近100余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近120份“一帶一路”合作協議。設施聯通方面,中歐班列已到達歐洲14個國家、42個城市,累計開行數量突破9000列。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方面,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貿易和投資總體保持增長態勢。民心相通方面,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科教文衛等多領域進行人文交流。
“一帶一路”的實施需要眾多人才來推動,人才是建設的保障。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對復合型、外向型的高素養國際化商務人才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如何滿足“一帶一路”建設對國際化商務人才的需求,正是當前高校國際商務類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面臨的新挑戰。
2013年至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額達69756.23億美元,與相關國家貿易增速高于中國對外整體增速,我國已成為25個沿線國家最大貿易合作伙伴。在投資合作方面,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投資289億美元,直接投資年均增長7.2%,與沿線國家共建經貿合作區80余個。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外貿合作發展已經成為推動我國外貿加速回暖的重要力量。
2015年,中國發布《“一帶一路”中國企業路線圖》,截止到2014年,已有約100家央企在境外設立8500多家分支機構。72%擁有海外業務的中國企業表示,海外機構的員工主要從中國外派,只有28%采用海外招聘方式。
中國加快發展“絲路電商”,支持電子商務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目前中國國內共設立杭州、天津、上海、廣州、北京等35個跨境電商綜合實驗區。中國已分別與“一帶一路”沿線17個國家簽署電子商務合作備忘錄并建立雙邊電子商務合作機制,“絲路電商”成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新亮點、新渠道。
隨著“一帶一路”經貿合作走深走實,重大項目的帶動力也逐漸顯現出來。我國啟動實施“絲路明珠”工程,著重打造一批帶動作用強、綜合效益好的項目,推動境外經貿合作創新工程,發揮產業集聚效應。
因此,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市場急需跨境電商、產業園區投資運營、知識產權交易、國際采購等國際商務行業里具備新知識新技能的國際商貿人才。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建設普遍缺乏資金,因而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中國政府通過設立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方式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利用等融資支持。因此,市場急需精通國際金融市場和規則,善于開展金融投資、并購、資產證券化、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等熟練處理國際金融事項的復合型金融人才。
“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在社會制度、傳統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一帶一路”的推進過程就是要逐步加強國與國之間合作意愿、完善合作方式。古代絲綢之路的開辟,始于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有了對沿線風土人情的考察和了解,今天“一帶一路”建設,也要從文化交融入手,優先培育精通中外文化的“跨文化人才”。
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市場對國際化商務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職高專院校也意識到國際商務技能型人才應具備國際視野的重要性,但培養出的國際商務人才與“一帶一路”建設所需的國際化人才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在經濟全球化及《服務貿易總協定》的推動下,中外合作辦學已成為現代職業教育的一種新形式。目前,全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計1979個,其中由教育部審批和復核通過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930個,由省級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審批報備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1049個。從高職高專層面上,涉及國際貿易專業和國際商務學科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計55個(國際貿易專業14個,國際商務專業41個),僅僅占整個高等教育階段合作辦學總數的2.78%。
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師資”,而目前從事國際商務專業教學的教師主要來自國際貿易專業的研究生,自身在對外貿易市場的開拓、國際貿易規則的應用、國際金融領域的實踐、跨文化交流、國際人才培養等方面存在欠缺。
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國際商務專業的培養目標大多定位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具備國際商務專業知識,掌握外貿實踐技能,能參與國際商務活動的應用型人才”。然而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涉外高技能復合型應用人才需求激增,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國際商務專業的培養目標滯后,未能跟上“一帶一路”發展對國際商務人才的需求。
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國際商務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經貿類和商貿類的專業課程都集中在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進出口貿易實務、市場營銷等,課程“同質化”現象嚴重。另外,國際商務專業課程設置中針對外語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只開設大學英語和商務英語課程,外語語種單一。在“一帶一路”推進下,沒有做到與時俱進。
在“一帶一路”的推進下,根據市場對國際商務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國際商務類專業培養目標應聚焦在培養具備國際化視野,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精通國際貿易規則和外貿執行能力,且能夠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級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可以基于此目標,結合自身優勢、區位優勢,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較多,各國的語言及文化各不相同,高職院校可以多視角、選擇性地針對一些目標國家進行調研,在此基礎上針對性地確定本校國際商務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2010年,教育部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綱要中明確提出:擴大教育開放——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2016年,教育部又印發了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通知,為教育領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支撐。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深入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國際商務專業中外合作辦學地位日益凸顯。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選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教育合作,如新加坡,該國一直以來以其高質量的教育享譽全球,通過借鑒外方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程體系改革等方面的有益經驗,增強我國人才培養的能力。另一方面,面向教育落后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職院校可以敞開大學校門,設立獎學金等政策,吸引國外留學生,來中國進行專業和職業技術培訓。
師資隊伍是人才培養的保障,國際化的人才培養需要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修養”的師資隊伍。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隊伍人才建設要“兩手抓”。一只手“請進來”,通過建立靈活的用人機制,吸引大批優秀海外留學人才和具備企業從業經驗的優秀人才加入中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也可以通過聯合辦學、項目引進、合作研究等方式“請進來”,促進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另一只手“推出去”,選派優秀教師出國訪學、與境外高校在相關專業領域建立合作項目,支持教師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與進修研討,積極與絲路沿線國家高校開展互訪學習合作,促使本土教師的國際化水平提升。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把教師“推向企業”,讓教師積極參與優秀企業的產、學、研國際合作,相互學習借鑒,進一步提升教師的雙師素養。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國際商務人才的需求具有各自的“個性”,高校在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時,重點和難點就是解決這些個性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突破口就是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置。例如沿海城市,可以開設遠洋運輸、物流工程的課程。針對市場需求,差異化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人才也更加具有國際競爭力。國際商務專業應按照突出實踐性、應用性的原則,在原有的實踐教學基礎上再進一步優化和調整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例如添加國際項目投資、金融風險評估等課程。另外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小語種較多的特點,靈活開設小語種課程、民族文化課程、跨文化交流課程,從而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國際商務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到底效果如何,需要構建一個科學的評價體系來評價。高職院校在構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時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通過調研國內外相關院校先進、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制定出符合本專業的人才評價體系,并圍繞這個評價體系及時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密切跟蹤畢業生,調研畢業生所在的企業、行業對畢業生的滿意度,通過人才市場的反饋來改進人才培養方案,確保高校培養出的國際化人才符合市場需求。
綜上所述,新型國際商務人才是助推“一帶一路”發展的保障,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到新階段的市場需求,各高職院校要針對本校國際商務專業特點,結合區位優勢,放眼國際視野,構建符合當下社會需求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為“一帶一路”建設輸送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