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剛
(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食品工程系,吉林 四平 136000)
“工匠精神”的提出,最早是我國著名企業家、教育家聶圣哲提出,后來在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做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初的提出是在中國制造業缺乏創新的背景下提出的,所以“工匠精神”是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一項重要的指導思想,該思想包含四層含義:一是敬業,是從業者基于對職業的敬畏和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認認真真、盡職盡責的職業精神狀態。二是精益,是從業者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三是專注,就是內心篤定而著眼于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大國工匠”所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四是創新,是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內蘊。近年來“工匠精神”不斷被大家所理解、認同,隨之迅速推廣到各行各業,而作為高校教師,這個為社會輸送人才的職業,更應該具備,試問我們在社會中從事各項工作人們,不管你是員工還是國家領導人,誰沒有受到老師的影響?都說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一名老師,我感覺受之有愧,但是作為一名食品工程專業的高校教師,深知“民以食為天”,只有食品健康安全,人民才能有強健的體魄,這是強國的基礎,但在面對中國社會不斷頻出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必須要以一名教師的“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向社會和食品行業輸送實用型人才,他們以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為己任,發展食品工業為目標,帶動中國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為理想,踏上中國時代的腳步,成為大國工匠的一員。
那么如何以培養食品工程專業實用型人才來體現高校教師的“工匠精神”呢?
老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其實應該把育人放在前面,首先應該是育人之后再教書,高校教師更應如此,不然一個化學博士去制作冰毒將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還有學術造假的問題,就在近日,北京電影學院的博士,并且正在申請北京大學博士后的翟天臨,由于涉嫌學術不端,被撤銷了博士學位,并且他的導師陳浥也被取消博導資格,翟天臨作為一名演員一向被人們認為是學霸,并且學習刻苦,工作認真,卻沒想到這都是假象,可能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假象,但如果連高校里都造假,那么整個社會,甚至整個國家,都將在國際上失去信譽。再有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違背科研倫理,對人類受精卵進行基因編輯,并且在嬰兒已經降生后才進行公布,不管出于何種目的,這種違背倫理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將會對人類帶來何種災難或是只是小小的不幸,我們不得而知,但就目前因此次影響,一些中國基因工程學者,本來可以出國去世界頂級的大學深造,卻因為這個事件,被取消了資格,可能斷送了前途。
同樣的,在危害人們生命和健康頻出的食品行業,有些是因為無知,更多的是因為“有知”。如“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蘇丹紅”,哪一個不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或是高校中的“專家”才能研究出的方案,但他們明知道這些添加劑有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卻沒有做任何毒理學實驗分析,沒有做食品安全評價,就直接使用了,在利益面前,他們選擇了金錢而摒棄的了道德。所以說高校為社會和企業輸送實用型人才,更重要的是道德素養。實用型的“用”指的是能用,主要指能力和技術水平;“實”則指的是實實在在不弄虛作假,有道德有情操。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社會現象和風氣,提高高校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無疑是一條夯實道路。人們在畢業以后能記得多少老師教過的知識,10%,1%還是0.1%,有些人可能一點都不記得,但總會記得那么一兩位老師,記得他上課很風趣但說的都好像很有道理,記得她每次上課總是提前半個小時到教室,記得她課件總是做得那么好看,我們記得的都是老師的德行和品格,這些也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德行和品格,我們都不自知。你是否上班也總是要提前半個小時到單位才覺得踏實。
教師也是一所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所在,擁有一批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教師是一所高校持續發展的動力,是能夠招生、引資的實力體現,是能夠服務社會、影響社會保障。高校教師的道德素養是職業素養的組成部分,據成都學者對成都高校的調查,發現教師之間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主要看教師的道德素養,而在高校教師的職業素養中,教學能力和知識水平固然重要,但一個教師核心競爭力的體現,關鍵還是看道德素養。作為一名教師,道德素養是做人的根基。所謂“尊師重道、親師信道”,能夠成為學生愿意追隨和深信不疑的老師,德行修養是第一位的。面對社會上頻出的不法現象,不良風氣,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深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緊隨時代的發展,掌握前沿科技的同時,更新自己的道德素養,完善自己的價值觀,不斷提升職業素養,為新一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創造者。
教學能力是指教師為了達成教學目標、順利從事教學活動所表現出的一種心理特征。它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果,關系著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創新思維的培養以及核心素養的形成。教學能力主要由以下十個能力構成:自主學習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科研成果轉化能力,這三個能力主要體現了教師在自己的領域里能夠通過自主學習,不斷創新而取得成果;教材轉化能力、教法選擇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教學監測評價調控能力,學科專業能力,這五個能力主要體現了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還有在教學活動中,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專業知識,使課堂達到一個最佳的效果;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這兩個能力主要體現了教師在課堂內外對學生的影響,用教室的職業素養去影響提高學生素養。
所以提高教學能力是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根本保障。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提出:通過教學改革提升本科教學質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提升高教質量須走內涵發展道路,關鍵是提升高校教師教學能力,要教學與科研互動,把學科領域研究成果作為教學內容,通過研究大學教學優化教學及其管理模式,鼓勵學生參與課題研究,以培養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借助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知識更新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強調實施素質教育,關注學生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并提出改革教學管理、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的要求。
教學能力是教師履行職責的核心能力,也是教師“工匠精神”的體現。教學能力發展是一個從教學技能嫻熟化向方法創新、思想觀點創新發展的過程。教學能力作為核心能力,與科研能力、社會服務能力一起構成高校教師專業能力,表征著教師工作的教育性,是教師區分于其他職業的標志性能力。
目前多數高校的食品工程專業,都是以一些傳統的食品工程和食品安全的理論課為主要內容,外加一些簡單的在實驗室做的食品制作和食品檢驗的實驗,和實際的食品工廠還有檢驗部門有一定的差距。雖然高校和企業有一些合作,或是實踐基地的建設,但很多都是出于形式,學生只能到企業見習,走馬觀花似的看一圈,并不能有太多收獲,沒有得到真正的實踐機會。那么企業的目標的是要盈利,所以不會讓沒有經驗的學生去親自動手操作,以免帶來損失,學校的目標的教學,希望學生能夠親手實踐,目標不一樣,所有者不一樣,必然會有沖突。
國家一直在鼓勵支持高校教育向創新、創業型改革,所以高校完全可以創辦自己的企業,這個校辦的企業首要目的是提供學生學習實踐的基地,其次是盈利。食品工程學院就完全有這個條件,食品工程專業有啤酒實驗室、紅酒制作室、蛋糕加工、冰激凌制作、香腸制作等實驗室,這些實驗室我們不應該只閉塞、守舊的困在學校內,應該走出去,對外經營,發展擴大成為一些小的手工食品加工作坊,由學生來制作、管理、經營,老師作為指導。首先學生可以得到實踐、鍛煉的機會,并將他們的創新、創意的想法,應用到食品加工、生產、檢驗中去,并且利用他們新奇的想法和途徑將產品銷售出去,更進一步的鍛煉了學生溝通社交的能力,產品銷售的盈利由院里統一管理,用于發放報酬和更新設備。最終學生還能形成自己的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取得一些成果。
在這個校辦小型食品企業中,老師作為指引方向、監督指導、提供資源的作用更為重要,這就要求老師不僅會“教”,還要會“做”,成為“雙師雙能型”新型教師,這也是“工匠精神”賦予新時代高校教師的使命,教師在自己所教的專業里成為教學能手,在行業里還要成為專家里手,這樣教師才能帶動學生、帶動這個校辦企業、帶動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完成教育改革。
作為一名曾經在大型食品企業中工作過7年的高校教師,我深知企業用人的需求,也知道這幾年每次招的本科生都不理想,以至于沒有一個能夠最終留在企業里的。在企業中時,每次新來的大學生,先不說他們的知識水平如何,就態度而言,感覺他們大多非常浮躁,沒有踏實認真工作的精神;而且不愿意學習,沒有主動溝通,咨詢問題的虛心態度;不肯吃苦,對繁重工作避而遠之;沒有記筆記,寫工作日志的習慣,全部被手機所替代和干擾。再說知識技能,簡單的工程計算和office工具的使用都成問題。我相信大多數企業管理人員對新進大學生的評價,大部分會是這樣。造成這種結果,一部分是由于學生自身原因,大部分是由于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按照實用型來培養學生。所以教師在課堂內外,就要告訴學生現在企業中工作的競爭是如何激勵,培養他們學習的態度,學習的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的能力,完善他們的學生素養。在指導學生畢業論文時,甚至要手把手教他們寫作、格式、office工具應用等,教師的“工匠精神”要求做到每一個細節上,把學生當作一件工藝品去雕琢,才能為企業、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實用型人才。
綜上所述,培養食品工程專業的實用型人才,首先,高校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需要提升;其次,教學能力要有突破;再次,食品工程專業教師要轉型、教育要改革;最后,要按企業需求培養人才。并謹遵“工匠精神”的內涵,體現出高校教師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