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禮,黃河軍
(煙臺理工學校,山東 煙臺 261400)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學校規劃教材《建筑施工技術與機械》,2002年出版第一版,2007年出版第二版,至今已經使用十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技進步,建筑領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國家相繼頒布和修訂了大量的建筑行業規范和標準,現有教材所引用的部分規范和標準已過時,導致教材內容相對滯后。
在編寫過程中有機融入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等育人元素,依照“校企合作、基于工作過程”的建設理念,根據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構建以分部(分項)工程為載體、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課程結構。
對接最新職業標準,部分實操內容要求學校提供最貼近真實企業的學習實踐情境,要求學生按照崗位職責進行分崗實操,采用“做中學、學中做”模式,讓學生通過完成具體工作任務實現職業技能的提高和相關知識的構建。
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中職生學情,以學定教,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多樣化、高質量的教材內容。
我校組建了以專業部“省級技能教學團隊”成員、市級優秀企業技術骨干參與的核心教材編寫小組,以建筑工程交流群、廣聯達云翻樣交流群、全國建筑總群等三十多個QQ群和微信群為紐帶,組建了以省內外大中專院校優秀教師和優秀技術骨干參與的咨詢隊伍,形成了企業技術骨干、學校專業教師為主體的“雙融互補型”專業教材編寫團隊。
專業部“省級技能教學團隊”成員中6人參與本教材編寫,這些老師擁有高級或一級職稱,都任教過該門學科課程;隨著國家對校企合作的大力推行,團隊成員緊跟建筑業不斷發展的步伐,加強校企共育建筑人才的合作,通過頂崗、參觀實習、兼職等途徑參與企業生產活動,豐富了專業知識,了解了最新的職業標準、生產工藝和施工技術,積累了工程管理經驗和典型案例等,在教材編寫中話語權更多。
在參與企業活動中,團隊成員與建筑企業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遴選并結交了工程技術骨干,邀請他們加入教材編寫小組,組建了以萊州市建設集團顧松林、萊州市西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張有紅、萊州市全盛監理有限公司姜坤等技術骨干為核心的教材編寫小組,建立了一支真正由企業專家和骨干參與的校企合作編寫團隊。
在加強交流的同時,我們關注和學習國家最新規范和標準,及時拍攝優秀工程的工藝流程圖片和視頻,積累編寫資料,同時留心建筑企業工程項目建設施工中常出現的問題,并以此作為教材編寫的側重點,先后積累工程照片一萬多張、視頻三百多個。團隊成員每天閱讀和收集微信公眾號和QQ群中資源,了解國內外建筑施工行業發展形勢,學習和收集優秀施工企業的經驗和做法,先后積累了30G容量的教材編寫基礎材料。在教材編寫中,將產業升級、建筑行業發展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轉化為教材內容。
2017年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2017〕68號文,正式公布了《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其中,涉及建筑施工專業中職學生在校及未來發展的資格主要有:
2.2.1 準入類職業資格
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建造師。
2.2.2 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人員方面的有防水工、砌筑工、混凝土工、鋼筋工、架子工等。
2017年7月,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征求注冊建造師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中指出:工程施工項目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必須由本專業注冊建造師擔任。一級注冊建造師可擔任大、中、小型工程施工項目負責人,二級注冊建造師可以承擔中、小型工程施工項目負責人。其中,大、中型工程施工項目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不得由一名建造師兼任。
結合上述,今后中等職業學校建筑施工專業對應的資格證書有準入類職業資格二級建造師(報考資格:具備工程類或工程經濟類中等專科以上學歷并從事建設工程項目施工管理工作滿兩年的人員,可報名參加二級建造師執業資格考試)和水平評價類相關的職業資格。考慮部分學生畢業兩年后考取國家二級建造師的成功案例,確定本書內容對接《國家建造師考試實務》中建筑施工技術方面內容,使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畢業兩年后,趨向于考取二級建造師證書,所有學生在校期間可考取水平評價類相關的職業資格。
我們通過大量調研建筑企業中職畢業生主要從事的工作崗位,歸納其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從事這些工作崗位、完成這些任務需要的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序化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與職業技能有機融合為一體,突出項目任務與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在完成職業任務的過程中,掌握基本理論知識、職業技能,了解國家標準,養成適應建筑施工企業必需的職業素養。
《國家建造師考試實務》中建筑施工技術方面的內容,是根據最新出版的規范和標準選取最為重要的章節編寫的,為便于學生全面系統地學習建筑施工知識和技能,編寫成員通過走訪企業和網絡查詢,選取了五十多種國家最新出版的規范和標準作為編寫依據,主要選取如下規范和標準: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 GB50204-2015 ;
屋面工程技術規范 GB50345-2012 ;
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 JGJ79-2012 ;
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16G101-1、-2、-3;
混凝土結構施工圖鋼筋排布規則 17G901-1、-2、-3;
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 JGJ 130-2011 ;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JGJ1-2014;
屋面工程技術規范 GB50345-2012;
建筑外墻防水工程技術規程 JGJT235-2011;
2.4.1 土方工程
土方開挖過程中,很多工程技術人員憑經驗去決定坡度大小,最容易出現放坡和支護事故,本書對坡度的確定方法重點做了介紹,并調整為土方計算中的內容。
2.4.2 樁基礎工程
樁基礎作為隱蔽性工程,是施工過程中關注的重點,根據原主編楊澄宇教授的建議,增加了方形管樁施工工藝,并按規范要求調整了灌注樁的分類和相應的標準要求。
2.4.3 腳手架工程及吊裝運輸設備
近幾年,腳手架事故不斷發生,以混凝土澆筑使用的模板支撐架倒塌事故最多,主要原因是沒有做好模板系統受力計算,高支模支撐架方案沒有經專家論證,為此增加腳手架規范內容(限于中職學生水平,不增加腳手架的計算),并與吊裝運輸設備一起單獨組成一章,同時增加承插型盤扣式鋼管腳手架施工新工藝內容。
2.4.4 鋼筋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工程的重點是鋼筋工程,而鋼筋工程的核心技術為鋼筋翻樣,該技術目前主要掌握在勞務公司人員手里,勞務的翻樣人員大都從鋼筋工出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教育,對人防工程更是難以把握,他們把方便施工這個主體思路貫穿了整個翻樣過程,弱化了規范、圖集給建筑結構帶來的安全保障,更沒有把節約材料和采用最合理的施工方案作為首選。目前很多建筑公司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一些優秀企業選拔優秀學生,專門從事鋼筋翻樣,進行鋼筋精細化管理,逐步建立自己的鋼筋施工隊伍,使這一核心技術逐步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據工程一線技術人員建議,本書重點增加運用16G的相關圖集知識設置框架梁的翻樣(下料)計算(與工程實際對接)內容,同時增加了鋁合金模板、混凝土跳倉法、自密實混凝土、清水混凝土、鋼筋綁扎機等新的施工工藝和方法。
2.4.5 防水工程
防水工程重點在于細部處理,具體做法有結構措施,有構造措施,有做好加強層和卷材搭接縫的施工措施,還有基層清理和處理的施工準備措施,多措并舉,更會顯示出細節決定成敗的重要性,彰顯一個優秀防水施工隊伍的素質。本書全面修訂防水項目內容,重點增加常用防水做法,增加了瓦屋面、外墻防水、室內防水等施工做法,對于容易出現滲漏的節點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2.4.6 裝飾裝修工程
裝飾裝修工程細節處理非常重要,關系到使用者的安全、舒適和方便,本書突出了做好各個步驟銜接工作的重要性,增加了外墻真石漆、金剛砂硬化耐磨地坪、木地板、石材幕墻等施工工藝,根據山東省建工集團王運川項目經理的建議,增加了目前國內大力推廣的防火等級最高的巖棉外墻外保溫系統施工工藝。
2.4.7 預應力混凝土工程
近幾年,隨著預應力混凝土設計理論、施工工藝不斷發展和完善,新型設備和高強度材料的使用,預應力混凝土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本書增加了預應力螺紋鋼筋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介紹,并按新規范進行了預應力筋錨具、夾具和連接器的分類調整。
2.4.8 裝配式建筑
隨著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具有綠色環保優勢的裝配式建筑早已風靡成熟的發達國家,日本和美國裝配式建筑占比高達90%。為了推動裝配式建筑在全國的發展, 2017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等文件,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15%以上,其中重點推進地區達到20%以上,裝配式建筑迎來一輪新的發展高潮。裝配式結構正在我國各地迅速發展,成為建筑領域創新發展的方向。本書刪掉工業廠房內容,增加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內容。
2.4.9 建筑工程綠色施工
綠色施工技術指的是貫穿整個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利用先進的施工技術與科學管理理念,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基礎,以保證工程施工安全、工程施工質量為根本,通過減少噪音、保護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節約資源等方式,合理使用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最大程度上文明施工。應當說這種技術是當代施工企業的又一核心技術,對外建筑施工企業可以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對內降低企業的施工成本,提高施工質量,達到節能生產、生態保護、資源回收利用等生產目標,實現了建筑施工企業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的良好收益。目前很多大型企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綠色施工核心技術,成為參與競爭的制勝武器。本書突出綠色施工主題,響應國家號召,要求學生緊跟時代步伐。
編寫過程中,團隊成員反復學習國家最新版的規范、標準和職業資格書籍,對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進行多次梳理,把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整合為專業基礎知識。比如腳手架名稱定義、裝配式結構構件定義、后澆帶和施工縫的留設原理等,將概念、原理等知識貫穿工程施工的整個過程、反復應用;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部分,圍繞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整合,突出行動為導向。結合平時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不足,調整原教材內容次序,增加工程照片、視頻等直觀材料。
初步修訂完稿后,印刷成校本教材在班級中進行試講,對發現和反饋的問題,特別是針對教材中部分內容重點不突出、難點難突破的問題,參與編寫人員,再到工地從不同角度反復拍攝關鍵節點照片和視頻,進行篩選編輯,用活頁進行試講修正。
根據原教材主編楊澄宇教授和山東省建工集團項目經理王運川工程師審閱意見,先后進行了兩次內容調整。
通過兩年時間的教材編寫,我們結交了大量省內外工程技術骨干,建立起了以企業技術骨干、學校專業老師為主體的“雙融互補型”專業教學團隊;進一步推進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促進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教師通過參與工程實踐,熟悉了建筑施工過程,培養了專業教師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