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建武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講授知識大多都是強調學生要對這些知識內容加以記憶,而在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衡量的時候,所采用的方法便是考試成績。但是這樣一種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受到忽視,進而使得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水平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受到發散,其抽象思維能力也會慢慢增強,此時他們追求的便是獨立思考的空間。高中階段是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關鍵時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而采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從而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在對高中生的成語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后,筆者發現其中主要存在兩個問題。
其一,是“網絡成語”的濫用。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所以人們認知世界的方式也就變得更加多角度,這樣一種認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的語言使用方式造成了影響,其中就有“網絡成語”的傳播。如“人艱不拆”,它的意思指的是“別人說出了令另一個人難以承受的真相”,這個詞語出自一句歌詞,“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這樣一種縮減提煉的四字結構形式,是對漢語語法結構及其使用規則的一種顛覆。此種“成語”在表達方面,缺乏足夠的規范性與邏輯性,若是長期使用,會導致社會文化的斷層及語言使用的混亂。
其二,是存在著“成語的誤用”情況。在誤用成語方面,主要有這樣一些形式:第一,字面意義的誤用,如“慘淡經營”;第二,多義成語的忽視,比如說“粉墨登場”,它的原義是指“化好妝,上臺演出”,引申義,則可以表示“登上政治舞臺”。
其三,是近義成語的錯用。比如說,“本末倒置”與“舍本逐末”,二者雖然都有將對象顛倒的意思,但是,兩個詞所針對的主次是有區別的。
這樣一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學生的成語知識水平得不到提升。
在對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分析后,發現其中要求學生能夠對一些淺易的文言文展開獨立的閱讀。為了使學生能夠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有效積累文言文知識,只有使學生能夠對文言文內容進行有效的理解,使他們能夠對其中古代先賢的人格魅力有所感受,才能夠使得“文”與“言”有機統一,進而培養學生的成語文化。
以《鴻門宴》的教學為例。其實,在對課文進行閱讀的時候,可以發現其中蘊含著不少的成語,而這些成語在現今的語言交際中,也會經常被使用。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借古學今”,通過帶領學生對課文中的成語進行挖掘,并使其能夠對其中的文言語言加以感受,從而使得學生對這些成語有所理解。就拿這篇課文來說,其中就有“秋毫無犯”“勞苦功高”“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等成語。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首先樹立起同步學習的意識,將課文中的成語整理出來,根據這些成語進行有效的導入。比如“同學們,我們經常說‘楚漢爭霸’是極為激烈的,那么,你們知道當時項羽與劉邦爭奪關中大權的時候,出現過這樣一個場景嗎?那就是著名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啊,當時……”借由此種方式,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與經驗,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提升,進而有效掌握這些知識。注重“文”與“言”的統一,能夠使學生對成語知識有更深入的認識。
由于高考的壓力,學生作文大多都是“主題先行”,但是其中的內容卻并無多少自身的見解。這樣一種空洞的文本,極度缺乏文化性與思想性。教師在實際教學的時候,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運用成語,使“思想”與“語言”共生,同時提高學生的成語知識水平。
以《蘭亭集序》這篇文言文為例。在這篇文章中,有這樣一些成語,如“放浪形骸”“惠風和暢”“游目騁懷”,又如“情隨事遷”“崇山峻嶺”“一觴一詠”,還有“絲竹管弦”“茂林修竹”“滄海一粟”。教師在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成語進行寫作的時候,可以讓他們根據不同的語境與內容來進行運用。比如說,在描寫人的心情時可以運用“惠風和暢”“游目騁懷”等,在對景物進行描繪時,可以運用“崇山峻嶺”,而在對情懷進行描寫時則可以運用“絲竹管弦”以及“滄海一粟”這些成語。在教學中注重“思想”與“語言”的共生,既能夠使學生避免在運用成語時出現的錯誤,還能夠使學生的成語水平得到提升。
總的來說,在開展成語知識教學時,教師要帶領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使學生的語感得到良好的養成,進而使得學生可以在語言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口頭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