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暨南大學附屬實驗學校小學部)
下課,偶然聽得幾個學生在議論:“作文到底是虛構的還是現實的?”“我們老師說,很多事情我們都沒有經歷過,那怎么寫?所以作文都是編出來的,能怎么編就怎么編。”“不對不對,我們老師說,作文是三分虛七分實。沒有實際體驗是寫不出來的”“可我們老師說,作文是七分實三分虛”……
看他們討論得火熱,卻又不得解,我突然有了興趣,想要加入他們。我首先舉了個例子。就在前天,我家的三年級的小外甥還在犯愁第八單元的習作,習作的范圍很寬,想寫什么就寫什么。也正因為如此,小外甥更不知道該寫什么?看著他為難的樣子,我趕緊啟發,你打羽毛球那么厲害,不如就寫“打羽毛球”的經歷?他說不,這個寫過了。我接著說,前兩周你不是參加了學校的體育節,羽毛球得了冠軍,那就把你如何打敗對手,用什么招數,你的動作,對方的動作,你的心理想法,對方可能會想什么,等等,都如實地寫下來,那肯定就是一篇好文章。聽我這么一說,小家伙趕緊動起筆,果不其然,一篇作文出來了?!扒蜻^來,從速度可以判斷,它并不猛。于是,我憑空一躍,來了個殺球,對方嚇得來不及反應,球就已經掉在了線內。我得分了!”……如實地進行了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精彩的文章就出來了。所以,當你犯愁不知道該怎么寫作文時,試試寫實,將事情發展的經過如實地寫出來,說不定,就是很好的文章。
又比如,每年暑假,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參加廣東省教育廳組織的“讀一本好書”讀書征文活動,很多同學讀了很多書,但是卻不知道怎么寫,我家的三年級的兒子便是其中一個。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會嘗試著先跟他聊聊這本書。比如讀書時,哪方面讓你感受最深?感受最深的部分對照自己,又有什么想法?這么一問就打開了他的話匣子,最后他還告訴我,其實他一開始抗拒我給他準備的書,后來是越看越好看。于是,我告訴他,這也可以寫下來,把你最真實的想法都寫下來,那就是一篇最好的讀后感。最后,因為寫得實在,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的這篇讀后感榮獲了廣東省一等獎。在這篇文章中,他曾這樣寫道:暑假剛開始,媽媽便扔給我兩本書,一本《瑪蒂爾達》,一本《5月35日》。純字書,又不是科學類的!這不是我喜歡的書,我抗議!可媽媽說,這是廣東省“暑假讀一本好書”活動推薦的好書,這是任務,選其一必須完成!我雖然很不情愿,最后還是挑選了《瑪蒂爾達》。沒想到的是,很快我就被它吸引住了。后來讀到那個貪財的爸爸和愛賭的媽媽這個情節時,他還有點兒替瑪蒂爾達生氣,因為瑪蒂爾達的爸媽不讀書,還不讓自己的女兒讀書,認為她這是在浪費時間,這樣的父母真是讓人難受!不過,一想到自己,他又有點不好意思了。他最喜歡讀的是科學類的書,覺得這種書里有許多不知道的奧秘,我卻覺得也要讀一些文學類的書。為此他很煩惱,覺得媽媽總在給自己額外加作業。現在讀了《瑪蒂爾達》,再來對比自己,他反而覺得自己真像媽媽常常嘮叨的那樣,“身在福中不知?!毖剑?/p>
讀后感,“讀”是基礎,“感”是重點,讀完之后,聯系社會實際和自己的生活,實事求是地寫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會,這便是最好的讀后感。寫作文也是如此,能寫出自己真實想法,便是最好的文章。學生的年齡尚小,知識、閱歷、思想認識尚淺,寫作的技巧也尚少,如果要求按路數、用技巧去虛構和加工,這顯然是為難的。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寫任何東西決定于認識和經驗,有什么樣的認識和經驗,才能寫出什么樣的東西來。反之,沒有表達認識的能力,同樣也寫不出好作文”。教學大綱對小學生的作文有明確規定,要求有具體內容,要將所見所聞所感,能用準確的語言完整清晰地表達出來,不寫空話;要有真情實感,不說假話,這正如葉老先生所言,“寫作就是寫誠實的自己的話”。所以,作為一個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就更應該注意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關注生活、細致觀察生活,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用心地去感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獨特感受,為豐富的想象搭建高大寬廣的平臺。同時我們還應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寫實的訓練,掌握寫實的本領,如通過動作、語言、心理、表情等表現人物特點,實實在在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作文“寫實還是寫虛”的探討,從兩個真實的事例引發,問題最終得以解決。作文如此,生活亦如此,從事實出發,遵從內心真實的感受,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