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紀榮海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體現了國家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新要求,對未來的新高考提出了新建議。面對新的形勢與要求,高中語文教學應盡快調整與豐富課程內容和教學策略,確立正確的質量評價標準,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有必要厘清高中語文新課標和未來新高考的價值追求,以免教學出現不必要的偏差,影響課程的順利實施。
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一定義凸顯高中語文課程內容即為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課程的特性與本質即為綜合性和實踐性,其價值追求可以用“綜合”和“實踐”四個字加以總括。
“綜合”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課程特點的綜合,新課標繼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認識,強調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統一、綜合的,工具性本身具有人文性,人文性蘊含于工具性之中,教學應在具體的語文實踐中體悟、探究蘊含的人文性。
二是學科素養的綜合,新課標提出高中語文學科素養主要包括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面,四個方面的素養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融通的關系,語文學習與學科素養的培育是一個綜合的過程,比如交流溝通之中自有思維能力的培養,思維活動之中離不開語言理解與分析,審美鑒賞之中自有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等等。由此觀之,教學不應相互割裂,而應追求各方面素養的融通與融合,才能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和諧發展。
三是培養目標的綜合,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的實施最終是為了培育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素養是知識、能力、態度等要素的綜合體,教學不應偏執于一方,也不應將三者割裂開來,而應注重三者的有機融合。教學“既要關注知識技能的外顯功能,更要重視課程的隱性價值”,實現多方面要素的綜合與內化。
四是語文實踐的綜合,新課標主張語文學習以語文實踐為主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三條語文實踐的主線,雖相對獨立,但在實際實踐中往往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事實上并不存在“純粹”的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比如閱讀與鑒賞通常脫離不了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通常是建立在閱讀與鑒賞、梳理與探究的基礎之上的,梳理與探究是建立在閱讀與鑒賞之上的。
五是學習任務的綜合,新課標主張以學習任務群為教學載體,學習任務群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抓手,作為 “群”其本身就是一個綜合體,“學習任務群追求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面、多層次目標發展的綜合效應,而不是學科知識逐‘點’解析、學科技能逐項訓練的簡單線性排列和連接”,教學需關注任務的多樣綜合,拓展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習以語文實踐為主線,“實踐”是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主要途徑。不管是語文知識的掌握還是語文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實踐,唯有實踐方能內化;不管是前人經驗的借鑒還是語文方法的掌握都離不開實踐,唯有實踐方能遷移。教學應創設條件讓學生積極投入到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之中,要注重學生對語言的感受、理解、分析、鑒賞評價、運用等實踐活動,不宜進行抽象的理論灌輸。
新課標在2003年版課標的基礎上完善了內容標準,并首次提出學生學業成就表現標準,對高考提出了一定的命題建議,主要強調綜合考查,建議“減少針對單一知識點或能力點的簡單、碎片化的試題數量,應體現語文素養的綜合性、整體性”。
教育部考試中心積極推進高考考試內容的改革,確立了“一核四層四翼”的評價體系,明確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問題,“考什么”強調“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怎么考”強調“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改革的部分重要目標就是加強綜合性和應用性,注重對學生關鍵能力和綜合素養的考查,這與新課標的主張一致,充分體現了 新一輪高考改革與課程改革的同向而行。
從近幾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呈現的結果來看,測試不斷在加強綜合素養的考查,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閱讀綜合能力的考查。比如,從2017年起,實用類文本閱讀采用復合文本進行能力考查,增加了文本的復雜度,閱讀的綜合性提高了,加大了分析綜合關鍵能力的考查力度;從2017年起,論述類文本閱讀淡化理解能力的考查,加強了分析綜合能力的考查。
二是思維品質的綜合考查。比如,2018年全國Ⅰ卷的寫作題,寫作任務為超越時空地與2035年18歲的一代人進行對話,既考查形象思維也考查抽象思維(邏輯思維),既考查批判性思維技能也考查批判性思維態度,對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嚴密性、深刻性、批判性提出了綜合考查的隱性要求。
三是知識能力的綜合考查。比如,從2017年起,語用部分加大了試題的難度,突出了綜合性和應用性,對考生的語境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綜合運用這一關鍵能力的考查力度。對能力的考查,也不止于對單一能力的考查,還可對多個能力進行綜合考查。
近幾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在加強綜合素養考查的同時,注重比較能力的考查。比較能力是一種重要的思維能力,沒有比較能力,思維難以走向清晰與深刻,也難以走向綜合與批判。近幾年高考對比較能力的考查,集中體現在實用類文本閱讀、古詩閱讀和寫作上。
實用類文本閱讀,不管是2017年以來采用的復合文本,還是以前采用連續性文本+相關鏈接的形式來考查,測試都注重關聯與比較,不僅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更側重考查比較、綜合等關鍵能力。
古詩閱讀,2014—2016年連續三年考查過關聯閱讀,既有同一作家課內與課外作品的關聯閱讀,又有不同作家課內與課外作品的關聯閱讀,還有不同作家課外與課外作品的關聯閱讀,分別考查了寫法、情感基調、感情的比較。
寫作,2015年全國Ⅱ卷的任務是闡述自己認為三個當代風采人物誰更具風采的理由,強調對比較這一關鍵能力的考查;2016年,全國Ⅰ卷考查漫畫內容和寓意的比較分析,全國Ⅱ卷考查對三條提升語文素養途徑的比較分析,加大了比較思維能力的考查力度。
隨著高考考試內容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與深化,比較能力的考查有可能在文學類文本閱讀、文言文閱讀等板塊逐漸得到加強,因為在這兩個板塊高考語文全國卷已有命題經驗,比如,2015年全國Ⅱ卷考查過劉震云《塾師老汪》與魯迅《孔乙己》的關聯閱讀,比較兩個人物的相似與不同。
基于上述梳理與分析,根據目前的教學實際,提出以下四點建議與思考,供教學參考。
要關注社會發展的變化趨勢及意義,重視家國情懷、社會關愛、人格修養教育,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倡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關注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生態文明、海洋權益等,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既教書又育人的教育目的,才能提升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加強群文閱讀的意義在于豐富學生的閱讀背景知識,還在于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拓寬學生的閱讀面,以滿足新課標提出的質量要求和時代需求。
加強群文閱讀,首先要有文體意識、結構意識和主次意識。面對一組文本,要理清各個文本的文體特征,采用相應的閱讀策略;要理清群文的組織結構,把握群文的安排思路;要理清以哪個文本為主,把握群文的重點。
其次,要處理好精讀與略讀的關系,明確哪個文本或哪幾個文本該精讀,哪個文本或哪幾個文本該略讀。精讀要以文本為中心,根據具體情況結合作者中心和讀者中心,實現合情合理的文本的教學解讀;要講清楚學生看不懂或一知半解的,不講學生看得懂的、教材明白寫著的,教學不能停留在淺表和再現;要講清楚文本內容和形式,再講方法、文化等;要講清楚為什么那樣寫,為什么沒有那樣寫,體會、欣賞文本的精妙之處。
再次,要加強關聯、比較、綜合能力的訓練,因為群文閱讀理解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建立關聯、明晰比較、實現綜合的過程。要培養文本關聯意識,把握群文的核心議題,分析文本間的邏輯關聯,有效完成多文本理解的綜合;能夠運用比較思維、系統思維、批判性思維,發現問題,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比較問題,并進行質疑反思,有效完成多文本的綜合理解和批判。
首先,要加強邏輯思維訓練。主要加強比較、綜合、批判性思維能力訓練,提升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批判性、獨創性。需要注意的是,批判性思維是聚合式思維,教學要引導學生針對某一事實或問題進行質疑、反思,然后辨析、比較、論證、評價、推斷,最終實現問題的解決。
其次,要加強整合、加工、推斷信息的思維訓練。訓練應以語言分析為抓手。語言和思維互為表里、相輔相成,人的思維是語言思維,思維借助語言呈現出來,對思維過程(如論證過程、文章思路等)及思維結果(如推論、主旨等)的分析,只有通過語言分析來實現。語言分析包括單句的結構分析、復句的關系分析、句群的關系分析,包括顯性信息的分析、隱性信息的分析,包括文本信息和試題信息的單一分析、文本信息和試題信息的比較分析,等等。
再次,要加強讀題和答題的思維訓練。要理清題干的任務與要求以及答題的要求與步驟,提高答題的邏輯性和準確性,避免答非所問、答案要點前言不搭后語、答案要點與要點之間缺乏邏輯關聯;要加強語言表達的糾錯訓練,提高答題的準確性和流暢性。
高中語文每個學習任務群都有各自的學習目標與內容,相對獨立,但彼此之間又相互關聯、銜接延伸。比如選擇性必修是建立在必修基礎上的拓寬,選修課程是建立在選擇性必修基礎上的加深。因此,教學要有統整意識,不宜各自為政,閱讀與表達教學不宜截然分開,而應樹立大語用觀,追求閱讀與表達的融通、融合。教學可以通過關聯閱讀、群文閱讀、專題學習、項目學習等方式,圍繞語言和文化、經典作家作品、科學論著等,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