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明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統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精講課文。在單元導讀中,編者提出了教學重點:“學習這個單元,要注意聯系文章的時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觀點;注意分析議論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觀點和材料之間的聯系,掌握論證的方法;還要聯系實際進行質疑探究,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币虼?,學習本篇文章需要達成的主要目標應該有:把握作者的觀點;掌握論證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際,一些人對抗日前途持悲觀論調,為此,魯迅寫了本文,駁斥對方觀點,也樹立我方觀點,鼓舞民族士氣。本文論證完整,切中要害,是一篇邏輯嚴謹的駁論文。然而,對于沒太接觸駁論文的學生來說,“在理清論證思路的基礎上,把握作者觀點”實屬不易。學生在預習之后,提出了疑問:中國人到底失沒失掉自信力?
可見,“理清論證思路,把握作者觀點”應作為本課教學需要突破的難點。
本文共九個自然段落。第一段是在擺對方的論據,第二段是在擺對方的觀點。這里有幾處細節:擺對方論據時,作者注明了對方論據的來源“公開的文字”;擺對方觀點時,用“于是有人慨嘆曰”強調出材料與觀點的關系是在所擺材料出現之后,繼而提出觀點,這是對方材料和觀點的關系,也就是對方的論證過程。這是本文的第一部分:樹靶子。
作者從第三段開始批駁對方觀點,可理清如下批駁步驟:
1.駁論證。第三段段首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是承認對方的材料——“現象”,然后進行推理。由對方的材料出發,作者得出了 “自信其實早就失掉了的”的結論并對此進行闡釋:“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中國人現在發展著自欺力”,而這都不是“自信力”,所以說,“自信其實早就失掉了的”。這個結論的表述有一個關鍵詞“早就”,這與對方論證中的“于是”針鋒相對。由對方的材料出發,可以推出“自信早就失掉了的”的結論,但是什么時候失掉的,作者并沒有論述,也不是論述的重點,重點是,并不能由對方的材料證明“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觀點。從而證明,對方的論證邏輯混亂。
2.駁論點。第六段,作者提出“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的觀點,并用第七段和第八段從古至今的事實加以論證。這與對方觀點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針鋒相對?!罢f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污蔑?!弊髡咧苯又赋觯瑢Ψ接^點以偏概全。
3.駁論據。第九段作者指出“論中國人”和“自信力有無”的依據是“筋骨和脊梁”“地底下”?!爸邸薄盃钤紫嗟奈恼隆币簿褪潜疚拈_篇提出的“公開的文字”不足為信,即對方論據不可信,因為它的來源不可靠,并且不夠全面。
為了讓學生理清文章論證思路,筆者采用了主問題教學策略。設計了兩個主問題:1.魯迅是如何批駁的?2.魯迅要通過反駁對方觀點來表達什么?達到怎樣的目的?第一個問題引領學生對論證思路進行梳理,第二個問題探討作者的寫作目的。
用這兩個問題推動了學生的文本解讀,理清了論證思路。但是,學生在分析文本時存在誤區:學生認為“自信其實早就失掉了的”這個觀點與對方觀點是一致的,似乎也是作者的觀點。因此,筆者追問了兩個問題:這個結論和對方觀點是一樣的嗎?作者認可這個結論嗎?
“乍一看,魯迅似乎在彌補敵論的不足,甚至比敵論還要變本加厲;敵論只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而魯迅卻進一步說‘中國人本來就沒有自信力,因為早就失掉了’,豈不是推波助瀾?其實不然?!睂Ψ接^點要成立有一個必要條件——中國人有自信力。而作者的推論是中國人沒有自信力,如果這個必要條件都不存在了,那么得出的結論也就是荒謬的了。經過思考,學生發現“早就”和“于是”的對比,自信力失掉的時間上存在差異,即由對方的論據得到的結論和對方的觀點之間有不同,只不過,這種不同不一定是正反方面極大差異,從而得出對方的論證存在邏輯漏洞。
經過對“作者是否贊成這一結論”的問題的思考,學生理清,作者并不贊成這一結論,這種表達是從對方的論據出發得出的結論,目的不在于得出結論,而在于質疑對方的論證過程,從而駁斥對方的觀點。
經過對本文駁論思路的探討,總結駁論的途徑有三種:駁論證、駁論點和駁論據。反駁論據和論證,均是為了達到反駁論點的目的。
駁論證可以從對方論據出發,推出與對方論點不一致的結論,則證明對方論據和論點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說明對方的論證有漏洞,從而否定對方的論點。
駁論點,如果對方在論點方面有明顯缺口,就可以直接反駁論點。本文就是直接針對對方論點 “以偏概全”的問題,直接反駁。
駁論據,可以考慮對方論據是否全面和來源是否可靠考慮反駁的針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