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萍
思辨性閱讀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對培養批判性思維大有裨益,學生的懷疑、判斷、評價、猜想、反駁等思維得到啟發,思辨性閱讀活動中主動性更強,無形中提高了學習效率。文言文典雅簡練,意蘊豐厚,字詞較為深奧,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中難點內容,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開展思辨性閱讀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學關注的焦點。因此,探索基于思辨性閱讀的文言文教學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鑒于此,筆者結合相關教學經驗,對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思辨性閱讀的應用進行了相關思考。
培養學生思考辨析能力是思辨性閱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意義之一。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思辨思維是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思辨性閱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學習經驗,以思辨閱讀提升文言文教學的品質,使學生形成獨到的、科學合理的見解與判斷,無疑將有助于培養學生思考辨析能力。
強調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是思辨性閱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又一意義。文言文具有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的特點,在文言文教學中字詞理解難度大,學習起來較為生硬。思辨性閱讀更強調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文言文教學中應用思辨性閱讀,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分析,這樣便于理解“言文分離、行文簡練”的文言文特色,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思辨性閱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意義,還表現在反思中讓思維走向深刻方面。對文言文教學而言,思辨性閱讀強調重點問題的再聚焦和深度對話,學生的思考力和反思能力得到重視,從章法考究處和煉字煉句處加強思考,在生生、生本、師生和自我的對話中,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反思能力,可以將學習引向深入,讓思維走向深刻。因此,探索基于思辨性閱讀的文言文教學策略勢在必行。
文言文是現代語文的基礎,在中學語文知識結構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目前,相當多的學生文言基礎知識薄弱,為進一步提高思辨性閱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水平,在了解思辨性閱讀對文言文教學的意義的基礎上,下文對基于思辨性閱讀的文言文教學策略作了具體論述。
深入挖掘教材,激發理性思維,是基于思辨性閱讀的文言文教學的關鍵。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經典文學,有著獨特的文化意蘊,隱藏著諸多人生的智慧。思辨性閱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對高中語文教師而言,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文言文教材內容,尋找課文中的興趣點,激發學生的理性思維。如在學習荀子《勸學》這篇說理性很強的文言文時,在閱讀的過程中理解起來比較費力,深入挖掘這篇文章的精髓,不難發現,文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等等,這樣從大家耳熟能詳的文言文入手,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分析作者蘊含的“學習不可以停止”的深刻道理,更加發人深省。
創設思辨課堂,營造思辨氛圍,是基于思辨性閱讀的文言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文言文是歷史文化和文明的傳承,在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中,品味文言文文字的優美和思想的奧秘,離不開思辨課堂的創設。創設思辨課堂,營造思辨氛圍,二者緊密聯系,在具體做法上,如在學習韓愈的《師說》這篇文言文時,從師求學的道理,如果單純地憑教師講授,學生很難理解,文中“師道”是貫穿全文的主線,通過分組的形式,創設思辨課堂,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分別找“從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為師 ”這三個論點的論據,然后由教師歸納總結,推導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主旨,這樣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先進行思考“師道”,再對文本的內容進行思考和對話,產生思維的碰撞,在事實、邏輯與情理的糾結中突圍,就更能理解《師說》這篇文言文的內涵。
鼓勵大膽質疑,深化文本認識模式,對基于思辨性閱讀的文言文教學至關重要。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文言文教學中應用思辨性閱讀,教師通過“激疑”可以打開學生的思維大門,學生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深化文本認識,可以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如在學習莊子的《逍遙游》這篇文言文時,莊子提倡自然無為的思想,崇尚逍遙于世間的狀態,但這一始終屬于理想狀態,在現實生活中要想實現非常困難。對于這一思想,在學習《逍遙游》的時候,我們應辯證地看待,在閱讀文中“有待”與“無待”以及“大小之辯”相關情節的時候,用唯物辯證法來解釋更為合理,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系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狀態倡導超脫,我們可以在思想上立足“逍遙的境界”,但在生活實際中要與社會相接軌,唯有如此,才能營造萬物有序的逍遙境界。
品析藝術手法,豐富知識儲備,是基于思辨性閱讀的文言文教學的有效舉措。文言文文質兼美,明辨句讀是閱讀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這需要閱讀技巧的長期積累和轉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用思辨性閱讀品析藝術手法,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如在學習白居易膾炙人口的《琵琶行》時,這首詩的結構藝術別具一格,將音樂描寫得繪聲繪色,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貫穿全詩的主線,第一次是暗寫,“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為后面琵琶女的出場埋下了伏筆。第二次是明寫,“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琵琶女出場應詩人邀請出場,演奏的琵琶曲是詩歌的主體部分。第三次也是明寫,“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用音樂形象及其藝術效果表達哀怨之情,作者將“琵琶曲”表現得高度藝術化,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音律鏗鏘有力,對《琵琶行》藝術手法解讀的同時,讓學生找出文章中相應的“敘事、寫景、抒情”的語句,并引導學生汲取寫作經驗,豐富知識儲備,這樣學生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帶著較強的思辨性,可以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思辨能力的高下將決定一個人學業的優劣,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文言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基于思辨性閱讀的文言文教學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對高中語文教師教學而言,應深入挖掘教材,激發理性思維;創設思辨課堂,營造思辨氛圍;鼓勵大膽質疑,深化文本認識;品析藝術手法,豐富知識儲備;積極探索基于思辨性閱讀的文言文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學水平,實現閱讀對學生成長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