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生
古詩詞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也是不可替代的“精神盛宴”,它滋養著世世代代讀書人的心靈,構成了中華民族脊梁的“精髓”。在教育改革的新時期,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重要,師生在此下的功夫也不少,但收效卻不盡如人意。為了讓古詩詞教學“活”起來、“動”起來、效率提升起來,該從何做起呢?
講授多、誦讀少是古詩詞教學效率不高的 “致病因”之一。古典詩詞語言精煉、節奏感強,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對其藝術之美有所感悟。因此,誦讀應該是教師強調的重點。
1.以讀悟音律。音律美是古詩詞的一個重要藝術特色,要想感悟這種朗朗上口、抑揚頓挫的音樂之美,必須要大聲誦讀、反復誦讀,這樣才能深諳句讀之節奏,才能感悟其獨特的韻律美感。例如在學習李清照的《如夢令》時,在了解了詞人寫這首詞的背景和心情之后,讓學生帶入自己的感情去讀這首詞,“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體會語言的自然生動,也體會易安詞強調協律的特點。
2.以讀悟形象。詩詞的整體形象不是教師講解來的,而是學生反復誦讀中感悟出來的,因而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感知。例如在學習《漁家傲·秋思》時,先是讓學生自己誦讀,教師糾正其讀音,然后再用不同的方式多次誦讀,讓學生感悟塞下秋景和征人之情,在心中有一個整體感知,為接下來的賞析奠定基礎。
3.以讀悟情感。古詩詞字數雖少,但蘊含的感情卻十分豐富,需要學生反復誦讀,才能去接近作者的內心世界,感悟其所思所想。例如學習《春望》時,杜甫對于和平的期待、對于國破家亡的苦痛與深處和平幸福中的學生距離較遠,學生能理解卻很難產生情感共鳴,因此,我就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背記,以期能夠觸摸到作者的喜怒哀樂,感悟詩詞的情感之美。
古詩詞用語凝練,卻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因而要想領悟詩詞的意蘊,就要抓住要點,以點帶面,透徹分析。
一是分析詩眼,領會詩詞內涵。詩詞中的點睛之筆即為“詩眼”,是探尋詩詞內涵的最佳落腳點。教師要帶領學生尋找詩眼、分析詩眼,進而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詩詞要表達的思想內涵。例如學習李清照的 《醉花陰》,作者寫了“薄霧濃云”,寫了“把酒賞菊”,這樣凄清寂寥的秋景,卻“人比黃花瘦”,一下子點到了主題。分析解讀“人比黃花瘦”,就能明白作者的心情和這首詞的內涵了。
二是品味名句,體悟詩詞精髓。所謂名句,就是一首詩詞中傳唱度較高的詞句,以名句作為切入點,能夠輕松切入詩詞內涵,體悟其精髓。以李清照的《醉花陰》為例,“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是全篇的點睛之筆,也是廣泛流傳的名句。西風、瘦菊、還有消瘦的麗人,在極強的畫面感中飄散著孤獨愁苦的離情,一下就能體會中詞的情感內涵。
三是探尋修辭,解讀詩詞妙處。修辭用典是古詩詞寫作中常用的手法,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去探尋修辭手法、典故由來,藉此來解讀詩詞的妙處。還是以《醉花陰》為例,詞中以花木之瘦比喻人之瘦,以環境烘托作者的心情,帶著愁苦的“眼鏡”舉目四望,身邊的一切似乎都是凄清孤寂的,“我愁,它們也冷;我苦,它們也涼?!?/p>
想象力是鑒賞古詩詞的鑰匙,只有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才能打開詩詞鑒賞的大門,才能真正走進詩詞的世界。為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引領學生走進詩詞之境去解讀、感悟其內涵。
一是填補留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古詩詞是高度概括的藝術表現形式,短短幾十個字,就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畫面。這其中有很多“留白”,需要讀者去想象、去揣摩。因此,教師要觸發學生想象力的開關,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盡情去想象,去填補作者的留白,以便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境界。例如學習杜甫的《登高》時,我們了解了杜甫寫這首詩時的時代背景和他自己的遭遇,那么,當他“百年多病獨登臺”之后,面對著“蕭蕭落木、滾滾長江”,他都發出了哪些感慨?讓學生自己去想象、去填補。
二是品味意象,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意象是作者營造情境、體現情感的主要載體,學生只要抓住了這些意象,仔細分析品味,合理展開想象,就能夠觸摸到作者內心情感。例如學習《天凈沙·秋思》時,全文共有九個意象,每一個都給人以殘敗、衰落之感,作者眼中的世界怎會如此蕭條落寞呢?因為這些意象營造出的蒼涼愁悵的意境正是作者內心情緒的渲染。只要學生能夠將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反復品味、咂摸,就能對詩詞的意境有更深的體會。
字字珠璣、句句雋永的古詩詞乃是古人抒發情感之作,最初配以曲調,廣泛傳唱,因而詩詞特別講究韻律和情感內涵。而在藝術形式“百花齊放”的今天,將古詩詞與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以唱的形式演繹古詩詞,不僅豐富了語文詩詞教學的教學手段,也提高了學生的接受度,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品悟詩詞蘊含的情感。例如,在學習《木蘭詩》時,我帶領大家欣賞了現代流行歌手演唱的《木蘭詩》,引導學生將古詩與歌曲進行比較鑒賞,古詩是敘事風格,用平實的語言敘述了木蘭從軍的過程,情感渲染并不多;但是歌曲蘊含了詞曲作者對《木蘭詩》的感悟以及他們想表達的思想感情,因而情緒比較外泄,較有感染力。再如,學習《送元二使安西》時,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首著名的送別詩,我就用了“古詩新唱”的方法來講授:首先,基礎知識了解環節。我向同學們介紹了這首古詩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之后,學生對這首詩進行賞析,鑒賞寫作手法、重點詞句,也了解了王維寫詩時的心情。其次,唱詩環節。我從網上找到這首送別詩的現代歌曲演繹,先是請學生進行古詩與流行歌曲的對比分析,然后引領學生一起跟唱,這樣既能使學生輕松地背記古詩,也能使他們更深刻地領悟古詩內涵。再次,綜合鑒賞環節。經過前兩個環節,學生的情緒比較飽滿,師生一起對這首送別詩進行解析、鑒賞,加深理解、鞏固知識。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敝袑W古詩詞教學要想課堂氣氛“活”起來、學生情緒“動”起來,就必須要從革新教學方法入手。語文教師不僅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也要從誦讀教學抓起,分析要點、放飛想象,利用古詩新唱的新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詩詞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使經典文化得到有效地繼承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