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慧
重慶市第五屆中學語文中青年教師優質課大賽(高中組)第五片區“現代詩歌閱讀”課型決賽,在重慶市開州區實驗中學落下帷幕。現代詩歌教學如何突破教學難點?見諸報刊的辦法并不少,但往往不是可操作性不強,就是價值效應不高。筆者在這次大賽課堂十分欣喜地觀察到三堂優質課,教者都成功地運用了 “改寫”之法突破現代詩歌教學難點。湊巧的是三堂課分別從詩歌形象、詩歌語言、詩歌主旨等側面為我們提供了突破現代詩歌教學難點的范例。為了滿足教學需要所進行的詩歌改寫,既是現代詩歌賞析突破教學難點的一條捷徑,又是踐行課標要求的有益嘗試。本文試從“形象理解”“語言賞析”“主旨把握”三個側面,探析現代詩歌教學突破難點的有效路徑。
來自重慶市九龍坡區的夏春田老師執教 《秋歌》(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這首詩歌的教學難點在于準確理解暖暖的形象內涵。詩歌標題中的“秋歌”和“暖暖”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了準確理解暖暖的形象內涵,夏老師巧妙地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師:既然痖弦這首詩的主標題叫《秋歌》,那么我們不妨把“給暖暖”的部分去掉,一起來學習《秋__》(改寫版):你讀出了一個什么樣的秋?(讀詩歌,補標題,說理由)
ppt展示:
秋__(改寫版)
落葉完成了最后的顫抖/荻花在湖沼的藍睛里消失/七月的砧聲遠了//雁子們也不在遼夐的秋空/寫它們美麗的十四行了//馬蹄留下踏殘的落花/在南國小小的山徑/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韻/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秋天,秋天什么也沒有留下/唉!秋天什么也沒有留下
通過多種形式朗讀《秋__》(改寫版)之后,學生思考作答——
生:說理由:(略)
師:對比一下,加上“暖暖”后的《秋歌》和《秋__》(改寫版),情感有什么變化,詩人對暖暖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通過多種形式朗讀《秋歌》(原詩)之后,學生思考作答——
生1:向往,想把暖暖留下。
生2:珍視,暖暖對于詩人來說就是一切。
師:很好。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下面三個場景:
場景一:當所有美好的景色都消失了,只剩我一人留在原地,這個時候暖暖出現了。
場景二:當我看到“鴻雁傳書”的雁子從天空消失時,遠方的音書斷了,沒有了戀人或者親人的消息,只留下我獨自等待,這個時候暖暖出現了。
場景三:當深幽靜謐和凄涼憂傷席卷世界每個角落,我發現暖暖留下來了。
師:同學們,睜開眼睛。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老師描述的三個場景,分小組討論:“暖暖”是什么?
分組討論之后,學生先后作答——
生:愛人、親人、故鄉、初衷、懷念、詩歌……
師:暖暖也許是一個人,是《詩經》中那個“在水一方”的佳人;暖暖也許是一段情,是溫暖過行走在人生路上孤單的你的溫情;暖暖也許是一件物,是承載了你所有夢想的載體。詩人的“暖暖”是什么其實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寒冷的季節,“暖暖”將溫暖并慰藉我們孤寂的心。同學們,現在我們明白暖暖是什么了嗎?
通過教師的點撥、小結,學生進一步概括——
生:人、情、物、精神、希望……
師:詩人一直沒有告訴我們“暖暖”是什么。其實,對詩人而言,“暖暖”指的不僅僅是給予他溫暖的情感,同時也可能是對自然規律的順應,對四季輪回,陰陽交替的一個期盼,一個寄托,一種信仰……《秋歌》之美,美就美在詩人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說不盡的“暖暖”。
夏老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閱讀《秋__》(改寫版)和《秋歌》,準確地理解了暖暖的形象內涵。正是通過改寫這個教學環節,巧妙地突破了理解詩歌形象內涵這個教學難點。
來自重慶市秀山縣的羅云東老師執教 《春》(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這首詩歌的教學難點在于準確賞析詩歌的陌生化語言。為了突破賞析詩歌陌生化語言這個教學難點,羅老師巧妙地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師:請自由朗讀一遍詩歌,劃出詩歌中你認為不合常情常理、不好理解的一些地方,并談一談它為什么不合常情常理。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然后交流。由此,引出詩歌語言陌生化的概念。然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試著將詩歌中“陌生化”表達的詞語替換成“熟識化”表達的詞語。
ppt展示:
師:請大家齊聲朗讀《春》,思考:用什么詞語去替換加橫線的詞語,使其意思表達明白易懂?
生齊聲朗讀。
師:請大家獨立思考按要求替換加橫線的詞語。然后,在各學習小組內展示、討論,找出你們認為能準確、明白地表情達意的替換詞語。改寫時,請同學們關注作者寫作此詩的背景。
ppt展示:
作者寫此詩時24歲。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作者即將赴緬甸抗日戰場參加工作。戰爭,不僅使愛情遭遇空前的壓抑,民族、生命、道德都在遭受侵略者鐵蹄的蹂躪。這個時期的青春詩歌,也當然就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充滿了禁錮感、矛盾感和反抗感,充滿了對結束戰爭,迎接新生活的等待與渴望。
歷經這一個學習環節之后,師生整合各組改寫意見,在原詩的基礎上作替換式改寫:
春(改寫版)
師:改寫版《春》是多數同學的代表性改法。請大家齊聲朗讀改寫版《春》,想一想:《春》與改寫版《春》比較,你更喜歡哪一首?
生:更喜歡穆旦的《春》,它的語言更具有詩歌的韻味兒。
師:說得好。在《春》這首詩中“詩歌的韻味兒”來自其詩歌語言的陌生化表達。
“藝術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復雜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覺的難度和時延,既然藝術中的領悟過程是以自身為目的的,它就理應延長。”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這段話的意思是將對象從正常的感覺領域中移出,通過創新性手段,重新構建對對象的感覺,從而提升認知的難度,拓寬認知的廣度,將不能引起我們新鮮感和美感的東西陌生化為新奇的東西,不斷地給讀者以新鮮感。
詩歌語言陌生化手法的運用,延長了審美的時間,增大了審美的難度,極大地挑戰了讀者的常規思維,使陳舊的表達新意頻出。比如“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沒有什么比“火焰”更能恰到好處地描繪大自然春天的蓬勃和旺盛的生命力了;同時,詩人將常識中紅色的“火焰”臨時借用來描繪“綠色的春草”,取其形而棄其色,用火焰的熊熊燃燒之勢和躍動的姿態來描摹春草成長的狀態。又如“反抗著土地,花朵伸出來”,土地是花朵賴以生存和獲得養分的憑借,沒有了土地,花朵將失去生命的依托。但詩人卻用了“反抗”,似乎土地成了花朵的束縛和羈絆,將兩者相互依存的親密關系處理成彼此對立。正是因為這樣的新奇的處理,將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宣泄得淋漓盡致。
羅老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閱讀改寫版《春》和穆旦的《春》,對詩歌陌生化語言運用上感覺的轉移、形象的生動、內涵的豐富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正是通過改寫這個教學環節,巧妙地突破了賞析詩歌語言陌生化特征這個教學難點。
來自重慶市璧山縣的鐘衛老師執教 《天狗》(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這首詩歌的教學難點在于準確把握《天狗》的主旨。為了突破把握《天狗》主旨的教學難點,鐘老師巧妙地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ppt展示兩個學習任務:1.默讀《天狗》全詩,請大家保留原詩主語、謂語、賓語縮寫成詩;2.放聲齊讀改寫版《天狗》,從整體上思考:詩人在《天狗》(改寫版)詩中想給我們表達怎樣的主旨呢?
學生對照《天狗》原詩,按照要求改寫。
ppt展示:
《天狗》(改寫版)
我是天狗/我吞/我吞/我吞/我吞/我是我//我是光/我是光/我是光/我是光/我是總量//我飛奔/我狂叫/我燃燒/我燃燒/我狂叫/我飛跑//我飛跑/我飛跑/我飛跑/我剝皮/我食肉/我吸血/我嚙心肝/我飛跑/我飛跑/我飛跑//我是我/我要爆
師:請同學們齊聲朗讀改寫版《天狗》,結合本詩創作背景,思考:改寫版《天狗》中四個“我吞”、四個“我是光”的連續反復,七個“我飛跑”的間隔反復,使你感受到“我”怎樣的精神品質?
ppt展示(創作背景):1919年,五四運動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嶄新的氣象、勃勃生機。舊道德、舊禮教、舊專制受到猛烈抨擊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得到熱烈崇尚與贊揚,倡導科學與民主,爭取獨立與自由,張揚個性意識,追求個性解放,要求改造舊社會,建設新社會,成為時代的強音。1920年,留學日本的詩人強烈感受到時代的脈搏,內心激蕩不已,創作了此詩。
生:感受到“我”沖破舊有束縛,傲視一切、自由自在、一往無前的精神品質。
通過朗讀改寫版《天狗》,從修辭上的反復,句式上的排比,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地鎖定問題的答案,從一個側面突破了把握詩歌主旨這一教學難點。
師:改寫版《天狗》全詩29行都以“我”開頭,“我”顯得格外突出,這種史無前例的表達突出了什么?
生1:從抒發情感層面看,聯系“我”字所帶出的“動”的狀態,突出的是“我”掃蕩一切、摧毀一切的神奇的自我力量。
生2:從詩體句式層面看,連珠式排比,層層推進,造成火山噴發式的奔突感,突出的是“我”橫空出世、主宰一切的形象。
生3:從抒情主人公地位層面看,突出的是“我”的主體地位,自我覺醒、自我張揚的“我”被凸顯了出來。
改寫版《天狗》只保留主、謂、賓,主語“我”當然就顯得格外突出,“我”字所帶出的“動”的狀態,“我”字所構成的連珠式排比,“我”字所突出的“我”的主體地位,這些就更容易被學生覺解,這樣就從另外一個側面突破了把握詩歌主旨的教學難點。
師:連綴詩句修飾部分的名詞(月、日、星球、宇宙、X光線、Energy、烈火、大海、電氣、神經、脊髓、腦筋),它們屬于當今哪些學科的專用名詞?五四時期的詩人郭沫若把它們寫進詩歌有什么意義?
生1:這些詞是天文、地理、物理、生物、醫學等學科的專用名詞。
生2:表達作者傳播科學、民主、文化新思想的急切愿望。
教師引導學生對比閱讀改寫版《天狗》和原詩《天狗》,采用問題導學法,教者還從詩句的修飾語(文本次生信息)入手生成問題,從而讓學生把握《天狗》主旨的另外一個分支。
現代詩歌教學運用“改寫”之法去突破教學難點,這是師生課程建構意識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外在體現:第一,想要達成改寫原詩的目標,則必須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之上,理解進而創編,這是課程整合的教學行為;第二,課程建構需要發展師生的語文高階思維能力,改寫原詩需要介入“分析”“評價”“創造”等思維能力,這正是發展師生核心思維能力的教學行為;第三,改寫版詩歌與原詩構成對比,通過引導學生對比閱讀就能比較容易地達成突破詩歌教學難點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