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學,朱寶勝,祝冰青
(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1603)
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是由高校和企業聯合開展工程人才培養的綜合性教育平臺,核心是通過校企聯合培養人才,重點是提升高校學生工程實踐能力[1]。我院建筑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于2015年年底獲批,它不僅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實踐培育的重要載體,也是推動“產、學、研”密切合作的一個根本平臺。
通過建設,擬將我院建筑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建設成為功能齊全、技術先進、運行平穩、綜合效應顯著的一流工程實踐教育基地,使它真正成為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培訓基地、企業員工崗位培訓和技術升級培訓基地、職業資格與技術能力等級認證培訓基地,成為與企業緊密結合的產學研一體化實訓基地以及建筑工程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基地,實現中心功能目標。同時,引領與帶動行業、學校的共同發展。
(1)校企通力合作,設計開發實訓項目
按照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培養為重點的思想,基于建筑工程實際施工過程進行實訓項目設計,培養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
學生通過系統實訓后,能夠具備以下技能:
①讀懂施工圖;②掌握施工測量技術;③熟悉施工工藝、方法;④掌握施工組織與現場管理方法;⑤掌握質量控制方法、監理手段;⑥掌握材料、構件及結構檢測技術;⑦掌握常用辦公軟件及工程實用軟件使用技術;⑧掌握技術標、商務標編制技術和項目資料管理技能。
(2)面向行業企業,積極開展培訓服務
積極承擔建筑行業專業技術與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任務,積極承擔行業下崗工人再就業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為廣大建筑工程技術人員的成長提供有效途徑。
中心依托政校企聯盟,面向社會,以合作企業和相關職業院校為基礎,加大學校人才和技術培訓力度。形成覆蓋建設行業各工種職業技能、現場管理人員職業資格、繼續教育培訓的多層次技術培訓體系,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3)面向社會,開展職業技能鑒定
聯合學院職業技能鑒定站,積極承擔校內及社會學員的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工作,不斷為行業企業注入新鮮血液,助力國家基本建設。
建設期內本中心面向行業和社會開展服務項目包括:測量放線工、焊工等工種的中、高級職業技能鑒定,企業員工培訓等職業培訓,研究項目開發、技術服務和應用技術推廣項目。
(4)增強生產服務能力,促進技術能力的轉化
在與安徽省內多家公司合作建立生產性合作企業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繼續擴大校企合作生產性企業的生產能力,繼續拓寬研發中心的技術服務范圍。與共建單位共同開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以及企業技術難題等研究,面向全省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提供專業技術咨詢,促進技術能力的轉化。
(5)開發校企合作教科研課題,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校企合作共同進行實訓項目設計、開發,共同研討制定人才培養規格,共同研究解決工程項目技術難題等等,進一步提升團隊成員的理論水平、實踐水平,團隊的整體實力(包括科研能力、理論與實踐教學能力等)大大增強。
對接建筑產業,聯合建筑行業和企業,進行建筑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制度建設。同時,研究制定長效運行機制,確保中心長久、穩定、高效地運行。
與企業合作開發制作建筑施工工藝過程數字化教學資源,構建“平臺共享、網絡互動”的專業數字化資源平臺,實現學院校園網上資源共享。將企業的生產過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實時傳送到課堂,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模式,共享優質教學資源。
(1)專業核心課程標準庫建設
通過行業、企業和學校共同分析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職業能力要素,并與行業、企業標準深度融合,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工作崗位范圍、素質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課程體系。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總結、提煉,并匯編成文字材料,構成專業教學標準庫主要內容。
制定《建筑基礎工程施工》、《建筑主體工程施工》、《建筑屋面及裝飾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施工組織》、《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建筑工程項目管理》6門核心課程的課程標準。
(2)專業信息庫資源建設
通過與國內建筑企業的密切聯系,收集建筑企業、相關科研院所的信息,建立建筑企業檔案,形成專業信息庫,為專業建設、專業改革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源保障。
(3)網絡課程資源建設
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建設專業網絡化課程,完成配套教材、教學課件和考核評價標準等教學資源建設,所有教學資源將通過學校信息平臺對外發布,以此推動網絡化課程建設和網絡化課程標準建設。完成專業核心課程多媒體課件、課程試題庫和網絡學習系統資源建設。
(4)專業視頻動畫資源庫建設
收錄、開發、制作與建筑工程施工、結構及設備安裝、工程管理、計量計價等密切相關的工藝流程視頻、操作規程等專業技術視頻和動畫,改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果。
(5)學習評價庫資源建設
建立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學習評價體系,建立高職教育特征明顯、工學結合特色突出,能充分調動師生教、學積極性的學習評價標準,豐富學習評價庫的內容。
(6)虛擬仿真實訓資源建設
充分利用虛擬仿真、BIM、VR等技術,通過校企合作進行建筑工程專業實訓室建設,形成建筑工程專業虛擬仿真、VR體驗式實訓資源庫,使專業學生能夠通過計算機軟件在網絡中進行設計部署、項目建造與管理等。
事實證明,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為此,應建立與加強校企合作,探索、創新校企合作模式,鞏固、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建立建筑企業檔案,形成專業信息庫,把握行業企業發展動態。同時,深入行業企業一線考察、調研,及時了解掌握行業企業的真正需求,以此為切入點尋求每一個合作機會。
中心的順利運行需要有強有力的技術力量作為支撐,因此需注重人才引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支“雙師”結構、專兼結合、素質一流的高水平技術應用型教學團隊[2]。
2.2.1 用人機制改革
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下,教學團隊建設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其中,尤其應對兼職教師的管理予以高度重視,需完善兼職教師的引進、培養、管理等制度,通過積極的政策引導,使其能夠扎根于教學團隊,樂于為團隊拼搏、奉獻,能夠積極參與實踐技能課的教學工作和頂崗實習指導工作,能夠參加專業建設和工學結合課程開發,全程參與學生培養工作。因此,應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增強服務于行業發展能力為重點,積極協調外部政策環境,完善內部體制機制建設,形成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用人環境。
2.2.2 團隊師資培訓
通過實踐鍛煉、進修培訓等多種途徑,提高團隊教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使其能夠承擔該中心的工作任務,能夠順利開展“教學、培訓、技能鑒定、生產、科研”等服務。
圍繞中心“教學、培訓、技能鑒定、生產、科研”五大功能,充分挖掘資源潛力積極主動提升基地服務能力:校企合作緊密結合職業崗位技能要求共同進行實踐教學項目的設計、開發;共同進行企業員工的崗位培訓;共同進行社會專業人員的技能考評;共同進行產品訂單承接、生產、施工安裝;共同進行專業技術的應用研發、質量問題處理。使該中心真正成為高校內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真正成為行業企業員工崗位培訓和技術升級培訓基地;真正成為專業人才職業資格與技術能力等級認證培訓基地;真正成為校企合作的生產性實踐教育培訓基地和科技研發、科技推廣與科技服務基地[3]。
與企業合作開發制作建筑施工工藝過程數字化教學資源,利用學校先進的網絡平臺實現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共享”,搭建學生自主學習平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與能力,實現“即時學習”和“終身學習”,為學生將來從事崗位工作提供專業能力保障,為學生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素質條件。
同時,通過對網絡服務平臺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將我院建筑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成功經驗、優質成果等素材上傳至網絡平臺,與他人共享。為他校的工程實踐教育基地建設與發展起到引領、帶動作用,擴大社會影響力,提升中心的價值地位。
一方面,校企合作積極探索具有職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基于工作流程的課程體系與對接職業技能的課程標準,全力建設專兼結合、結構合理、技術過硬、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與專業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努力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另一方面,積極完善包括學校、用人單位、家長、畢業生在內的多元化評價體系,發揮評價導向作用。建立健全的內部教學服務質量監督與評估體系,設立專門組織負責收集、整理、分析和定期反饋相關信息。將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企業與社會滿意度、創業成效等作為衡量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努力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為學生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
中心的建成增強了中心本身的“教學、培訓、技能鑒定、生產、科研”服務能力和社會影響力:能夠滿足本校乃至他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實習實訓需求,擴大該中心的“教學”功能;能夠為企業開展直接有效的職業培訓,擴大該中心的“培訓”功能與能力;能夠面向社會開展職業技能鑒定服務,擴大該中心的“技能鑒定”功能與能力;能夠積極與企業合作,將更多企業引入校內進行實際生產,擴大該中心的“生產”功能與能力;能夠積極與企業及其他高校合作,共同開展科研項目研發、專業技術應用推廣,擴大該中心的“科研”能力。
中心的建設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中心的建設使校內外實訓基地條件進一步完善,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和面向社會服務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和共享性平臺。
根據職業崗位群的需要,與行業企業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共享、共贏、互動”的思路,建成功能齊全、質量一流的“多功能開放式”實習實訓基地,充分滿足校內師生、外校、企業及社會的需要。向本專業學生開放時,通過校企合作開發的實訓項目的鍛煉,使學生掌握實際生產技能,能夠順利地從事崗位工作,實現與企業的崗位技能要求無縫對接;向專業教師開放時,提升建筑工程技術的教學科研能力,為教師的教學、科研項目開發提供研究平臺和設備;向周邊區域高職類院校開放時實現設備共用、資源共享;向企業開放時承擔職業培訓、技術咨詢、技術改造、技術應用及推廣工作、擴大生產服務能力,提高經濟效益;向社會開放時開展職業技能鑒定、進城務工人員培訓、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通過該實踐教育中心的建設在全省和全國同類高職院校中產生強烈的影響,為一線上的建筑工程技術人才的成長提供有效的學習途徑。
通過中心的建設,完善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專業課程、教學資源、實訓項目、實訓標準等,實現專業教學要求與行業企業崗位技能要求對接,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顯著提高,使學生畢業前就能夠完成崗位技能培訓,為學生順利走上工作崗位、適應崗位技能要求提供保障。通過校企合作,共建、共管該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形成穩定、有效的質量保障評價體系,使學生就業率、就業質量和社會認可度進一步提高,使學生受益[4]。
通過建筑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網絡服務平臺建設,與企業合作開發制作建筑施工工藝過程數字化教學資源,構建“平臺共享、網絡互動”的專業數字化資源平臺,實現網上資源共享。通過一系列的數字資源建設,提升教學資源種類、數量和質量,為他人提供更為廣闊的分享空間。
建筑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建設,改變了傳統的育人模式,通過校企合作共同進行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構建、工程實踐中心建設以及教學實施。人才培養方面重點強調以工程實踐能力為主;課程體系構建方面強調以職業能力為要求,課程內容的選擇強調“結合實際,以實用為主”; 教學實施方面強調教學方式靈活多樣,以實效為目標。中心經過幾年的建設與探索的實踐證明我們的思路和舉措是成功有效的,希望我們的經驗能為其他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