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高,龔仲華,夏 怡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促進現代職業教育服務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保就業、惠民生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制度性安排。中高職分段培養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全國許多職業學校開展了中高職分段培養的有益探索,在貫徹教育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等文件精神中,關于“多方式、多選擇銜接”人才培養方案建設和“擴大學生選專業、轉專業自主權”的課程體系建設的要求,制定了特色鮮明、融通對接的中高職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遇到一些問題。
我校數控維修專業與常熟中專校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從2016年起,合作開展了“3+3”中高職聯合人才培養的探索,下面以我校數控維修專業為例,介紹中高職分段培養課程體系建設研究實踐。
專業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藍圖,也是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教材與教學資源建設最重要的依據。課程名目繁多、體系不清、結構混亂、技術割裂、內容重復、課時過多,是當前高職課程體系普遍存在的問題,它直接導致了教學實施困難、優質課程建設難度大等諸多問題。
目前,我校數控維修專業教學,采用的是“2+1+小學期”模式。其中,教育主管部門規定必修的基本素質課約為670學時,因此,如按每學期實際教學18周、20學時/周的標準教學計算,實際可安排的專業課程教學時間為:“2+1+小學期”模式:20×18×4+20×4(小學期)-670 = 850學時。然而,現行的課程體系與這一要求相差甚遠。以高職數控維修專業為例,如實施“3+3”分段教學,課程體系和存在的問題分析如表1所示。
因此,現有課程體系存在中高職課程重復、割裂技術、課程界線模糊的現象,其實質問題是:
1. 1 課程體系有序銜接問題
目前的中高職分段培養課程體系,大多是中高職原有課程的簡單疊加,相關專業的課程名目繁多、內容重復混亂,知識技能界線模糊,技術人為割裂。
目前的教學內容設計沒有從人才培養、崗位需求的角度,合理安排知識、能力,乃至于使人才培養不能達到預期目標,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
2.1.1 兩位一體的培養方案設計
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目的,本著改革創新的精神,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中高職人才培養的“一體化”;充分考慮中高職分段培養“3+3”年制學生的特點,做到中職階段和高職階段培養方案的有機結合;處理好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專業專長與復合能力的關系,注重中職階段的專業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素質教育,高職階段的學生專業技術技能和職業素養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2.2.2 大類融通的課程體系構建
通過對現代裝備組成與結構的科學分析,由中高職院校聯合、行業企業共同參與,按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優化整合現有的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實施路徑,使知識、技能點體現中高職承接與延續、分段完成的一體化理念,以適應學生漸進性學習和終身學習的需要。
2.2.3 有序銜接的教材和資源建設
以“整體設計、分段遞進”的思路,優化課程教學內容,科學安排知識、能力點,剔除中、高職課程的重復內容,逐步拓寬和加深知識能力,實現課程內容的有序銜接;在中職階段,側重職業基本知識、技能訓練及基本操作規范、方法等培養;在高職階段,突出綜合知識、職業能力的訓練及對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培養;最終建成高質量、系列化的國家規劃教材和配套的教學資源。
通過對機電一體化設備、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現代裝備組成與結構的科學分析,全面凝練知識與技能,構建特色鮮明、可廣泛適用于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技術應用、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工業機器人等專業的大類融通、中高職分段培養課程體系,并實現兩者的有序銜接。
圖1為現代典型智能裝備的組成與結構圖。由圖可見,無論通用機電一體化設備,還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現代化裝備的技術本質并無區別,所涉及的技術不外乎就是精密機械技術、液壓氣動技術、電氣控制與PLC技術、交流伺服與變頻技術、數控技術等,學生只要掌握以上技術相關的知識和能力,就可以從事所有行業的相關工作。因此,數控技術應用、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機電一體化、工業機器人等專業,完全可通過簡明、清晰的通用課程,再補充少量的方向課程,便可形成各專業所需要的、系統的知識和能力。
根據以上分析,構建的課程體系框架如下。
高職課程體系框架。高職階段注重對學生綜合知識、職業能力的訓練及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培養,主干課程體系將針對現代裝備的精密機械、液壓與氣動、交流伺服與變頻、檢測、PLC、CNC、工業機器人等支持技術設置,課時按學時最短“2+1+小學期”模式(882學時左右)規劃,給各專業留有補充特色課程的空間。
高職裝備制造大類融通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框架如表2所示(不含素質課程,下同)。

表2 中高職大類對接的高職課程體系框架
中職基礎課程體系框架。中職課程側重于職業基本知識、技能訓練及基本操作規范、方法等的培養,其教學時間為3年,教育主管部門規定必修的基礎課(語、數、外)、素質課約為1500學時。因此,如按每學期實際教學18周、28學時/周的標準計算,實際可安排的專業課程教學時間為:
電工電子、機械制圖、機械基礎、電氣控制(強電)、機械加工(含數控)是智能裝備大類必需的基本知識、技能,也是大類融通的基礎,根據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等專業的要求,其主干課程體系框架如表3所示。

表3 中高職大類對接的中職課程體系框架
近三年的實踐證明,我校裝備制造大類專業中高職聯合人才培養成效顯著。我們所設計的中職培養方案強調基礎,可與裝備制造大類融通對接、全方位上升,符合國家相關文件精神中關于中高職分段培養“多方式、多選擇銜接”人才培養方案建設和“擴大學生選專業、轉專業自主權”的課程體系建設要求;所設計的高職課程體系創新地通過現代智能裝備的科學分析,進行了課程的整合優化,具有科學性、先進性、普適性,它解決了當前大多數專業課程體系普遍存在的問題,既可與中職培養方案有序銜接,也可適用于其他模式教學。我校教師出版了系列教材,采用“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學習內容、實踐指導、技能訓練、拓展知識”6個環節,形成從知識到能力、從理論到實踐循序漸進的過程;能力目標、實踐指導、技能訓練中不僅包括了實際操作,還包括了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練習、計算、設計等內容,彰顯了高職院校的“高等”和“職業”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