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鄒平市好生初級中學)
語文是教育中的基礎性學科,也是幫助學生學習其他知識的基礎。同時,語文作為完善社會交流語言的工具,良好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交流水平。因此,為保證將語文知識有效應用到現實生活交流中,就應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從生活中尋找語文元素,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加強教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首先,在語文教學中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將其以生活化的形式體現出來,可以為激發學生的個人潛能提供幫助。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潛能,可以在不同的領域中發揮自己的優勢,而學生潛能的激發與教學模式的使用有著一定的關聯。在以往的教學課堂中,教師通常是以簡單的知識傳授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模式不僅難以吸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注意力,而且教學效率不高,同時在傳統的教學氛圍下,整體的教學氛圍低沉,并且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導致學生難以發揮自身的優勢。而在生活化的教學課堂中,教學的內容極為豐富,氛圍活躍,學生可以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除此之外,學生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占據主動地位,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這對激發學生的潛能有著極大的幫助。
其次,生活化的教學課堂,為學生帶來了更加良好的體驗,提高了學會生對教學課堂的參與度,對提升整體的語文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幫助。在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情境中,可以利用生活中豐富的教學資源,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中單一、枯燥的局面,提高了課堂教學環節的生動直觀性,為學生帶來了更好的體驗。
最后,挖掘生活中的語文元素,并將其應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實踐,進行語文知識的挖掘和應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習能力等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課堂中,通常都是以教材作為主要的教學資源,并根據具體的教材內容進行授課,在結束語文教學時或是課堂問答環節中,教師依舊以教材為主,這就導致教學的內容范圍狹窄,學生難以獲得更多的實踐學習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教師結合教材教學主線,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1.選取生活化的教學資源
在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時,不僅要求教師具有專業化的教學能力和足夠的教學水平,而且還應選取生活化的教學資源。而教學資源的選取通常是安排在課前準備階段,首先,教師要通過與學生的日常溝通,以及對學生和班級狀況的觀察,加強對班級和學生的了解,為確定生活化教材的選取內容奠定基礎。其次,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重視課程導入部分使用的教學資源,從生活中選取,確保教學內容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最后,教師應重視心理因素對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影響,通過對不同年齡段學生性格、興趣、個性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了解,投其所好選擇適合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選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內容脫離于現實,涉及到的很多教學內容都讓學生感到極為陌生,這就使得學生對教學內容中存在的人物及其心理和品質等難以產生認同感。因此,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應讓其回歸到現實生活中,使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符合,并且內容還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契合。同時,教師還應加強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分析和總結,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融入現實生活中的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相應教學知識的理解。
3.創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在進行生活化的情景創建過程中,為了提高創建的效果,豐富情境創建的形式,需要借助多種設備手段。一方面,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情境創建。多媒體設備具有聲、畫、字、情、境共存的特征,將其應用在教學環節中,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形象生動性,而且還可以為學生帶來良好的體驗,吸引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關注度。比如,在學習《沁園春·雪》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現“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景象,讓未曾接觸過這些景象的學生,對北方世界冬季景色產生直觀的印象。同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文章寫作的背景,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后觀看電影《長征》,或者是在課堂中觀看相應的短片視頻,增加學生對寫作背景的了解。另一方面,使用語言創設生活情境。日常教學中的語言交流和課堂互動,也是創建生活化教學情境的重要方式,這種創建方式往往無需進行課前準備,僅需臨場發揮即可。也就是說,在適當的教學環節中,使用語言的方式,將學生引導到相應的教學情境中。比如,在學習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在正式進行文章學習前,教師就可以先用語言進行提問如“同學,你們覺得自己兒時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由于當代的學生受現代化社會的影響,兒時接觸到的認為最有趣的事情,通常是與現代化社會有關的事物,在學生會討論中,教師就可以再次提出問題,如“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覺得你們接觸到的有趣事物,多數是與現代化高科技有關的事物,試想一下,如果離開這些,你們還覺得有什么比較好玩,與你們相比,幾十年前的孩子又是怎樣在童年中獲得樂趣的”。這種使用語言將學生引導至課堂的方式,不僅使用簡單,而且還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吸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關注度。
充滿趣味性的事物往往更加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關注度,生活化的事物和情境,不僅貼近真實生活,可以增加學生的真實體驗感,而且還可以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直觀性的情景中掌握要學習的知識。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教學的效率,必須在生活中挖掘教學資源,合理利用生活元素,開展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活動。比如,學生在學習有關于“春天”的文章時,教師就可以親自帶領學生去踏青,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和春天的生機盎然,這種方式使用中,既可以為學生帶來良好的體驗,又可以加深學生對相應內容的理解,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作者表達的情感。
在新課程改革后,學生的作業壓力減輕,家庭作業和課后作業的數量減少,給學生帶來了足夠的學習時間。此時,教師就可以改變以往單一的抄寫、背誦等作業形式,為學生安排一些具有生活化特征的作業內容,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提高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進而提高其文學素養。比如,在學習《散步》后,教師就可以安排學生寫一篇觀察、體驗記錄,讓學生課后空閑時間親自體驗散步,并注意觀察周邊的情景,記錄所見所聞,并探討自身的感想。這種作業安排方式,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豐富其閱歷具有重要的作用。
總而言之,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需要在教學中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提高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挖掘現實生活中的語文元素,將其融入到教學環節中,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