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實驗小學)
現代化社會日新月異,新事物一個接一個的出現,而我國緊緊跟著時代的步伐一步一個腳印正努力前進著,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在經濟、文化等方面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了踐行偉大的教育理念“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課程體系必須走出目標單一、過程僵化的教育模式,而是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全面的發展,德智體美勞兼顧。擺脫長期以來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十年如一日的為基礎知識和技能所主宰,為升學考試所左右的情況。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對教育體系進行改革,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語文學習,是我們每位語文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標。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從而在參與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然而在新課改實施多年后的今天,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還有很多教師仍采用“填鴨式”的陳舊教學模式,只是一味地傳授知識,完全沒有學生的參與。由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在老師的分析下回答問題,最后老師的課堂總結則是從教參上照搬下來的,等等。在這樣的語文課堂學習中,學生參與的機會在哪里?學生的互動在哪里?學生的主體性究竟又體現在哪里?這不得不引起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和反思。那么,如何才能在語文教學中確定學生的主體性呢?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種新理念、新的教學方式不斷引入,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各種傳統教學關系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幫助者。”教師的形象不再僅僅是蠟燭、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的地位和作用也發生了變化。課堂是我們教學的主戰場,也是我們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學習舞臺。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求以“教師為中心”,強調“教師權威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扼殺了學生的參與體驗,這樣的課堂教學因為缺少了學生的參與,缺少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動的樂趣,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一種被動且機械的狀態。所以即使教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課堂氛圍依然顯得那么沉悶。
如何打破這種沉悶?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放低姿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具有主觀能動性,而主體性的體現就是學生能夠在學習中主動提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作為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創造條件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此外,不論學生提出的問題多么淺顯,作為教師都要抱著贊許的眼光去看待,切不可去諷刺或是挖苦。一旦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大打折扣,同時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也會起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俗話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不論學什么,如果沒有了興趣,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和源泉。要把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變為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普遍偏小,注意力和持久力都比較差,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更為重要。或許有很多教師都遇到過這樣一種尷尬,那就是同一個知識點在平時的教學中可能要給學生講解了很多遍,但很多學生在在考試的時候還是會出錯。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原因就在于此。因此,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模式,發揮直觀教具的優勢,采取幽默風趣的語言以及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比如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講個小故事或是做個小游戲,使精神疲乏的學生重新振奮起來,主動進入到求知狀態,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和質量。
事實證明,在學習過程中,采取多種多樣的合作可以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比如,在學生間的合作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見可以帶來一種思維上的沖撞,迸發出更加精彩的火花。而且,合作交流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當然,由于學生的知識面窄,思考問題的思路過于局限,在交流中可能會出現阻礙和跳不出思維定式的現象。這時,就要求教師能夠看準機會,及時進行靈活的引導,使他們從迷茫困惑中變的思路清晰,能夠繼續交流下去。這樣的引導就起到了推動作用。
教師要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小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獲得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使課堂充滿生機。例如,小學生在學習新的漢字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一起查字典來學習漢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參與到課堂中,而且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從小學就讓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這樣有助于學生養成參與課堂的習慣,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階段的學生表現欲較強,他們在提出一個問題或是回答一個問題后,都非常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因此,要想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還要能夠靈活地運用評價性語言。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將其無限放大,及時利用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的回答有不足的地方或是錯誤的地方,教師要從其他方面對學生進行表揚,如發音的標準,口齒的清晰度以及站立的姿態等,以此來消除他們因為回答不好問題而產生的膽怯,使他們下次還能夠積極主動地舉手回答問題。對于基礎差的同學,他們在平時幾乎是不舉手或是很少舉手,而能夠舉手發言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進步,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更應該采取激勵性的語言,樹立他們回答問題的自信心。當然,激勵要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語言,切不可凡事都用“你真棒”等類似預語言,這樣不僅不能起到激勵的作用,相反還會使學生因為長期得到滿足感,而失去進取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對于一些學習基礎好卻性格急躁的同學,他們往往在遇到問題后并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就急于舉手,對于這樣的同學,老師可以采取比較高的要求;而對于學習基礎差的學生,老師可以降低要求。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從敢于舉手到習慣性舉手,從生疏的回答到能夠流利回答。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一目標的核心就是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快樂學習,成為語文課堂真正的主人。
總之,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教師肩上的責任任重而道遠。新時代的教育要求教師要打破常規,為學生創作良好的學習氛圍,真正還課堂于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學生有朝一日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