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慶城縣馬嶺初中;甘肅省慶城縣慶城中學)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若只有學校而沒有家庭,若只有家庭而沒有學校,都不能單獨承擔起塑造人的細微、復雜的任務?!痹谀壳斑@樣一個多元價值觀充斥我們社會的今天,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邊界日益模糊,家庭教育不再是家長自己的事,學校教育更多地參與到家庭教育中,承擔著服務與指導的重要功能。如果忽略了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巨大影響,那么我們的學校教育就很難產生實效性。
1.多依賴學校,少家庭參與。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家長忙于事業或為生計奔波而無法顧全孩子的教育。一些家庭認為,只要能滿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質需求,就算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傳統的思想總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只要把孩子送進學校,就履行了自己的全部義務,把教育的任務全部推給學校。
2.多理論教育,少實踐體驗。現行教育制度和應試制度下的學校教育己或多或少出現了遠離勞動生活的傾向,大多數學校在教育實踐中還是以灌輸書本知識為主。加之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在違背教育規律的情況下,對日常生活大包大攬,把孩子置于“保險柜”里,生活在“安全圈”里,致使部分家庭教育成了學生的課外“補習班”,孩子沒有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沒有實踐體驗的機會。
3.多智力培養,少興趣引導。在家長心目中,學校教育成功與否,就看孩子能否考個高分,成績代表一切。家長對孩子和教師的要求就是把智育抓上去,把分數搞上去,少搞點活動,多上點課。導致學校教育強調整齊劃一,著重在于培養孩子的共性,提高學習成績,缺少個別指導,難以兼顧孩子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的發展。
4.多縱向發展,少橫向聯系。從目前中小學教育的現狀來看,一些學?;蚪處熎扔诮虒W質量壓力,一心只想提升學生成績,無心開展家校合作活動,日益排斥著來自家庭對學校教育的參與。傳統的觀念和習慣影響著當今家校合作活動的開展,使其難以避免內容單一、合作出現斷層、頻率低下等問題,一個少年兒童,除了所生活的周圍環境之外,除了學校,還是學校。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標,又有無法互代的個性優勢功能,學校教育是主導,家庭教育是基礎,它們是一個緊密聯系、各自獨立的有機系統,二者應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揮整體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最初接受的教育,基于血緣關系親情的維系,利用家庭得天獨厚的優勢,主要是依靠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更是父母細雨潤無聲般的滲透子女的心田,而實施一種愛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影響著人一生的發展。而學校教育是按照社會的要求,由專門的教師,使用最有效的方式對年輕一代集中進行教育,使他們具備一定的知識和能力,成為教育者所期望的人才。學校教育是對學生的全面教育,它不僅要促進學生的智力成長,還要關注學生道德、身體等各方面的均衡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有利于促進學生社會化進程。家長和教師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因而家庭和學校必須對兩者結合的重要性有正確而充分的認識,并將這些認識落實到行動中去。家長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讓孩子生活在家庭的關愛中。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以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假設孩子在學校所受到的教育與家庭教育不一致時,孩子應該如何選擇,是相信教師說的,還是相信家長說的?長此以往,家長和教師在孩子心中都將失去威信。如今,對父母來說,孩子既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又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作為父母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完美,希望自身經歷中的缺憾在孩子身上得到補償。家長就要和學校溝通配合好,積極地運用學?!按蜷_校門,敞開教室門”的機會,參與到學校和班級中去。學校須尊重家長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家長的情況,滿足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和要求。家校攜手積極尋找一個結合點,明確共同的期望和要求,保持目標一致和統一,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及策略,增進家校共育合力,學生努力方向就更明確,更有動力。
在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過程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勿庸置疑,對學生都會有影響,要使家庭、學校的教育形成合力,除了統一要求外,還要充分發揮好各自的作用,各有側重,形成互補,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它們的力量。家庭教育側重于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家庭教育要配合學校教育,家長要積極與教師溝通配合。倡導家長平時潔身自好,讀書學習,引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倡導家長妥善處理家庭矛盾,感情問題,不要因此讓孩子的身心受到創傷,從而心情郁悶,對生活、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成為學困生。倡導家長與孩子溝通情感,愛而不寵,嚴而適度,正確引導,因才施教,不要簡單粗暴地打罵孩子,使他面服心不服,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墮落為學困生。學校則應該按照教育目標,從德智體美勞幾方面培養學生,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識基礎,根據個人的特點,還要因材施教,使他們各自的才能,特長都能得到培養和發揮,自我價值得到體現。在家校合作中要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群體指導和個別指導結合起來,從而使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和家庭教育的補充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
在學校,教師對學生嚴格要求,但如果回到家,家長不以身作則,教育的效力將會大大減弱。所以,家長要充分利用家庭環境的有利條件,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師的職責,嚴格約束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孩子起潛移默化的作用,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首先,老師要根據學生各自的能力及優勢,無論是課堂上還是課外活動,多尋找機會讓他們施展才華或發表自己的“高見”,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其次,老師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再者,學校要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與配合,舉辦家長學校、召開家長會、設立家庭教育輔導站等,共同制訂教育計劃及措施,以推動家長和學校共同研究教育經驗和規律,普及科學教育知識、提高全民族家庭教育水平,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總之,學校教育尤如一棵樹,它的生長離不開家庭土壤,土壤越肥沃,陽光雨露越適宜,它就會枝繁葉茂。因此,要辦好學校教育,要全面全方位實施好素質教育,就必須立足學校,尋求家庭的參與配合與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使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順利進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