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臨滄市第一中學)
很多時候,老師在課堂上講得津津有味、妙趣橫生,學生卻一片茫然,收獲甚微,做題屢糾屢錯。這就是課堂教學沒有引起學生共鳴,做不到入心入腦所致。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效率。想要高效課堂,還得從投其所需,增強吸引力,從培養學生專注度做起。
聽一位數學老師上課,講解詳細、到位。但從頭到尾一直在講,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所講內容很多,涉及到函數的定義域、函數的單調性、奇偶性,等等。一開始,學生整齊劃一地應和。漸漸地,學生的應答變得七零八落,講到重難點的時候,學生連聲音都沒有了,老師還在獨演。一位老師上生物課,一份有12個空的測評題,教師一一講解。其實,有11個空都是學生看一下課本,相互討論一下就能解決,只有1個空需要老師講解,這不是在浪費時間嗎?還有一位老師,安排課堂練習后,要求學生做完舉手,老師當面批改。但是,老師批改需要時間,很多學生做完了一直在等,寶貴的學習時間就浪費在等待中。
不了解學情,就沒有課堂效率。所以,課前一定要做診斷性測評,要進行學情統計分析。只有把學情弄清楚,才能根據學生的需求更好地實施分層教學。對習題的講解,哪些題應該重點講;哪些題該讓學生獨立思考一下,通過看一下課本、翻閱一下答案弄清楚;哪些題應該放給學生討論一下來弄懂;哪些題學生討論沒用,必須老師講;哪些題該講幾個要點,或要指導哪幾個步驟以后,再讓學生往下做,等等,都需要根據學情精心設計。以上幾位老師課堂效率不高,就是因為課前沒有檢查學生作業情況,學情不清,沒有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來組織有效教學,怎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專注度?課堂效率當然就大打折扣了。
一是講課要重視材料的關鍵詞。一位政治老師在高一講“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時,沒有向學生解釋“辯證”的意思。講了半天,學生就是理解不了,總是沒能把生產與消費的關系解釋清楚。所以,教師要注意歸納,對教學材料的剖析要準確到位,要善于抓住關鍵詞進行解讀,對材料中哪些詞是關鍵詞,怎樣抓住這些關鍵詞分析問題,怎樣提取材料中的關鍵詞等問題要加強研究,并注意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進行分析的能力與習慣。要幫助學生克服思維惰性,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共性的東西進行歸納概括,揭示概念的內涵,學生思維能力才會得到培養。
二是知識鞏固要回歸課本追根溯源。對于難點、易錯易混知識點復習,必須回歸教材。要讓學生上課帶好教材,教師先帶著學生去課本查找知識根源,讓學生清楚這個知識點在哪冊、哪章、哪節,進行鞏固、理解和拓展。對于課本的插圖、小字部分也要進行認真解讀。否則,學生對基礎知識理解不透,記不牢,就形不成學科思維,一旦遇到比較靈活、角度較新的題目就不會做了。
三是要加強思想方法的總結。希望學生做一道題,能解決一種類型問題,就要加強思想方法的歸納總結。比如,物理教學一定總結作圖方法。要教會學生規范作圖,很多題只要能規范作圖,馬上就能得出答案,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學生不會規范作圖,會把簡單題的解題思路引向相反方向。還有,用字母(數字)和專業術語規范進行表述的方法等也要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找到規律。不注意總結歸納,學生就會學得很吃力。
四是要培養獨立思考習慣。讓學生做題時,老師先不要講,先讓他們獨立思考,否則他們只會順著老師的思路走。經過獨立思考,哪怕是做錯了題,也是一種很寶貴的經驗,經過獨立思考,學生更容易反思自己是錯在哪里了,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五是要隨時注意拓展延伸。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要隨時從大腦中“搜出”一些題目拓展和延伸,做到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要將研究問題的方法和學科思想寓于難題分析過程,促進學生自覺思維,自然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和規律。
凡是教學質量高的教師,認真批改作業是他們的第一特點。學生學習跟不上,成績落后,就是從不認真做作業開始的,是從教師不認真督查作業開始的。只有通過批改作業,才能把握難點、易錯易混點,才能摸清學情,做到講解精準,有效解決問題。所以,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學生作業一定要檢查落實到位,只有布置沒有檢查的作業是無意義的。
一是增強作業批改的針對性。作業批改要做到“三按時”:按時布置、按時收交、按時反饋;“四精”:精選、精講、精練、精評;“五必”:作業有發必收、有收必看、有看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補。對幾類學生要重點面批面改:經常粗心大意的、作業不規范的、有抄襲歷史的、上課情緒不高的、成績急劇下降的、學習動力不足的,等等。通過面批面改,幫助他們查找問題,針對性進行指導。學生做題的時候,老師不能穩坐講臺。要來回巡視,重點盯住那些應該能學好,但總是學不好的學生,弄清問題究竟在哪里。平時要指導這類學生把作業和測試中的錯題逐一羅列出來,累計出現類似錯誤的頻數,幫助他們分析錯因,進行針對性糾正,直到類似錯誤變得很少。從而真正觸動學生,迫使他們下決心改掉這種毛病。講評試卷、作業時,是運用小組合作的最佳時機。學生力所能及的問題,就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來解決。學生合作后,教師一定要檢查完成情況和學習效果。
二是要增加限時訓練量。哲學上講“沒有量的變化就沒有質的變化”,學生答題速度慢,就是因為平時訓練量不夠。學生考試時答題準確率比平時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做題的心態不同。平時作業在寬松的狀態下進行,學生沒有考試的緊張感。如果我們將平時作業考試化,就能訓練這種緊張感,有效提高考試答題的準確率。所以,應該加大限時訓練力度,每次布置作業,都要給學生限制時間,限時練習,然后嚴格評價,把作業做出考試的心態。在兩節連課時或晚自習時間,可以完成一份限時訓練題。每次作業和測試都要真刀真槍練,認真批改統計,認真分析錯因。這樣持之以恒,學生才會重視,訓練才會有效。
三是難題必須講練結合,反復強化。一定要重視當堂默寫、當堂檢測、當堂復述,以督促學生專注學習,糾正不良習慣。在試卷講評中,除了要解答好學生遇到的疑難點,同時應根據試卷的特點,對關鍵題作重點講解,從而突破相關專題的考點。學生在考試中出現難題空白,教師首先要了解原因。若是因時間不夠還做不到,要讓學生先補做,再檢查指導;如果學生實在不會做,就給他們講一遍,再讓他們練;還不會的,再單獨給他講,讓他用課余時間再做,教師再批改;少部分學生不會的,就讓會的同學給他們講;本題練會后,再布置幾道類似的題讓他們練。慢慢的,學生就會在作業和考試中敢碰難題了,原來只會做一步,逐步會做幾步了,這就是難題教學要反復化。如果這樣堅持下來,學生成績還是提不高,那就是老師的耐心出問題,教學的針對性出了問題。
雖說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但有一點:沒有針對學生的需求,沒有緊緊圍繞學生開展教學,課堂沒有吸引力,學生的專注度就不足,學習效率就不高,我們的教學就會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