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芳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 為了讓學生保有高漲的學習情緒,教師就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施多元化教學方法。 以新穎、靈活的教學方式,讓課堂豐富多彩起來。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 多元化教學方法的運用要以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教學環節為依據。 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多元化教學方法有哪些策略呢?
充實教學內容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廣泛的知識內容,拓寬學生視野,促進其更好的發展。 傳統教學中,教師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易產生厭倦情緒,學習并不積極。 對初中生開展多元化教學,教師需多添加課堂互動內容,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將不同的語文知識聯系起來,在課堂上積極探索,掌握更多知識內容。
例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介紹安徒生的《格林童話》,將《賣火柴的小女孩》等膾炙人口的童話故事融入到課堂當中,開拓學生視野,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多的感悟, 對閱讀課外讀物產生濃厚興趣,主動去尋求閱讀。 在教學《安塞腰鼓》時,教師可通過視頻讓學生感知安塞腰鼓宏大的場面、 奔放的動作、鏗鏘的節奏、激越的鼓點;通過背景介紹讓學生了解黃土高原的地域、歷史、文化、生命、情感等。 這些多元化的內容可幫助學生多角度、 多層次的讀懂文章語言所蘊含的感情,理解文章所體現出來的對家鄉、民族的真摯熱愛。 這種以知識激活知識、以情感感化情感、 以心靈振奮心靈的多元化的內容就會充實整個教學過程。 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教師可相機介紹“烏臺詩案”,拓展《自題金山畫像》,并穿插講述作者一生歷貶八州的經歷, 這些多元化的內容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蘇東坡當時微妙而復雜的情感:雖遭“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心情郁悶,但是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借自然美景來消解內心的孤獨,撫平心靈的創傷,這是多么的通達和樂觀! 學生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時,更感受到了蘇東坡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 完成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課文來設置多元化教學的內容,課前的知識鏈接,課中的情景再現,課后的拓展體驗,都會讓整個教學內容豐富多彩。 教師課堂上還可以將時政熱點、社會新聞轉化為教學內容,讓學生對多元化語文課堂產生濃厚興趣。
語文活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語文活動, 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將語文多元化教學推廣開來。 例如,教學《狼》一文時,就可以采用演出課本劇的方式。 演出時要求表演的學生將屠戶遇狼、懼狼、御狼、殺狼的情景再現出來,將屠戶的害怕心理用神態和動作表現出來。 這種通過表演再現課文的活動, 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幫助學生背誦課文的同時,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初中學生的表現欲和競爭欲都很旺盛, 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能抓住契機,引導他們去辯論,這就為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比如一位老師在教學《背影》時,就設計了“父親該不該買橘子”的辯論環節,通過辯論,學生明白了父愛的博大,在此基礎上,教師又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談自己的父親,談父親為兒女做的一件令人感動的平常小事。 通過積極辯論、入情體驗等多元化活動,學生與作者的情感達到了共鳴, 學生在思維的激烈碰撞中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和價值觀的提升。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 恰到好處的故事可以激活語文課堂,培養學生能力。 講故事的過程就是琢磨課文,整合課文,提高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過程。 例如九年級很多課文與諸葛亮有關,教師可以根據課文《三顧茅廬》《隆中對》《出師表》設計一個“諸葛亮故事會”,讓學生通過講諸葛亮的故事走近諸葛亮, 了解諸葛亮的思想和行為,體會諸葛亮“報先帝、忠陛下”的情感。
教學內容的呈現單靠以往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巴,遠遠吸引不了新時代學生的眼球,所以,當代初中語文教學中,需注重多種不同教學方式相結合,注重教學方式的創新, 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 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將微課融入到教學中,結合多媒體技術,將語文知識點濃縮成3-5分鐘的小視頻,學生在家時讓家長播放這些知識點內容, 這樣就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學習;教師可利用翻轉課堂,讓學生提前對需要講解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 標記疑問點和重點,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著重對重點和疑問點講解,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以上這些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能極大地豐富教學,讓學生在寬松、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 當然,多元化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遠不止這些, 初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好語文課堂這個主陣地,精心策劃,將多元化內容、多元化活動、多元化方式融入課堂教學之中, 讓多元化課堂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