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峰
古人這樣形容教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現代人如此形容教師的職業:“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又有詩人這樣比喻我們教師:“教師是無私的蠟燭和辛勤的園丁。”從這些話語中,道出了一名教師的責任,也定位了一名教師的心理坐標。然而,要怎樣做一名好老師,我以為還應賦予更為深厚的內涵——教師須有博大的胸懷和深沉的愛,對學生要有滿腔熱情的期待和細致入微的關愛,要用情、用心去傾聽花開的聲音。稚嫩的花朵需要呵護,在學校,我們面對幾十個孩子,可能顧及不到每一個孩子,而家訪可以彌補我們工作的不足,可以讓我們跟學生走得更近。
班上有位學生,因為名字里有個“旺”字,我有次玩笑地學著電視廣告中的腔調叫他“旺旺”,他靦腆地對著我一個勁地笑。此后,“旺旺”倒成了他在班中的大名。
旺旺同學是一位五年級的外來工子弟,他腦子聰明,性格內向,平時話語不多,但上課回答問題還算積極,應該是比較優秀的學生。但近段時間作業質量較差,且字跡潦草,給人感覺是敷衍了事。我也跟他面談過,無效;接下來就是嚴厲警告與批評,亦收效甚微。難道是家中有什么事么?我決定進行家訪。
去家訪那天,夕陽的余輝斜照在我身上。我清晰地記著到他家后,他母親見到我時說的第一句話“王老師,是不是我兒子在學校出了什么事情了?”我馬上解釋:“你不要誤會,我們來家訪并不是因為你的孩子出了什么事情,而是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學生的家庭生活與學習情況。”聽到這里,他媽媽才舒出笑容,熱情地招呼我就坐,倒茶遞水。
我向旺旺同學的媽媽分析了孩子的學習水平,順便也詢問他在家的學習生活情況。孩子家庭成員比較多,爺爺奶奶也都同住一起,媽媽下班比較晚,且經常加班,平時家庭作業學習等主要是父親負責督促。前段時間父親出了車禍骨折住院,兩位老人在醫院照顧。近段時間家中基本無人照料孩子,留了部手機給他方便有事聯系。我馬上意識到可能是手機引發了問題,但我沒有立即說明,只是讓旺旺母親把他也叫過來,我們一起交流。在我們三人談話過程中,我印證了之前的想法,但仍舊沒有跟他母親說孩子的近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我特意強調了孩子智力的優秀與學習所需付出的努力,尤其是當前在家庭遭遇困難的時候,他是如何做一位懂事的孩子的——又要做好學習,還要照顧好自己。其實這也是我在委婉地向旺旺同學提出建議,應該如何做一個能夠擔負責任的人。他母親邊聽邊笑“他真的有這么好嗎?” “還要多謝老師的教導啊”,并不時拍拍孩子的肩膀“這段時間我們沒有照顧好他,辛苦他了”。我發現旺旺剛開始時躲閃,后來臉紅局促。我覺得他已經意識到了錯誤,更知道我幫他隱瞞了近段時期對學習與家庭責任的欠失——可能這對于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說是重了點。
出門時已經是近兩個小時后了。旺旺特意要求送我一段,他說沒想到老師不但沒讓他出丑,還把他夸得不好意思了。此時我嚴肅看著他“你是高年級的學生,是位小大人了,應該就是那樣懂得進取,在家庭有困難時懂得照顧的好孩子,老師說錯了嗎?”,他向我保證他以后不管什么時候都做這樣的人。我問他手機怎么辦?他說只打電話,不玩了。
我相信他。
這次家訪留下的是快樂,迎來的是甘甜——孩子的、家長的、和我的,它仍時時讓我回味——家訪不是談論報告孩子問題的專利時間,是一把鑰匙,走入學生家庭,走入學生心靈,打開的是學生、家長與老師間的千千結,架起的是家庭與學校溝通的“希望橋”;又是一罐蜜汁,甜潤著孩子與家長的笑臉。
手與手相牽,心與心交匯,雖然累,心卻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