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同
何為語文?按照葉老的解釋,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組成的學科;而《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的界定是:“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作為基礎性學科,語文是與現實社會人生聯系最為緊密的學科。這樣,語文的教與學不可能在靜態封閉的狀態下進行,而應該在具體而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展開。通過鮮活生動的語言材料搭建的平臺,師生、生生自主性地參與到語言實踐活動中,感知、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經驗,進而了解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在此基礎上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熱愛,以培養運用語言文字應用的能力,這是通過語文學習要達成的目標。從教與學的層面看,作為開放性的學科,語文是動態發展的,而且是在預設基礎上的不斷生成。正是這樣,語文才能實現由有界向無界,由小語文向大語文的突破。
不論是從學科建設的層面觀照,還是從學科學習的角度審視,預設性的習得容易走向固化,生成性的建構才能彰顯出學科的生機活力,學科的應有之義才有可能挖掘出來。生成,即生長和建構,是根據課堂教學本身的進行狀態而產生的動態形成的活動過程,具有豐富性和發展性。那么,語文學科的生成只有圍繞課堂教學這個軸心建立多元立體的語言場,通過大量的語言活動才能實現。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在教學實踐中從思想到行動要有具體的抓手,操作起來才不至于走樣變形。
對學科的認知及所采取的處理方式,很多情況下不是由學科本身的特質決定,往往源于操作主體對之投注的關注點和定位的角度。就語文而言,作為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基礎性學科,它從學習者入學就開始陪伴。隨著學習層級的提高,語文學科的界域和內涵也不斷地擴大和增加。在傳統教育體系中,由于考試作為評價的主要指標,導致豐富立體的語文變得單一而扁平化,被裸化為考試得分的工具,至于蘊含豐富的人文性價值就慢慢被弱化,直至消解。與之相對應的,對語文學習的定位就被刪除枝葉,變成赤裸裸的知識習得。而隨著新課改向縱深推進,學習由知識習得向知識建構轉變,培養學科素養成為教學追求的主要目標。靜態知識的被動習得讓位于動態知識的主動建構,語文也就由單純的應試工具性學科變為立體豐富的工具兼人文互益的學科。
思想上對語文特性和價值進行重新估定后,教與學語文的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就語文的功能看,聽說讀寫思是最基本的。聽與讀是汲取信息的過程,說寫思則是用儲備的語言信息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直接或間接關聯過程中生發出的問題。而從五個方面涉及的內容看,它們都是動態發展的。因此,要想真正取得“學以致用”的效果,必須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善待語文。如果仍然用靜態孤立的思維看待,著力點只關注語文教科書中有限的內容,老眼光是很難看清新世界,更無法真正享受到新世界蘊含的興味。
有人說:“語文與生活同界。”從某種意義上說,此話有一定道理。從語文的學科屬性看,工具性決定了語文是用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人文性關注的是現世社會和人生,聚焦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而作為基礎性的學科,不論是語文基礎知識,還是閱讀語料,它們都從不同側面對社會生活進行記錄和反映,要么是直接的,要么是間接的。正是這樣,語文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才變得有情有味有質感。
應試教育思想統攝下的教育教學,學科只是學科,只是用作考試的工具,與現實生活是隔離的。在這樣的前提下,習得知識的目的用來應對各種考試成為指導教學的主導思想。與之相關聯,考試成績的優劣就成為評價學科教學效果好壞的核心標準。隨著素養教育思想的提出,并在新教育中全面實施,學科與生活間橫亙的一堵墻被拆除,學科的教與學可以從生活中汲取各種新鮮的營養。這樣,原有冰冷的知識,因為有了源頭活水的滋養,才有了溫度和質感;原有平面單一的教學目標,也隨之變得立體多元。從學科本義看,語文教與學價值的評定,不是灌輸和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能力與思維訓練和審美提升的程度。而對關鍵能力、思維品質和審美能力檢驗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所發揮的效能。從語文涵括的內容看,不論是歷史的,還是現實和未來的,無不是源于生活。直筆的呈現,曲筆的表達,方式不同,但緣起則是相同的。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語文的教與學如果仍然固守著教材狹小的圈子,拘泥于教材的內容,語文的生命力就會被慢慢消解,所蘊含的意味就會日漸滯澀。要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教學過程中,對教材的處理,做到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把教材視作教與學的“由頭、引子”才是正途。不論是從應試,還是從教材學習的角度,社會生活中時時發生的事情都可以作為學習知識、訓練思維、培養審美的素材。平面的、立體的,紙質的、音畫的,把它們移入到教學場中,教學就有了靈性,學科才會變得鮮活起來。像《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感動中國頒獎晚會》等大型綜藝節目就蘊涵著豐富的語文因子,教學時把它們融入進去,封閉的界限被打破,靜態的教材內容也就富有了生氣。
課堂是濃縮的世界,不是指向單純的物理性時空,而被賦予豐富的意義與關系的意蘊。從課堂的構成看,它由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三個要素組成。教學就是師生、生生在有限而特定的時空中以教材為媒介進行對話和交流。這種平等式的溝通,可以真誠地彼此形成合意的探究而分享真理,同時也可以形成彼此認可、合乎規范的行為,并在此基礎上養成每一個人的個性特征行為。而要達成這樣的目標,除了課堂教學主體性的人的自覺性要充分地調動起來,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供的用以交流溝通的媒介也應該是動態發展的。如果用封閉、靜態的方式對教材內容進行觀照,教與學主體的認知范圍就被固化下來,認知的內容也隨之變得扁平而沒有了生氣,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習得的知識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氣息,至于能力的訓練,思維的發展,審美的提升也很難達到應有的預期。
在新教育、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不是墓地,也不是牧師面對一片死寂無聲的墓碑做禱告的世界,而是交織著多聲部生命之曲律動的世界”。知識習得追求的是占有知識的量,關注的是靜態的結果,而知識的建構凸顯的是自主性的生成,強調的是建構知識體系的質量,注重的是動態的生成。用新教育思想觀照現實教學,課堂教學就不再是懂的人向不懂的人告知現成的知識世界,而是師生、生生間相互傾聽,共同求索未知問題的世界;課堂活動不再是單純地提供或灌輸現成的標準答案意義上的積累知識與技能的活動,也不是憑借單一的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量的多少對活動效果進行定性,而是每一個課堂活動的主體在活動中自己頭腦中琢磨、認識周圍世界知識與技能,及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和建構自己判斷的同時,與新的自己對話的活動。當然,在多重活動中,在與學習伙伴的交流中獲得不同于自己的思考與見解,發現對學習內容認知性的差異,進而在不同的思維碰撞中獲得樂趣與喜悅,也是體現課堂教學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
很顯然,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更多追求的是動態生成的教學效果。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學習的憑借——教材不可能是教學中唯一的學習資源,它只能是獲取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之相對應的教學目標的設定和落實不可能一成不變。特定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情境的框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定型化設計固然不可少,但從教學的長效性角度審視,對教學內容和目標進行情境化的設計更重要。傳統的應試教育課堂,由于學習對象、學習伙伴和學習意義的喪失,導致學習的異化。在素養型教育到來的時代,在“立德樹人”總的育人目標的作用下,知識的主體性建構,教師引導學生同教材對話、同他者對話、同自我對話,遵循學科的本質屬性,基于相互傾聽關系而展開挑戰性、協同性學習成為教學發展的主流。以此觀之,語文的教與學,師生、生生在以教材為媒介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在預設基礎上隨著教與學主體對話的展開,溝通的深入,即時性產生的智慧成果才不斷地涌現。
語文學科是與生活、社會和人生貼合得最為緊密的社會性語言類基礎學科。既然關涉到生活、社會與人生三個維度,語文的學習就不可能局限在課堂教學之中,更不能把目光只盯著教材。學習是動態的,更是開放性的。語文知識的建構,關鍵能力的訓練,思維品質的提升,審美意趣的涵養也同樣不是靜態固化的。就語文學科涵括的內容看,既有自然的,也有社會的,還有生命體本身的。在多元發展的當下,學科素養的養成靠單一平面的信息源已經無法實現。只有廣泛涉獵、博采眾長,方可達到預期。
語文學習是多主體互動的過程,既有教學者的學習,也有學習者的學習。由于二者扮演的角色不同,在學習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就不同。但是,二者的目標指向是相同的——遵從學科本質屬性,通過主體性的參與,著力于意義建構,養成學科素養。追求目標的相同,在具體操作時入乎教材之中,出乎教材之外,在豐富的現實世界中讀自然、觀社會、悟人生,語文才會變得豐富多彩。閱讀是多種感官互動的復雜精神勞作。從閱讀的主體看,教學者與學習者是活動的主角;從閱讀的對象看,有靜態的、動態的,有自然的、社會的、人生的。閱讀對象是客觀存在的,閱讀的主體在閱讀對象中思接千載、視同八級,在主客體之間找到契合點、共鳴點,閱讀就不再是簡單的信息讀取了。也正是通過閱讀,才打通了學科學習與現實世界聯系的通道,讓學科知識的習得和對學科世界的認知才變得靈動而富有活力。從教學的層面看,教師的閱讀,不論是專業性的,還是非專業性的,都從不同角度拓寬了視域。這樣,一瓢水的給予因為有了一缸水、一潭水的儲備而變得豐富起來;學生的閱讀,文學的,非文學的,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宇宙人生包羅萬象,源頭活水的滋養,可以真正感受到語文學科內容的豐贍,意涵的豐盈。
課堂不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語文學科也不是固化的封閉性存在。柴田義松把課堂教學分成“內層課堂的教學實踐場、外層的教師團隊相互影響的學校職場和再外層的家庭、社區、社會”三重場域,以這個理論觀照語文及其教學,也同樣具有價值。在學科知識向學科素養轉型的時代,語文學科不再是單一的教材,語文的學習也不可能再拘泥于教材。封閉的課堂藩籬的拆除,豐富的社會生活的移入,為語文及其教學注入了活力。也正是“自生則成,累進則成,受助則成”,語文的意蘊才變得豐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