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云
“知人論世”是由戰國時期教育學家孟子提出,它常常被用于欣賞、評論古典詩歌。而古典詩歌是我國五千年民族文化的結晶,它是高中語文學科的重要內容,通過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所以,“知人論世”這一鑒賞方法,受到了眾多一線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青睞,它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到古典詩歌鑒賞教學的預習、導入、新授、總結以及課后這五個環節,并結合實踐發現,它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課堂上,“知人論世”的運用類型分為五類,具體為: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教育活動是指發自學生內部、主動的學習活動,所以在古典詩歌學習中,有針對性地設計、有目的性地引導,點撥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問題是非常必要的。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鑒賞能力,因此在預習階段,教師往往采用“自主預習型”,讓學生體會到自主收獲知識的喜悅,還能夠使學生明確自身不足。例如,選修中“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這部分,選取了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書憤》。課堂上,筆者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明確《書憤》的時代背景:金兵大舉南侵,而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論世”后,學生就能夠明確,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憤怒,“振奮”透著“悲涼”。在這樣預習的前提下,鑒賞《書憤》就更為容易。可見,在預習中,認真的學生內心一定會存在“憤”“悱”,而作為一線的工作者,就要抓住學生的“憤”“悱”,適時運用“知人論世”,能夠提高學生鑒賞的速度和質量。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教師,所以在古典詩歌鑒賞課堂上,教師要將生動、有趣的“知人論世”放置于課始,形成生動有趣的導入。《定風波》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的一首“詞”,它是由宋代詩人蘇軾創作。筆者在課堂導入環節時,直接展示了符合本詞意境的圖,吸引了學生的目光,基于此,直截了當地提出“知人論世”,《定風波》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創作的,進而為深入挖掘詞蘊含的思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效的依據。實踐中,大多時候教師會將“知人論世”放于課堂的導入環節,因為識人再鑒賞文,更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情感,同時還能夠使學生輕松融入到本文內容中,有助于學生與作者產生內心共鳴,進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但是,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具體詩歌,進行恰當的設計,萬不能一成不變,生搬硬套,否則會適得其反。
目前,部分學生認為古典詩歌欣賞的難點就是體會作者的情感,因此在課堂“講授”環節,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特色和詩歌內容,適時地將“知人論世”的相關內容融入到課堂上,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生生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刻體會到本文作者抒發的情懷,進而完成古典詩歌欣賞的學習任務。如,《登高》是由唐代詩人杜甫創作,它鑒賞的難點就在于“杜甫登高一次,怎么會產生如此多的悲情”。所以,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作者的“悲”,明確作者“悲”的緣由,筆者在課堂上,講述了杜甫的生活時代、詩詞的內容以及詩詞的評價,使學生體會到詩詞中作者的“悲”,基于此引導學生聯系《登高》的創作背景,使學生體會到杜甫“悲”的深刻、復雜,且得不到舒緩。這樣,將杜甫的生活時代、詩詞的內容以及詩詞的評價融入到“知人論世”中,確實有助于學生探究情感,體會本文作者情感,見表1:

表 1: 《登高》的“知人論世”
縱觀古今,優秀的文本都是作者有感而發,所以在鑒賞文本時,要聯系本文作者的生活時代背景、思想品質等方面的因素。簡單來講,就是鑒賞文本時,要“知人論世”,讀者要認真“讀”,用心“品”,設身處地地揣摩作者的心、情,放飛自己的思維,填補文本的空白,才有可能準確把握文本作者的情感。就時間來講,古典詩歌距離我們非常遙遠,所以鑒賞時更應如此。在鑒賞杜甫的《登岳陽樓》時,大部分學生都可以欣賞前面的景色描寫,但是后半部分,學生的大腦中就出現一個疑問“撰寫‘戎馬關山北’緣由”。所以,筆者在課尾時,將“安史之亂”這一歷史背景,生動形象講述給學生聽,使學生了解“杜甫的一生都是顛沛流離”,并且他創作《登岳陽樓》時,已然是一個垂暮老人。對于部分學生甚至大部分學生來講,這些也不能成為“他聽聞戰爭產生如此多悲”的理由,這就要了解他無時無刻不在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還要強調他“沉郁”的詩風源于他的一顆愛國之心。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鑒賞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還能夠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杜甫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感悟到杜甫的愛國情懷。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舉一反三”的重要性,并有意識地進行引導,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課后作者等使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由此以來,定能夠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還能夠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能力等綜合能力得到培養,真正地落實核心素養培養。可見,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要精心設計篇目,讓課后拓展延伸的篇目能對學生有好的啟發。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鑒賞的難點就是“體會作者復雜的情感”。為了幫助學生完成鑒賞任務,筆者首先抓住了《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關鍵詞進行分析,使學生有一個初步了解;其次,探討詞人的內心情感,在此環節教師借思考題:作者面對江水產生哪些情懷?來引出蘇軾的人生經歷、進而討論詞中作者的情感。因為蘇軾的豪放曠達不光是這首詞的感情基調,也在他其他的詩詞中大量出現,所以有必要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從而重視蘇軾的豪放曠達。
綜上所述,古典詩歌鑒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知人論世作為一種有效的方法與途徑,將其運用到古典詩歌鑒賞教學的各個環節,確實能夠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但是,在實際的運用中,要明確各個環節的目標,選擇恰當的運用類型,才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領悟到我國先賢們優秀、寶貴的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進而成長為一名高素質、高品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