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的單篇閱讀的局限性,它強調“一篇帶多篇,多篇帶整本”,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所謂的群文閱讀要求師生雙方圍繞一定的主題,選擇一組文章進行閱讀探討,互相對話,達成共識。可見,教師挑選具有“未定性的”“意義空白”的選文,選擇恰當的閱讀策略,對召喚學生能動地參與文本的再創造具有一定的作用。選文成為了群文閱讀有效開展的一個重要連接點,它牽引著一節群文閱讀課整體目標的設定和任務的達成。選好文本,選對文本成了群文閱讀組織實施的最為關鍵的一步。筆者以為教師在群文閱讀的選文上注重準度、廣度、深度,對于高中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許多一線教師在群文閱讀的選文上,有的濫用不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選文;有的不根據整體的教學目標錯用選文。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教師在選文的把握上,不能建構一個宏觀的主題意識,不能明晰群文閱讀的核心內涵。群文閱讀需要在一個核心的主題的統領下開展,這關系到學生閱讀的質量和集體構建的達成。所以,在開展群文閱讀之前,教師需要明確主題,把握選文的精確度。
首先,基于教材,確定主題,精選文本。蘇教版教材的編寫以單元為主題確定閱讀目標,教師可以以教材的單元主題為基準,進行選文的重新組合。比如,我們以必修教材中《赤壁賦》為例,結合本單元的“游記散文”的主題,教師可以將此篇文章與前面的《蘭亭集序》結合起來閱讀,在此基礎上再補充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柳宗元的《豐樂亭記》,從而體會不同作家寫山水游記類散文的風格,同時體會不同的作者在山山水水中顯現出的不同人生境地。
其次,基于教材,確定主題并不等于只是拘泥于教材的本身,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閱讀經驗,對文本進行選文上的重新組合。比如,以《赤壁賦》的學習為例,這是蘇軾被貶到黃州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舊的知識,對文本進行重組,進行群文閱讀。筆者在執教《赤壁賦》的時候,將《念奴嬌·赤壁懷古》《后赤壁賦》結合起來閱讀,并且補充選修課本中的《定風波》《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等選文,形成了以“赤壁”為主題群文閱讀。我們會發現學生對蘇軾有了一個整體的感觀和全面的了解,思維也變得更加的發散。在蘇軾詞中,學生一貫的思維是豪邁灑脫,而以“黃州”為主題的群文閱讀,學生體會到了蘇軾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矛盾,他的彷徨、膽怯、無奈、掙扎,以及悲傷后的超脫。還有的學生在《赤壁賦》和《后赤壁賦》兩個文本中景物描寫的比對中,感覺到《赤壁賦》中的蘇軾在經歷挫折后,變得越來越成熟,他陶醉于在那“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羽化登仙”的意境之中,他扣弦而歌,與天地萬物連成一體。而三個月后的赤壁卻成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使得蘇軾感慨“江山不可復識”。學生在赤壁前后之景的變化中,看出了蘇軾心境的變化和情感歷程,明白了蘇軾成為了蘇東坡的原因。
群文閱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拓展視野,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習得閱讀方法。比如,在執教蘇教版必修四《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我有一個夢想》時,教師可以補充《記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講》《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演說》。教師選文上如果聚焦閱讀方法,精心選文,可以實現“多一篇帶動多篇”的閱讀廣度。這幾篇選文有悼詞、演說詞,將其結合在一起進行群文閱讀,確定主題為“演講詞”。這些經典文本在語言表達上都有其獨特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幾篇文本的語言表達的風格進行分析,會發現這幾篇文本作為演講詞都運用了典范的書面語言。比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我們會發現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就與一般的悼詞不一樣。恩格斯巧用修辭,運用了同義拈連的手法,說“思想家停止思想”委婉地表達出馬克思的逝世,連用兩個“安”字寫出了馬克思去世時“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的樣態。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篇悼詞作為演講詞的特殊性,尋找悼詞的閱讀方法,從而引導學生抓住文體特點,閱讀其他幾篇選文,找出語言表達上的異同,然后依次對選文的演講詞的寫作方法進行點評,層層推進,從而教會學生一般演講詞的表達方法。
蘇教版教材以單元進行文本的組合,大多是主題閱讀作為文本之間的聯接點,教師需要將之細化為一個個可供學生探討的生長點,找準深入探討文本的聯結點,從而來拓展選文的深度。比如,我們在探討“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的主題閱讀時,教師可以結合初高中教材中的《祝福》《孔乙己》《藥》《阿Q正傳》進行群文閱讀,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可以細化議題,對文本進行深入地探討。比如,教師可以確定“探究魯迅筆下看客的成因”“探究魯迅寫看客的意圖”作為選文的聯結點,進行選文上的拓展。下面我們以分析“看客”的成因,教師補充魯迅的《吶喊·自序》中的語段為例。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從拓展的選文中,我們看出從古到今中國人思想存在很大的奴性。這種奴性思想使得中國國民在不知不覺中喪失自我,學會中庸,最終走向無條件的妥協。而造成中國國民的奴性思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長期的封建專制統治相關聯。這種將議題化小的做法,可以讓學生的思考更有方向性,也可以將思維引向縱深處。
群文閱讀,是“新課標”倡導的的新的閱讀方法,教師在實施群文閱讀時,應該注重選文的準度、廣度和深度,從而開闊視野,豐富閱歷,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沒有豐富、貼切又有深度的選文,就沒辦法完成群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所以,用心、用智地選對文、選好文將是每個一線的語文老師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