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新宇
教學是激情和智慧的藝術,也是遺憾和惆悵的藝術。2012年12月,我代表銅陵市在淮北市實驗中學參加安徽省語文優質課大賽并榮獲一等獎。時光荏苒,回想起備課授課的心路歷程,頗有收獲,亦充滿遺憾,故不揣陋見,與大家分享。
課堂“生成”是隨機的,卻是以“預設”作為起點的。而“預設”應該從教學實際出發,符合課改精神,“教”要立足于“學”,不能只是教師的閉門造車。
在和學生見面時,不少學生反映《貝多芬百年祭》 這篇文章是譯文,太長,讀不懂;還有多位學生提出文章中多次說到貝多芬發了“瘋”,不好理解。貝多芬真的是“瘋”了嗎?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如果教學從“瘋子”角度切入會如何呢?世俗人和貝多芬同時代的一些音樂偉人眼中的貝多芬是怎樣的?而在本文的作者蕭伯納眼中的貝多芬又是怎樣的?雖然貝多芬的瘋勁、反抗性、奔騰澎湃的靈魂不被世俗人和同時代的一些音樂偉人所理解,但無疑蕭伯納是貝多芬百年后的知音,他讀懂了貝多芬的激情,以及燃起貝多芬激情背后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在音樂史上,貝多芬區分開了18世紀和19世紀。貝多芬是在用音樂表達思想,表達對自由民主平等的呼喚。這么一思考,會很明確的理解貝多芬不僅不是瘋子,而是感受新時代,用音樂傳達新時代精神的巨人。
學習一篇文章首先要“入境”,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既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又能使整篇文章貫穿起來,有效突出教學的重點,給學生鮮明而深刻的印象。應該說,是淮北市實驗中學那些可愛的學生成就了我課堂的精彩,感謝他們。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問題產生于學生,“預設”來源于學生,從學生認知的角度思考,實現與學生有意義的平等對話,這才是課堂教學應有的樣態。
貝多芬逝世后百年,英國現代杰出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蕭伯納創作了《貝多芬百年祭》。在仔細閱讀文本、多方查閱資料的同時,我一直在思考《貝多芬百年祭》 一課究竟要教什么?如何教?
《貝多芬百年祭》 是人教版選修《外國詩歌散文欣賞》 第六單元里的一篇文章。本單元皆為寫人的散文。編者在單元導言中明確指出“我們要善于找到人物的外在特點和他們內在精神的聯系,善于抓住表面現象后邊所深藏的精神世界。”另外,附在課文后的“導讀”也指出蕭伯納是從音樂創作的角度來贊美貝多芬,展現了貝多芬及其音樂的特質,并建議“著重感悟作者的感情傾向”。如果從編者的意圖出發,那么引導學生準確的把握人物精神應該成為教師備教時的重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我校楊春生老師、錢軍老師的指點下,我明確了教學要圍繞文本,回歸語文。不能脫離課本,只有立足于文本的解讀才“扎實”;不能忽視學生,要關注學情,以學定教;還要回歸到語文,體現語文課的人文性,實現“移情”和“立人”,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據此,我理清了教學思路,確定了教學目標。讀文本,品語言,理解貝多芬蘊含在音樂中的激情以及貝多芬不同流俗的個性,追溯這激情和個性背后的人物品格和精神,理解貝多芬作為“音樂的 ‘瘋子’、自由的斗士”的永恒意義,引導學生“讀文”而“讀人”,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
葉圣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服務,為孩子的成長服務。新課標的精髓就體現在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一節高效的課堂,不應該是教師的“一言堂”,也不應該是對學生放任不管、任其信馬由韁。教師要適時為學生搭“臺階”,遞“扶手”,使學生突破瓶頸,打開一片新的情感思維天地。
回顧課堂,我對學生的引導和指導主要體現在這三個方面:
魯迅先生就說:“優良的人物,有時候是要靠別人來比較、襯托的。”在課堂中我這樣引導學生理解貝多芬的“瘋”。“蕭伯納把貝多芬與同時代的偉人音樂家做了詳細的比較,請從文中找相應的詞語和句子,看看他們有哪些不同之處?”借助表格,學生有了一個直觀的感受。

莫扎特/海頓 貝多芬謹守法度 不守傳統當時的傳統和社會很合 和傳統和社會不合拍賦予道德以靈活性 道德的堅定性侍從 激進的共和主義者拘泥樂式本身 突破樂式,完全表現心情紳士的裝束 流浪漢的裝束
通過比較發現,貝多芬的“瘋”在于他把音樂完全用作了表現心情的手段,并且完全不把設計樂式本身作為目的。“瘋”就是反抗,對傳統的反抗,對樂式的反抗,是對情感和思想禁錮的擺脫。“瘋”是一種解放,然而一些不理解他的人,竟用一個“瘋”字來形容他,殊不知這正是他的獨特之處。貝多芬在忍受著高貴的孤獨和寂寞的同時享受激情的快樂。
通過比較,師生漸漸深入文本,思考貝多芬的激情、奔騰澎湃的靈魂的源泉來自何處?
理解貝多芬的“瘋”和激情,僅僅抓文本還是不夠的,還要知人論世。然而文本中幫助理解的信息只有這一些:①他是造成法國革命的精神風暴中的一個巨浪(第二段);②而貝多芬卻是個穿散腿褲的激進共和主義者(第三段);③在貝多芬和他們之間隔著一場法國大革命,劃分開了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第三段);④懂了這個,你就從18世紀前進了一步(第八段)。
課堂的樂趣就在于思維的打開。為了充“實”理解,教學過程中相應的資料補充是必要的。課堂中與學生交流時,我注意關聯一些有關法國大革命和貝多芬的信息。貝多芬一生跨越了18、19兩個世紀,中間正好經歷了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貝多芬早年深受啟蒙主義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在他不少樂章中響徹著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主旋律。正因為如此,貝多芬比他的先輩們體現了更多的獨立性和民主性。在教學中我嘗試引導學生明確:貝多芬是在用音樂表達思想,表達對民主自由平等的呼喚。他奔騰澎湃的靈魂源自時代的先進思想和精神,所以他不理睬傳統,不愿管住自己,打散樂式等等。理解了這一點就理解了莫扎特、海頓對他的誤讀,也就理解貝多芬之謎。所以貝多芬不僅不是瘋子,而是孤獨者,是感受新時代,用音樂的號角去吹醒麻木的靈魂,傳達新時代精神的巨人。
為深入文章內涵,明確《貝多芬百年祭》 在當下的意義,我設置了這一個問題,“貝多芬逝世后百年,蕭伯納創作《貝多芬百年祭》 的意圖是什么?”
葉圣陶講:“文章不是吃飽了沒事做,寫來作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別人認作呆子癡漢,不得不找幾句話來說說,然后勉強動筆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寫的緣故。”
蕭伯納,英國現代杰出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在藝術上,主張寫反映社會問題,反對“為藝術而藝術”,注重用戲劇傳播思想觀念,提出戲劇是“思想的工廠,良心的提示者,社會行為的說明人,驅逐絕望和沉悶的武器,歌頌人類上進的廟堂”。蕭伯納對貝多芬有超越世俗的思考,蕭伯納讀出了貝多芬的思想和精神的反抗性,讀出貝多芬的思想不但具有時代性,而且具有引領時代,超越時代的永恒價值。
這樣一明確,再提出讀本文的當代意義,我們眼中的貝多芬是怎樣的,就水到渠成了。無疑,貝多芬將在歷史時空中獲得永恒。故而教學環節順理成章為:瘋子貝多芬—激情貝多芬—永恒貝多芬。呈現的板書為:瘋子?激情! 永恒……
貝多芬將永恒! 蕭伯納用睿智的眼光看見貝多芬奔騰澎湃的靈魂背后思想和精神內核——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我們今天讀這篇文章,不能僅僅是懷念,我們還要認識貝多芬在音樂中傳遞的思想和精神。和貝多芬一樣,歷史上總有一些孤獨的偉人不為世人所理解。也許我們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開創理想,但我們能以敬畏之心去追尋他們的思想。
經典文學作品的內涵是異常豐富的。反思教學,我很欣慰的是,通過抓文本信息及相應的資料補充,學生能夠把握貝多芬的精神內核。雖然課堂不十分熱鬧,但教學環節有序推進,學生的理解一步步走向深入。課堂上有一個小細節我記憶深刻,當我引導學生總結貝多芬和蕭伯納的共同點是“蕭伯納用戲劇傳達思想,貝多芬用音樂傳達精神”時,一個學生眼睛盯著我,不斷點頭。我想語文課堂有時也適宜“靜”下來,遠離一些浮在表面的喧囂和熱鬧,追尋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心領神會的點頭和莞爾一笑的會意,或許更有利于走出時下流行的“表演課”,從而回歸語文。為使語文的工具作用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不人為地割裂,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要有目的、有意識、有感情地用優秀作品哺育學生,以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之功。多一些化育,多一些仰望,課堂如果舍棄了人文精神,就是舍棄了語文的靈魂。
遺憾的是,時間所限,不能組織學生進行更充分的討論。這次優質課比賽,無疑給了我一個自我審視和反思的機會。作為一個青年教師,還要多歷練,不斷提升素養,既要知足,學會感恩;又要不知足,努力成長。重讀《貝多芬百年祭》,回味曾經的課堂,心里充滿遺憾和愧疚。在我看來,課堂其實是一次冒險的遠征,在閱讀和分享中抵達獨特的世界和美麗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