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華 張 宏
決定閱讀能力的六大要素包括: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評價能力、活用能力、閱讀技巧。筆者認為這些要素中的“理解能力”“評價能力”與“批判性思維”密切相關。本文就此議題,粗淺地從“批判性思維”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關系入手,談談“批判性思維”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技巧。
什么是“批判性思維”?它是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既是思維技能,也是思維傾向。
近年來,“批判性思維”這一關鍵詞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早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三部分教學建議中就指出:“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尤其是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想象力,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提高學生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由此可見,多年來,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一直是教育屆不懈的追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闡釋中指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該標準在涉及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方面指出:“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自此,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逐漸成為教育界的共識。
隨著“立德樹人”要求的提出、“核心素養(yǎng)體系”的建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思維正在發(fā)生著緩慢的改變,從以前的注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到現在的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但教學一線的眾多教師缺乏對實現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可操作的教學方法,有思想的教師開始注重“人文精神”在教學中的講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審美能力。這固然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有效果,但更多的教師依然糾結于閱讀教學中的“思想性、人文性、工具性”如何落實,甚至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大大方方的直奔各種“知識點”“考點”而去,最終發(fā)現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至于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不足。使得學生表現出迷信權威、缺乏質疑精神,缺乏自主性、沒有獨立思維能力等問題。
部分有思想的教師注意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也有強烈的批判意識,但卻沒有掌握正確的引領技巧,缺乏合理的批判思維技能,將批判性思維理解為對比閱讀,強調對立,甚至用極端態(tài)度批判,過度地解讀文本,使得批判性思維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更為混亂。
同時,有些學校將課改以模式化固化,將發(fā)展學生的自主思維、討論合作變成固定不變的應對全學科全文本的套路,一味的認為所謂的“學生自主”就是解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辯證思維的最佳途徑,將課改走入了死胡同,也讓很多中學語文教師陷入了教學的困惑中。
筆者認為,當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總體上是困惑大于思路,難以一言概之。而批判性思維以合理為追求,以評估為過程,以判斷為形式,是革除當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困惑的良方。
如何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批判性思維”訓練,依然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困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是難以用模式來固定的,模式的固定就像課改走入死胡同一樣,因為所有的模式化都將是對閱讀教學行為的固化,這本身就不符合閱讀文本的復雜性。所以,我們不必要求特定的模式,要想實現“批判性思維”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落實,必須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不同文本體裁的可操作定位;對“合理性”的追求;對“標準”的判斷。
教師在設計“批判性思維”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切入點時要選擇有一定爭議的知識點,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實現以合理為追求,以評估為過程,以判斷為形式的思維碰撞。部分教師往往會陷入找不到切入點的困惑中,當教學文本沒有可供辯論的切入點時,我們可以向課外延伸,創(chuàng)設可供思辨的知識。
以人教版初一教材《狼》為例,這是一篇選自蒲松齡《聊齋志異》的短小古文,我們就可以從簡單而關鍵的重點實詞翻譯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例如“顧野有麥場”中的“顧”,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有如下翻譯:①回頭、回頭看。②視、看。③看望、拜訪。④顧念、關系。⑤回還、返回。⑥只是、不過。⑦但、卻、難道。“顧”在注釋中意思為:“看、視”,教師可以設問學生贊同這樣的翻譯嗎,如果不贊同,又該怎樣解釋。學生可以結合故事場景、翻譯資料得出多種答案,在這些思辨中得出最終的結論。針對文本主題理解,我們也可以采用拓展延伸的方式切入。
例如:對于《狼》的解讀,也曾出現過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屠戶而不是狼的怪論,請同學們針對以上觀點寫點批駁評論。
材料:有人說屠戶有三點比狼更狠毒:一是屠戶有一把刀,而狼是赤手空拳;二是屠戶在狼假寐時突然發(fā)動攻擊,不講游戲規(guī)則;三是屠戶在另一只狼打洞時將其砍死,有點陰險。
余黨緒老師將批判性閱讀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設計問題(理解與整合)—文本細讀與思維訓練(深度分析與論證)—讀寫活動(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陳興才老師將批判性閱讀(思辨性閱讀)的過程分為理解、判斷、搜集、辨析、評估、質疑、反省、包容八個階段。葉黎明老師認為批判性閱讀有四個過程:懷疑并證實(為一個判斷找到根據),有限贊成 (發(fā)現一個判斷的漏洞),否定 (推翻一個判斷),重建(重新判斷)。我們則認為批判性閱讀的路徑應該是:理解—質疑—重建—反省。具體來說:
理解,即理解文本的觀點與內容,意圖與根據,推理與解釋,結構與層次,主題與人物,特別是要能區(qū)分觀點與事實,理解文本中不同的觀點和態(tài)度,填補空白信息,推導言外之意。理解的原則是客觀、忠實、全面、包容、尊重、開放;理解的目的在于獲取信息、發(fā)現論證、整合知識;理解的立場是和作者對話,平等、自主、積極。
質疑,即在理解的基礎上審慎發(fā)問,指向文本的破綻與矛盾,文本的觀點與論證,文本的事實與數據,文本的邏輯與偏見等。質疑的原則是嚴謹合理、有理有據;質疑的目的在于評估,在于建設;質疑的立場是探究、討論、爭辯。
重建,即在質疑的基礎上建構新的、個性化的判斷(認識、觀點)。重建的原則是推陳出新、與時俱進;重構的目的在于發(fā)展、變通和探索,在于舉一反三;重構的立場是自主思考、獨立判斷。
反省,即警惕各種因素給自己帶來的偏見、局限和迷失,自我監(jiān)控、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反省的原則是主動、真實、勇敢;反省的目的是求真、求實、求公正;反省的立場是自我否定、自我對話、自我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