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富文
古詩文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經典,是古典文學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從古至今散發著璀璨的光芒。正因如此,古詩文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占據了較大的比例,而且這些選取的文章都是古詩文當中的名篇,所選文章幾乎都要求背誦。因此,掌握背誦技巧是有效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效率的關鍵途徑之一。只可惜有些同學在背誦古詩文時并不像現代文那樣順暢,往往比較困難,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學生背誦困難的原因。
1.閱讀障礙。因為古詩文自身的時代特征,也因為其在現代社會不常見、不常用的原因,許多字在認讀上有較大的困難,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詞匯和文言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在朗讀上形成了一定的障礙,讀不通順,背誦自然就困難了。
2.理解障礙。由于時代的原因,文言詞匯在口語交際中慢慢的淡出,隨之文言文在寫作中也逐漸被白話文所替代。文言文當中許多深奧難懂的詞語,佶屈聱牙的句子,晦澀不明的典章制度……這一切,在初學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使學生在古詩文的內容理解、情感把握等方面形成了最大的障礙,自然背誦也就困難了。
盡管古詩文比較難讀、難記,但是只要找到了合適的理解與背誦的方法,以上的問題也能輕松化解。根據本人多年的教學原因,我總結出如下六個背誦方法。
從同學們的背誦情況來看,在理解的基礎上來背誦,往往事半功倍。要記住一首詩或是記住一篇文言文,尤其是那些比較難懂的古詩文,背誦前的理解就顯得更重要了。在理解了詩句意思的基礎上背誦,詩歌的意境也會隨著朗讀而浮現出來,這個時候的背誦應該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枯燥乏味的了。文言文的句子意思理解了,文章的層次也隨之分明,背誦也顯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所以,我要求學生每人要有一本《教材全解》一類的語文工具書,在背誦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詞或是句子可以查閱,理解了每句話的意思,整首詩也就不難背誦了。如在背誦《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時,我建議學生理解其中的“棄置身、聞笛賦、爛柯人”這幾個詞語與典故,背誦這首詩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大到一篇課文,小至一段文字,都有文章脈絡、結構層次,結合每一篇文章的框架結構來背誦,就會又快又輕松。比如背誦《鄒忌諷齊王納諫》,課文有三個層次,依次為:進諫的緣起;進諫的內容;齊王納諫。這是大框架要記牢,另外對這三個部分還要細分,分出小框架來,背誦起來就更容易了,進諫的緣起又分為“三問、三答、三思”;進諫的內容有三比“妻私我、妾畏我、客求我”;齊王納諫又分為“三賞(上賞、中賞、下賞)、三變(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按照這個思路,背誦起來就會比較輕松。
人的記憶是以圖片的形式進行的,如果我們在背誦的過程中能夠展開豐富的想象,在頭腦中構建起詩歌所反映的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意境,記憶便是在一種美妙中行進,背誦時就會流暢自如。例如背誦許渾的《咸陽城東樓》,“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州”,煙迷蒹葭、霧鎖楊柳,那景致頗像江中的小舟,有力的表現出愁緒的突兀而濃厚。“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溪云乍起,夕陽沉落,山雨將至,風聲滿樓,這些景物描寫層層推進,極力營造出一種蕭條蒼涼的氛圍。“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借秦苑漢宮的荒蕪,抒發了對歷史滄桑的無限感慨。背誦時頭腦中再現了以上事物、形象,詩句也就自然而然的在頭腦中定居下來了。
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些俗語都充分的說明了書寫在記憶當中所起到的巨大的作用。對于某些簡短而又難以理解的古詩文,在多讀幾遍還不能背誦下來的情況下,適時地書寫,既能夠避免在考試中出現錯別字,還能夠加快記憶的節奏。長期堅持這種做法,將動口和動手有效的結合起來,在背誦古詩文當中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背誦古詩時,用接力競賽的形式,幾個同學在一起,你說上句,我接下句,并不斷輪換同學間的背誦次序。這樣,學生們就會在興味盎然的游戲中熟記全詩。或者老師在課堂中用“開火車式”的背誦,一人一句,這種背法對單個的人來說缺乏思維的連貫性,最能考驗同學們記憶的準確性和牢固性。
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人的大腦對所學知識的忘記是先快后慢,所以我們對所學的知識要及時的進行復習,減少知識被遺忘的程度。另外,科學研究表明,人一天當中有四個高潮記憶點:清晨六七點,上午八點至十點,傍晚六點至八點,臨睡前一兩個小時。鑒于以上原因,我倡導學生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對所學知識及時進行復習,充分利用一天當中這些最有效的背誦時間進行背誦。事實表明,這種掌握了科學規律的背誦方法減輕了學生的背誦負擔,有效提高了背誦效果。
總之,背誦貴在探索,貴在堅持。背誦古詩文的方式方法很多,背誦的效果也因人而異,但只要用心的去背誦,去探索,總會在每篇課文中找到一條合適、高效的途徑。長期堅持背誦的習慣,學生的記憶力也能夠得到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