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杰
(山東省濱州市北鎮中學63級13班)
為更好地調查和掌握人們的環保意識發展情況,本次調查采用了訪談法和調查問卷法進行調查,涵蓋社區居民、學生、上班族、醫生、教師等多個行業。從調查對象來看,年齡跨度和行業跨度較廣,調查的偶然性相抵較低,基本上能夠普遍反映目前我國人民的環保意識。調查法和訪談法的使用,也從深度和廣度對人們環保意識做了拓展和延伸。因此,本次調查,在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上的設計考慮的也相對較為全面。
從調查結果來看,總體反映了人們環保意識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在調查中,關于人們環境保護意識形態的調查問卷共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您有隨手關燈的習慣嗎?(2)您的家庭是否會將用過的水再利用?(3)您在生活中會常常使用紙巾、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的飯盒、塑料等一次性物品嗎?(4)您在購物時是否會自備購物袋?(5)您在家是否會進行垃圾分類之后再扔垃圾?(6)您在生活廢舊電池是如何處理的?(7)坐在公交車上,您手上的垃圾是怎樣處理的?
以上問題中,對于第一問題的反饋結果是:選擇有的人數占比為75%,選擇需要人提醒的人數占比為17%,選擇沒有的人數占比為8%。第二問題的反饋結果是,選擇會的人數占比為45%,選擇有時會的人數占比為22%,選擇不會的人數占比為33%;第三個問題的反饋結果是:選擇經常使用的人數占比為57%,選擇偶爾會使用的人數占比為22%,選擇很少甚至是不使用的人數占比為21%;第四個問題中,85%的人沒有自備購物袋的習慣,11%的人反映自己有時候會有自備購物袋的習慣,僅有4%的人反映自己有自備購物袋的習慣。第五題中,選擇會在家進行垃圾分類的人數占比為12%,偶爾進行垃圾分類的人數占比為23%,從不進行垃圾分類的人數占比為65%;第六題中,廢舊電池的處理問題,有89%人會選擇將電池直接扔了,11%的人會選擇分類扔,有2%的人表示攢起來,送回收部門。七題中,坐公交車時,自備購物袋或者將手中垃圾拿到下車再扔的人數占比為32%,直接扔了的人數占比為41%。
從以上調查結果來看,從生活中簡便的小事如隨手關燈、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等問題上,人們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環保意識,這是目前有關于人們環保意識可喜方面所在。但是,在更加細致的環保措施上,人們依然不具備高度的環保意識,人們往往不知道如何采取措施開展環保活動,甚至部分人在面臨較復雜的問題時,往往采用粗暴的處理方式進行處理。這種現狀的出現,體現了人們在環保意識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從以上調查結果和人們的反饋中不難看出,人們對于隨手可操作的小事可能會有環保意識的體現,但是真正系統的環保行為并未形成。面臨較為復雜的情境時,如電池的處理、家庭垃圾的分類和自備購物袋習慣的建立,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可見,環保意識并未真正深入人心,環境破壞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和危害人們并不十分確切的知曉,在大環境方面,并未形成良好的環保風氣,環保行為也基本上浮于人們的表面認知中。
在調查和訪談結果中,不少受訪者表示,對于電池等危害環境的物品,人們知道其危害,并且也曾經建立過對電池合理處置的意識。但是,在進行處理時,卻往往不知道如何處理,即便是自己留心將廢舊電池扔在專門的垃圾箱中部的廢舊電池處,但是在垃圾車清理垃圾時,卻見到垃圾車也是將垃圾一股腦的處理。可見,自己建立的垃圾分類意識并無意義。在大的環保環境上,人們并沒有建立科學的環保處理方法,這也與目前環保方法措施及宣傳教育不到位有關。
通過訪談法得知,人們環保意識雖然已經具備,但是卻難以將這種意識真正落實到環保行為上,也就是未能達到“知行合一”的環保效果。部分受訪群眾表示:生活中水電花不了多少錢,有時不注意可能就忘了關燈或者關水龍頭了。雖然知道垃圾分類能夠幫助人們回收可回收利用的一些資源,但是在分類的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平時工作就挺忙的,哪有時間去分類,而且垃圾扔出去之后,并沒有人在意或管理有沒有分類的問題。再就是廢舊電池的處理上,有時會留心廢舊電池的擱置,但是時間長了這些擱置的電池礙手礙腳的,最后也是隨意扔了。
由以上人們的反饋來看,人們雖然建立了環保意識,但是環保行為卻不易建立。人們缺乏足夠的動力去克服懶惰、時間少或者是習慣影響等因素去致力于環境的維護。可見,人們良好的環保習慣和深刻的環保意識的建立,還需要外界因素的引導和激勵,才能讓人們的環保意識更加深刻,對環境保護行為的發生頻率更高。
從以上人們的環保意識調查結果來看,人們的環保意識仍需要強化,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兩方面措施開展。首先,在人們的環保意識上,要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在電視媒體、網絡、報紙、報刊雜志等載體上,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幫助人們明確環境污染的危害和后果;在社區中,可以開展社區教育、社區活動,利用社區委員會等機構進行組織和宣傳,切實讓人們的環保意識得以建立、深化,最終深入人心,指導人們的環保行為。其次,在生活垃圾的處理上,要細化環保措施的開展。如在廢舊電池的處理上,要有專門的垃圾處理方式,定期進行垃圾電池的回收和處理工作,避免粗暴銷毀等。此外,尊重和鼓勵人們將垃圾分類,將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別投入不同的垃圾桶中,從而強化節能環保,提升資源的利用率和可回收率。此外,社區和區域環境保護部門還要針對人們知而不行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發展現狀,填充和建立更多、更完善的環保激勵機制,通過分區間收水電費,在社區內評選節水、節電家庭,評選環保家庭等措施,讓人們在這種外界激勵機制下,產生更強的環保動機,從而養成更加自律的環保習慣。對于垃圾的處理,各社區內可以設置可回收利用資源垃圾桶,設置專人處理垃圾。對于能夠合理分類、將可回收利用資源進行細致分類的家庭進行及時記錄,定期進行展覽和獎評,也可以將該處設置為廢舊電池回收點,讓人們手中的電池可以不被擱置,能夠及時又妥善地安置和處理措施,讓電池的處理更加安全有效又環保。
總而言之,在本次環境保護調查中,人們的環保意識已經初步建立,但是卻未真正深入人心,在相對繁瑣的垃圾分類和垃圾處理中,人們往往會因為環保意識低下而不去采取相應的環保處理措施,也有部分群眾不知道如何處理垃圾。基于此種現狀,可以通過宣傳教育工作強化環保意識;環保部門要細化垃圾處理措施等方式,為人們的垃圾處理提供便捷的渠道,從而建立良好的環保環境,促進我國環境質量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