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路明
(山東省陽信縣勞店鎮中學)
理科知識的獲得,往往是在基礎的現象感知中獲得感性經驗,引發猜想、聯想和思考,隨即采用嚴謹科學的實驗探究進行對猜想的驗證。因此,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是理科教學的根本要求。就化學學科而言,大量的現象包括沉淀、顏色變化等都需要學生的感知,才能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才能真正讓學生在主體參與的背景中不斷強化記憶。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讓學生參與實驗,在實踐中探索新知,是符合化學知識產生規律的,是尊重新知產生過程、順從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體現,也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化學課魅力和對學生的吸引程度的重要措施。對此,教師要重視實驗教學,重視對學生實驗素養的培養,盡可能的給學生提供和創建實驗條件,讓學生親歷化學知識產生過程,才真正算是交還學習權利,提升化學課堂的精彩性。例如,在《氧氣的實驗室制取》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采用分組實驗,讓學生參與氧氣的制取活動中。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如何檢驗一瓶無色氣體是氧氣?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氧氣的制取和檢驗奠定知識基礎。隨后,教師設問:在生產生活和醫院中,我們往往需要應用氧氣解決一定的問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制取氧氣呢?然后引入本節課的實驗:氧氣的制取。在實驗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事關、單孔膠塞、導氣管、鐵架臺、鐵夾、棉花、酒精燈、火柴、水槽、集氣瓶和高錳酸鉀等實驗器材,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裝器材,進行氧氣的制取。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參與學生實驗過程,對學生不規范和不科學的實驗行為進行引導,但不涉及原則性的實驗問題,教師不必干涉,教師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不斷增進新知、獲得學習權利,在實驗操作中,強化自己對實驗和新知的理解。
教學情境往往更能給人以代入感,讓學生在學習中根據趣味性情境的引導,逐步深入探索和思考,讓思維得以發散,從而強化對學生的思維訓練,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優質的學習條件。因此,教師教學應當適當引入教學情境,讓學生學會在情境中聯想,使新知在生成過程中,其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也獲得相應強度的提升。例如,在《酸和堿的中和反應》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設置教學情境:同學們,我們在夏天的時候,被蚊蟲叮咬過后,往往會覺得痛癢,你們知道這是因為什么嗎?部分生活經驗相對豐富的學生會想到,這是因為文字的口器中分泌出了一種有機酸——蟻酸注入人體而導致人出現痛癢的癥狀。對此,教師繼續在情境中追問,為了緩解或消除痛癢,你們知道該如何處理嗎?有學生可能會想到:生活中我們在被蚊子咬到之后,用肥皂水涂抹可以迅速止癢。此時,教師借此情境和學生的反饋便可以引入本節課的教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肥皂水可以消除痛癢,你們知道為什么嗎?相信經過本節課的學習,你一定能找出答案,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以下《酸和堿的中和反應》,隨即進入本節課的教學。這種方式的教學,有效利用了學生的生活化經驗,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對酸與堿中和反應的基本認知,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習積極性更強,學習權利也隨之交還于學生的手中,課堂教學必然更加精彩。
教師教學應當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建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感知新知,強化新知,讓思維經歷新知的加工過程,才能讓課堂教學更加精彩,讓學生獲得的新知更加深刻。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分別設置實驗設計、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實驗分析和實驗評價等活動,讓學分別就實驗方案的制定:二氧化碳應當如何制取?需要什么器材和實驗藥品?如何檢驗二氧化碳的生成情況等問題進行設計;在實驗方案擬定后,讓學生親手操作化學實驗,親身經歷二氧化碳的制取過程;獲得了二氧化碳之后,教師再組織反饋自己的收集方法、檢驗方法等;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的實驗過程、評價其他小組學生的實驗過程,分別說出自己其優缺點,從而對化學實驗有更加深刻、科學的認識。因此,這種方式的教學更便于學生學習權利的交接,更便于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讓精彩的化學課堂更具魅力。
初中化學教學本身是極具趣味性的。將學生的學習權利交還,更便于學生感知初中化學的這一特點,更便于學生體驗化學學科的魅力,從而建立對化學學科的更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真正將學習權利交還給學生,從而讓化學課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