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珍
(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第二實驗幼兒園)
在幼兒社會認知發展中,幼兒規則意識屬于規則認知的主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著幼兒社會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培養。規則意識是幼兒日常有序生活的重要保障,如果幼兒缺失一定規則意識,在日常行為中必定缺少規范性和導向性,必定會影響幼兒的生活與活動。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必須要引導幼兒依照一定規則開展自由活動,逐漸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在這種形勢下,從社會行為視野培養幼兒規則意識具有教育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處處存在各種規則,而建立的幼兒園規則也是歷經長時間驗證后,才逐漸形成基本的行為規范。只有遵守這些規則,幼兒才具有規則意識,才能井然有序地融入生活,從而開展各項教學活動。由此可見,只有幼兒適應規則環境,才能促進幼兒發展。
俗話說,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從小養成。任何行為習慣均需要長期的引導和教育,特別是幼兒園的兒童而言,更需要得到成年人的監督和提醒,適當給幼兒做一個榜樣示范,讓幼兒效仿遵守規則行為,對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促進作用。
親社會行為即試圖幫助他人或者某個團體,讓他們從中得到收益的行為,包含慷慨、助人等。幼兒從小耳濡目染這種親社會行為,對其今后發展于社會均有積極的作用。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經常接觸這些事物,而且面對這些事情就會逐漸去適應,從而保持極其良好親社會行為。
培養幼兒社會行為規則,屬于社會領域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社會領域教育具備潛移默化的特征,社會環境好壞必定會影響幼兒的言行。幼兒年紀小,模仿強,對各種行為具備形象性,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就會潛移默化去學會相應的行為與習慣。因此,教師應該帶領幼兒走進社會,讓社會的環境潛移默化去影響幼兒,讓幼兒從中感受規則的必要性,培養其規則意識。比如帶幼兒參觀超市付款、參觀銀行排隊辦理業務、參觀農貿市場等,通過這些活動可讓幼兒形象、直觀感受到存在許多規則,就能讓幼兒切身感受到規則的重要性,樹立規則意識,從而激發幼兒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互動屬于非常好的教育模式,教師日常要積極引導幼兒參與社會活動,充分利用社會環境與幼兒互動,從中體驗規則,讓幼兒在玩中體會社會規則,感受社會規則,逐漸培養其規則意識。如帶領幼兒融入社會,從公園與噴泉、花草拍照,體驗環境的美;參觀小學時,讓幼兒與小學的哥哥姐姐共同玩耍,等等。這些活動為幼兒提供一個自由的空間,從而感受到快樂、輕松,感受到尊重、感受平等,感受秩序等。通過社會實踐,通過互動,幼兒就能切實感受到、體驗到規則,逐漸培養規則意識。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就明確,社會教育應打破呆板、單一的說教模式,創設出一個讓幼兒能感受、接納、關愛及支持的環境。教師要盡可能把課堂轉移到社會環境中,讓幼兒發揮自身潛能去學習與理解規則。
在社會環境中具有很多活靈活現的情境。如超市,讓幼兒置身超市感受美妙動聽的樂曲,產生愉悅的心情;在和諧的旋律環境中,幼兒東看看、西看看,有效激發交流的欲望。看到選購好物品的人自覺、主動及整齊的排隊、付款,等等。這些都會讓幼兒置身在和諧、健康、支持及關愛的良好氛圍,也會像大人一樣依次排隊付款。
在幼兒園中,區域活動是幼兒比較喜歡的活動,不但可給幼兒營造一種愉悅、寬松的活動氛圍,幼兒還能依照自己的愛好參與活動,從而具有更多合作、交流及解決問題機會。
當幼兒認識到規則后,就必須要進一步掌握與鞏固聯系。事實上,天天帶幼兒融入社會不現實,因此只有將社會搬到課堂,將規則搬到幼兒所喜的區域活動。如在區域活動中,開設娃娃銀行、超市、郵局等各種區域游戲;游戲中,幼兒應將每個角色淋漓盡致的模仿,滿足幼兒的好奇、模仿及游戲的心理,從而滿足心理上的快樂與滿足,達到鞏固規則的效果。
培養規則意識只有幼兒起身經歷整個規則,多次嘗試規則,感受規則帶來的快樂,不遵守規則的失望和沮喪,才會感受到規則與生活密切相關,感知規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漸產生出對規則的認同感和尊重感,加深認識規則,鞏固規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