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壓倒一切。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穩就業”置于“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之首,道理很簡單,社會上多數人都是工薪階層,對于工薪階層而言就業穩收入才穩,就業穩、收入穩,其他方面的穩定才有牢固的基礎。2月22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要統籌實施好宏觀政策、結構性政策、社會政策,落實好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就業優先政策。“就業優先政策”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一樣被視為重要的宏觀政策。這也容易理解,就宏觀經濟指標而言,充分就業其實是最高優先級的指標,就業充分了,既能夠增加產出和收入又能保障社會各個群體,尤其是最弱勢群體的生活,緩解社會矛盾。中央關心就業問題,強調“就業優先”是因為從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對比來看,我國整體勞動力供需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般情況下,潛在的勞動力(如16歲以上的勞動年齡人口)分別會處于就業、失業和退出勞動力市場三種狀態。就失業來說,又分別有三種原因:第一是結構性原因。雖然勞動力市場上存在著空缺崗位,但是由于求職者的知識和技能與崗位需求不匹配,勞動者只有經過職業教育和培訓,其能力才能與崗位需求匹配,此時間,這些人就處于結構性失業狀態。第二是摩擦性原因。勞動力市場同樣存在著空缺崗位,由于信息傳遞不暢通(崗位空缺信息不能被求職者捕捉)和市場失靈(信號扭曲,勞動者信息不能準確反映自身情況),勞動者與崗位之間銜接不暢或者時間上錯位,這個時候,這些人則處于摩擦性失業狀態。第三是經濟周期性變動原因。即由于經濟衰退(企業倒閉)或者發展不足(不愿投資擴大再生產)沒有產生足夠的工作崗位,換言之,就是崗位不足導致勞動力想就業但無業可就,這種失業就是周期性失業。數據顯示,我國勞動力市場不同程度存在上述問題。據2018年四季度中國人民大學就業研究所與智聯招聘聯合發布的《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四季度企業用工需求明顯增加,環比增幅為25.42%,但是求職申請人數環比僅增加3.90%,使得四季度CIER(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上升至2.38。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2018年崗位供給總體大于求職人數,求人倍率(招聘崗位的數和求職人數的比)始終保持在1以上,第四季度為1.27。從上述兩個機構提供的數據看好像我國就業情況比較樂觀,但我們不能簡單認為目前已經出現勞動力供給不足。從最近幾年我國人口增長數據和年齡結構變化趨勢看,雖然整體上我國新增勞動力絕對數在下降,但2018年仍然在1500萬人以上,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有834萬人,再創新高,這說明我國新增勞動力供給的數量仍然較大,充分就業依然是個不容輕視的大問題。還有一個數據值得關注,據媒體報道,2019年報名參加研究生考試的人數達到創紀錄的290萬人,同比增速突破20%。據中國教育在線對2019年考研動機的調查,就業壓力大排在首位,占比接近40%。擠破頭的考研無疑說明畢業生(其實也不僅是畢業生)求職壓力的加大,在企業謀求一份理想工作并不容易,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充分就業的嚴重性。
從上述供給和需求兩側的數據分析,不難看出我國勞動力市場出現企業招工難和勞動者求職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扭轉這一局面就要明其淵源,多措并舉。短期言之需要減輕企業負擔,特別是占就業80%的中小微民營企業的負擔,激發企業擴張經營,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從而提高薪酬價格,以解決勞動力市場的錯配,吸收高素質的勞動力就業。中長期而言,則需要出臺一些更深層次的改革,比如增強勞動力城鄉之間的流動性,消除農民工進入城市的壁壘,不僅要降低城市戶籍門檻、公共服務門檻,解決勞動力市場的區域錯配問題,進一步發揮各類城市的經濟聚集作用。
對于因為經濟轉型過程中技術和產業結構快速變化導致的技能與崗位不匹配問題,應該從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入手,更加著眼于轉崗人員和新增就業人員的認知能力、非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等軟技能的培養,提高勞動者的人力資本使之適應新的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勞動者素質的新要求。對于那些因為勞動力市場功能不健全、不完備等摩擦性因素導致的失業者,就要推動勞動力市場發育,健全勞動力市場制度,加強勞動法規的執行力度,有針對性地提供用工信息發布和職業介紹等公共就業服務。當前,特別要注重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勞動力市場的應用,借此服務勞動者找到合適的職業,提高勞動力市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