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珍芝
初中語文教育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就是針對語文閱讀的審美教學。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過程中,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閱讀學習的審美教育,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對“美”進行感知、鑒賞和創造,使學生能夠通過在閱讀學習過程,豐富文化知識的存儲、增強優美崇高的感情同時能夠獲得健康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三觀”。
相較于初中其他課程的教學,語文的教學內容要素更多、結構更為復雜且層次更多。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元素的課文,這些課文通過不同的角度從不同的方向反映出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甚至于不同時代的不同審美理念和要求,這既是對“美”的升華,同時也是人文的沉淀。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的教學,尤其是在進行閱讀的教學時,要注重培養學生創造美和審美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在初中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如何塑造其全面發展個性也是極為重要的。所以在日常的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當更加重視學生直觀的感受和心靈上的體驗,對教材中所出現的審美元素進行深入的挖掘,增加與學生的審美情感互動。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美的形態貫穿在整個語文閱讀的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實現審美教育的方式,就需要借助于藝術美、社會美和自然美的手段,將審美的方式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學生身上,使得學生能夠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形式與情感進行更好的契合。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進行情境描繪的時候既生動又形象,語言包含情感,使得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章中的語言和形式的美感、意境的美感、結構的美感有更為深刻的感受。通過教師與文章素材、學生與文章素材之間情感的共鳴,充分領會到文章的主旨,從而使得學生獲得審美的滿足感和愉悅感。
所謂美感,就是指人們對美好的事物所產生的一種心理上愉悅的感受。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審美教育過程中,著重對學生感受美感的能力的培養,這種良好的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的進行感知美的切入點。比如說在進行《桃花源記》的教學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投放的形式將文章中的情境進行再現,學生能夠在大屏幕上看到一艘漁船誤入桃林,花瓣飄落,宛如仙境,在溪水的盡頭,穿過桃林,便是盛開的花朵,整齊的房屋,人們在肥沃的土地上進行耕種……看過畫面再進行朗誦和學習,學生才能夠對詩歌的意境和語言的美感進行深入欣賞,學生能夠感受到桃花源中男耕女織怡然自樂的生活圖景,與作者對平靜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的情感產生共鳴。有利于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其體驗、思維、想象和感知等都種情緒共同運動,學生感知美的能力得到增強。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帶動學生對不同風格的美、多樣性的美進行感受,深入的對文章進行學習,充分的運用移情、通感、想象和聯想等等審美的規律進行概括、比較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使得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進一步地升華,使得學生明辨是非、分辨美丑評價審美能力進一步提高。比如同是描寫冬雪的景象,不同文章的語言和意境都不同,描寫手法也不盡相同,但卻都很美。《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展現出西域八月飛雪的壯觀景色,表現出岑參雪中送客的情感,在充滿奇思異想中體現出離愁和相思,卻并不令人感到傷感。在《沁園春-雪》中,描述出北國的雪景,因雪起興,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現出作者對無產階級革命的英雄氣概和祖國的壯麗山河的歌頌。將文章進行相互比較,使得學生能夠對同一事物在不同文章中所表現的不同的美進行深入了解。
重視閱讀教學中情境的設定,才能夠將語言文字呈現出立體的情景狀態,通過情境中畫面的展示,將文章中所描述的場景進行“再現”,在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美感。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有利于學生增強審美的意識,有利于提升學生創造美和鑒賞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