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銳
新聞類文本是實用類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前提下,重視閱讀技巧和方法,將其融入課堂學習中去,勢必會事半功倍。筆者總結了新聞類文本五方面的解題技巧,希望它是清風,能幫助同學們撥開眼前的迷霧。
1.審清題干,明確考查內容。做此題時,可先閱讀考查內容,初步確認閱讀過程中應重點關注的內容,比如選項中的名詞術語、選項闡釋的主要內容、主要關系。
2.定向速讀,篩選相關信息。在速讀的過程中,依據考查內容,確定區間,標注出重點、關鍵詞,提取相關信息。
3.整合信息,對比選項正誤。一是要注意語言材料和選項中的不同,仔細判斷是否出現了范圍、數量、程度、時間、對象、有無、內容、概念內涵和外延等方面的變化;二是要注意是否改變了原有句子內容間的邏輯關系,比如是否有強加因果,是否將充分條件變成了必要條件等。三是要注意不同詞語的相同意義的表達,有些語句,看起來所用的詞語是不一樣的,但意義卻是相同的。
1.牢記新聞寫作的相關技巧。比如表達方式、描寫方式、抒情手法、寫作手法和常見的修辭等。
2.結合文本內容,明確其使用的技巧并考慮其表現了什么。
3.立足新聞特征,考慮其作用。從是否表現新聞人物特點的角度考慮,描寫方式、寫作手法修辭往往會突出人物某方面的特征,讓其形象更鮮明;從是否表現新聞主題的角度考慮,對新聞主題是否有揭示、深化、升華等作用;從是否體現新聞的真實性和生動性考慮,細節描寫、修辭的使用往往會增加寫作對象的真實性和生動性;從是否體現作者的觀點態度,突顯新聞社會效應的角度考慮。
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文本的觀點態度是指在正確理解和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做出恰當公正的評價。解題時應注意以下三方面:
1.立足文本,準確把握文本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作者的的觀點態度顯現在所選擇的材料、所進行的分析中。首先要依據問題篩選和整合出文本中和觀點態度有關的信息,準確把握新聞報道的角度、篩選出作者的分析議論(特別是觀點句、結論句、表明褒貶傾向的語句),這是分析評價的前提。
2.分析要結合文本事實。分析和評價都必須立足于新聞事實,不可只說空話、套話,更不可歪解、錯解。
3.評價要客觀。對于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應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在具體評價時,社會時代背景、社會倫理、作品創作意圖、社會動向,作者經歷、公眾心理都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新聞類文本產生的社會功用包括政治價值、歷史價值、人生價值等方面。考綱中要求,要重視新聞的實用性,要能夠理解新聞作品的現實針對性、社會意義和產生的影響,對新聞作品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討就是其實用性的重要體現。
評價時要注意:
1.立足文本,明確主要內容。答此類題目,要找準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對觀點和傾向解讀要能體現出自我認識,評價要立足文本,尊重新聞事實。
2.關注新聞價值的社會性。新聞具有價值是由其社會性決定的,具體表現為文章要傳達的信息的傾向性,以及被讀者接受的有效性;是否引發讀者的思考或影響到了讀者的觀念,與整個社會環境的聯系是什么,因此評價時應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創作意圖和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人生觀以及整個社會大環境。
3.注意新聞價值和功能的多樣性。新聞的基本功能除了面向讀者傳播信息,還有教育功能、宣傳功能、監督功能等。在分析新聞文本的社會價值和功能時,可以從多個方面考慮。
在新聞類閱讀中,文本中的某些問題范圍較大,可以是觀點態度,也可以是表現手法,也可以是某些語句,還可以是其他一些疑問。這類題目,要求考生立足文本、大膽質疑,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個人的見解。組織答案應注意:
1.總覽全文,整體把握。在進行閱讀時,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是基礎,要明確新聞要素、新聞事實,要善于抓住關鍵語句,理清全文脈絡,明白作品作者的觀點態度。
2.認真審題,把握題目要求命題角度。一是明確命題角度,審清題目要求我們探究的范圍和角度。是探究新聞報道的事件、人物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還是從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各個角度思考;二是明確題目的顯性和隱性的要求。像“請聯系原文,請結合文本內容,請就其在文中的……做出分析”這類說法往往要求原文的信息出現在答案中,而像 “請結合現實…… 對此,你如何評論”往往要求我們結合實際或自己的想法來組織答案。
3.結合文本和現實,分析闡發。新聞中的某些問題是立足于新聞本身的,不管是人物精神品質、素質還是新聞的好惡褒貶以及要揭露的或是要贊揚的,都可以從文章的報道對象的特點和記者的措辭、行文方式推測出來,因此考生發掘探究的落腳點也應從此出發,合理聯系社會現象、學科知識,對新聞報道的作出恰當的評價,對所揭示的問題提出獨到成理的看法。
學習無捷徑,解題有方法,重視技巧的總結,對我們的學習大有裨益。當然,了解技巧之后,還需不斷地練習,體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外在的技巧變成自身的能力,即使試題千變萬化,我自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