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征
如何探究敘事詩歌中的人物形象?高一學生已知的方法有:人物細節描寫、環境(景物)、情節等。那么,有無其他角度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呢?本人在教授敘事詩——《詩經·衛風·氓》的過程中,試圖突破以上已知的品鑒方法,從有意味的形式——意象“淇水”、人物稱謂,以及標點符號入手,對其中的女主角形象進行全方位立體的探究。基于此,本人對于敘事詩歌中人物形象的探究方法也有了一些新思考。在《氓》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如下三個主要環節:
文本中三次出現一個意象——“淇水”:
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氓》中女子婚戀的主要三個階段(熱戀、婚姻、婚變)都描述到了“淇水”這一景物。可以說,淇水見證了女子婚姻生活的三個重要階段,女子向它傾訴了少女的情懷與婚姻的苦楚:“送子涉淇,至于頓丘”,淇水是女子送別戀人的途徑地,是二人情義融融的見證,此處的淇水訴說著熱戀中的一往情深、甜蜜癡纏;“淇水湯湯,漸車幃裳”,隨著時間流逝,淇水帶走了纏綿與誓言,女子第二次面對淇水,或許已在哀嘆自己已逝的愛情。這一汪淇水,混雜了多少女子悔恨與哀傷;“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反襯著男子的始亂終棄、卑鄙德行卻沒有止境,也可以理解成作者暗示自己,隱忍包容也該有盡頭,因此這里的淇水似含女子的決絕之形象。
可見,《氓》中的淇水,見證了女子婚姻生活的三個重要階段,女子向它傾訴了所有的情懷與苦楚,在淇水面前,女子的輪廓逐漸顯現。
在語言交際中,稱謂蘊含著情感態度、身份地位、角色親疏等信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采用何種稱謂,體現了該人物的交際態度與情感立場,側面體現了人物的形象特點。就如同學之間的交際,假如全班對一同學稱小名,唯獨一人堅持稱本名,那么是否該同學性格與其他同學略有不同呢?在教學中,本人希望借此啟發同學們對《氓》的思考,這篇詩歌中女子對男子的稱呼幾易其名:氓、子、復關、爾、士、爾。這種變化與女子跌宕的情感有著微妙的聯系,從中我們也是可以窺視出女子更豐富的形象的。
稱謂一:氓,指從外地來的男子,在這里是個泛稱,一個外來做生意的小伙子,并沒有太多的感情色彩。初次見面,感情還較疏遠,女子保持著應有的矜持與嬌羞。
稱謂二: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尊稱,明顯有親近的感情色彩,有與對方進一步交往、發展感情的意愿。她以尊敬的稱謂“子”來表達對男子的敬慕、寬慰,體現了女子的深情、溫婉、體貼。
稱謂三:復關,指男子居住的地方,在這里可以看做借代的手法,代指男子本人。熱戀中的人,內心是甜蜜而隱秘的,女子呼“復關”,正是其深情癡纏的形象的寫照。
稱謂四:爾,這個稱謂少了陌生和客套,多了熟悉和慣常,是一種生活化的稱謂。表明女子已經完全把對方看作是感情上的依靠和人生的歸宿了。“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至此,女子已完完全全放下矜持,放松真誠地走進了與氓的婚姻生活。
稱謂五:士,泛指男子。“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以士相稱,體現女子心中之冷靜及其性格之忍讓善良;“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士”是男子的泛稱,女子遭背棄后的控訴是對所有男性的控訴,使詩歌具有了廣泛的社會意義。
稱謂六:爾,女子情感由激昂轉為平靜,由控訴轉為敘述,女子又以“爾”稱呼男子,但此“爾”是決絕之后冷漠的稱謂,這一稱謂的背后是女子傷心欲絕的痛苦和痛定思痛后的清醒。
至此,通過品味一些有意味的形式,我們已經看見了女子豐富立體的形象。那么,還有無其他有意味的形式可值得借鑒?本人發現,不同選本中,對本詩所標注的標點符號是不同的。經研究,本人認為,這些標點符號標注在尊重前文所述女子基本形象之余,又略有側重點的差異,本堂課的第三個環節便落在標點符號的探究上。
幾個選本中標點符號有差異的標注如下:
1.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古代漢語》)
2.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人教版教材《語文》必修2)
3.《先秦詩歌鑒賞辭典》里的《氓》沒有使用一個感嘆號。
4.粵教版語文教材《氓》在結尾“亦已焉哉!”中使用了一個感嘆號。
感嘆號的基本作用是突出強調情感。課堂中,我帶著同學們一起研究這些感嘆號,將其所強調突出的內容進行歸類,發現《氓》中所有感嘆號相應語句中強調的情感可歸為以下兩類:
1.女子反思之深刻透徹。如: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怨恨痛悔之強烈。如: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據此可歸納出:人教版教材《氓》中的女子形象決絕剛烈;《古代漢語》教材《氓》中的女子在剛烈決絕中又偏向怨恨悲傷;粵教版教材《氓》中的女子哀而不傷,怨而不怒;而《先秦詩歌鑒賞辭典》中《氓》的女子則相對平淡。
在本堂課實施過程中,我對人物形象的探究方法,提出創新性角度,又有對人物由淺入深的品評貫穿其中,使得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拓展了思維。以此為例,我們可以對敘事詩人物形象探究的常規方法進行補進,即從有意味的形式,如反復出現的景(意象)、人物稱謂以及標點符號等出發,對人物形象進行全方位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