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蓉
課堂提問,設計例兩組:
第一組:
1.竇娥是如何由一個封建社會逆來順受的小媳婦變成為一個捎天斥地的剛烈女性?
2.竇娥美眉為什么會由弱弱的一朵“白蓮花”逆襲為一介口里心里噴火的“女漢子”?
第二組:
1.面對祥林嫂巨大人生不幸,魯鎮的看客們茶余飯后為什么有如此高的“欣賞熱情”?
2.祥林嫂的人生“說出來全是淚”,已是“痛到懷疑人生”,而魯鎮的“吃瓜群眾”還要這樣“喜大普奔”去討要她的“瓜子”。
兩組設計中的問題1.是剛上講臺粉筆書寫在黑板上,或近幾年媒體技術進課堂后,ppt多種“花式”呈現于投影屏或交互式白板上的問題。問題2.是前幾日直接在講臺上“口吐”“舌燦”給學生,且用黑板擦敲敲黑板,只板書關鍵詞,“白蓮花”“逆襲”“女漢子”“說出來全是淚”“吃瓜群眾”“喜大普奔”“多么痛的領悟”。
提問拋出后,在課堂現場動態觀察問答情景:
每組問題1.問題氛圍是嚴肅的,沉重的,課堂交流互動以師為主,生主要表現為記筆記,翻資料,表情多為蹙眉深思,淡漠甚至厭倦也在其中部分。
每組問題2.課堂氣氛是活潑的,輕松的,課堂交流對話有師生問答,生生互動,學生表達欲和表現貌似強烈。
如果你是一個語文教師,你為提問1.還是提問2.“點贊”,你喜歡哪種課堂情境。
什么樣的課上著最累?唱獨角戲!得不到回應的課堂,教師心累過于身累,豈五百倍千倍!所以不管多么平靜的“湖面”,總想丟下“石子”,不敢說“擊起千層浪”,也總是希望能驚起“潛水者”冒冒泡,或者說“一圈一圈”的漣漪能把游離于課堂外若干“行空”的“天馬”圈“進來”……
所以有意挑選了時下的網絡流行語,力爭迎合接“地氣”的學生,制造“有浪”“有漣漪”“冒泡”,“天馬”也在課堂規定空間“行空”,預設課堂追求“引起興趣,調動興趣……”
嚴肅正統的經典文本化為平易親和的 “活本”,把“高大上”拉為“平易近”,學生似乎由“敬畏征畏”到“親近經典”,“潛水員”少了,“天馬”也被駕馭了,課堂多了聒噪者,嘻笑者;教師“戲說經典”,可謂“妙語解頤”,師生同樂!
課堂活躍了,教師這樣的“舌燦蓮花”?!
然后,課堂結束后,醞釀教學小結和教學反思提起筆,回顧先前的課堂情境,卻并沒有“提刀而立,為之回顧,為之躊躇滿意”的酣暢淋漓,無往常走出教室時的輕松愉悅,充實愜意。
回味已生成的課堂,氛圍不大對頭,空氣中若隱若現的戲謔讓人很無聊乏味,學生中傳過來的笑聲不是讓人覺可喜可愛,而是莫名的慍怒惱火!——明明是嚴肅沉重的悲劇嘛!
“求仁得仁”,有何怨,怨何?教師是課堂對話“平等中的首席”,“首席”已自動棄權,甘愿選擇迎合,俯就,變成“蕓蕓眾生”附庸一員!
語文課堂上,品味經典,為了讓經典“高而不冷”,貼近學生,所以欲“放下身段”,放下的是誰的“身段”,教師的?語文課的?“因材施教”,“材”是指施教的內容,還是施教的對象?
為追求良好溝通,教師表達語言欲“舌燦蓮花”,而蓮花,亭亭玉立,搖曳風中,“仙袂飄飄”的時光,之前是在厚重淤泥下蓮藕靜默生長,之后是蓮蓬結實,存有的蓮子,清心敗心,恰是中心那入口“苦澀”的蓮心。
教育本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搖動”,“推動”,“喚醒”本是雙方在同一層面的平等對話,何必因為難度和深度,就自作主張“行尊降貴”,“百般俯就”?厚重的經典,艱澀的品讀,怎可能在所有課堂,所有學生個體,“欣然”“悅然”接受?有晦澀的“苦讀”,有難盡的“回味”,這個學習的過程,讓今日有“余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仰慕,才有日后的精神底子!
在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竇娥怒火沖天的訴求,祥林嫂哀哀無助的問詢……仍要觸動年輕的心,為之留下“柔軟”的一席之地。于經典是尊重,是傳承,于教師,不媚俗,守正求新,“舌燦蓮花”,“香遠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