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羽茜,王洪平
(佳木斯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英語課外閱讀是指以文字為中介,以書本為主要載體,與課程標準要求掌握的知識相關,適用于小學生認知心理特點和邏輯發展順序的英語課外閱讀。研究表明,課外閱讀的數量和質量與課內對英語課文的理解程度有著明顯而直接的影響。但在實踐過程中,學校、家長對課外閱讀活動普遍存在著重視程度不高等問題,導致了課外閱讀活動開展時,取得的成效不高。為了使課外閱讀活動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課內的學習,本文針對小學生英語課外閱讀存在的問題查閱了大量的相關文獻并結合實踐了解,提出相應的策略,致力于解決問題,以最終提高小學生的英語課外閱讀能力。
1.1.1 提高學生英語語言綜合能力
英語課外閱讀以學生的興趣為核心,通過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來感知閱讀。探究文本內容會自然而然地擴大學生的英語知識面,增加他們的英語詞匯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掌握簡單句子的結構,能夠更透徹地分析文章,為之后學習更加復雜的英語閱讀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1.1.2 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通過廣泛瀏覽各種英語原文文章,學生在擴充見識,積累詞匯的基礎上,能了解到外國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從而更容易理解國外語言中具有的思維模式。同時,也促使學生對外文文章有更好的理解,并且能夠做到自我解釋。因此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是有必要的。
1.1.3 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美
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不應把這部分內容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注重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徹在日常的教學之中。英語課外閱讀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能夠讓學生在閱讀情景中感受到語言的美,培養學生的語感,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1.2.1 當代國際化的標準和要求
當前,有意識地培養符合國際化標準的新時代人才已經成為了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良好的外語能力有利于學生得到出國深造的機會,學習到國外優秀的文明成果,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英語作為世界通用的語言,引起了各國的重視,因此必須要注重拓展英語的課外閱讀,促進學生英語能力水平的提升。
1.2.2 文化背景的融入
對于英語課外閱讀的拓展來說,在學生對國外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有所了解的基礎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跨文化意識是指人們對不同文化間存在的差異有較深的理解和認識。這需要學生對國外的文化背景進行深入研究來了解兩國間的差異,所以培養跨文化意識應注重英語課外閱讀的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素質,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全面發展。
2.1.1 集中于教材內容
在大多數學校中,英語的應用主要集中于課堂上。對于教師來說,英語教學使用的工具書種類有限,知識更新慢,內容相對聚焦于教材本身,不利于教師專業知識的儲備和專業能力的提高。而對于學生來說,市面上適合小學生英語閱讀的書籍本身數量少,如若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劃分,適合小學生閱讀的英語類材料就更少。[1]尤其是在經濟交通不發達的地區,添置一些英語課外閱讀資料更加困難,所以英語資料的缺乏這一客觀條件,不利于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
2.1.2 課外閱讀材料不規范
在我國,小學英語課外閱讀的研究成果較少,且由于英語閱讀書籍市場沒有明確的制度規范以及限定的標準,導致了部分英語閱讀書籍沒有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編寫,缺乏科學性、指導性,不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容易造成學生的閱讀障礙。[2]因此,當前市場上英語課外閱讀的材料很難符合新課標對小學生的英語課外閱讀的能力要求。
2.2.1 閱讀反饋效率低
部分教師對于培養小學生自覺進行課外閱讀的意識不強。教師更多的是采取建議的手段。[3]但實際上并沒有確定的反饋機制來確認學生的閱讀成效,導致很多學生只是聽聽而已,空有形式,并沒有認真落實課外的學習任務來提升自己的外語水平。
2.2.2 閱讀缺乏目的性
英語閱讀材料由于其特質,與中文的閱讀材料大有不同。而教師在講解英語閱讀材料時,也難以像講授中文材料一樣采取相同的手段。因此大部分教師認為提高外語閱讀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多進行閱讀訓練。但實際上沒有文本的注釋,文化背景的融入,光是了解做題技巧,閱讀是缺乏目的性的。學生不理解英語課外閱讀的目的,也就不會與文本產生親切感,使學生的學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2.3 重視程度不夠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普遍重視對教材內知識點的掌握,卻忽視了對學生英語課外閱讀興趣和習慣的培養。[4]學生對英語課外閱讀不夠了解,就不足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缺乏主動參與閱讀的積極性。其次,小學生的自制能力比較差,教師如果不給小學生提供一個明確而具體的任務,并兼具評價成果的體系,大部分學生就不能夠堅持獨自完成英語課外閱讀的學習計劃,這樣會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利于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2.2.4 氣氛形成不足
學生在小學中學習到的英語知識處于初級知識階段,課堂中主要探討的是教材,注重課本中的英語基礎知識。課下為了鞏固知識又更多地布置了練習題等任務,對于自主學習的時間卻沒有一個適度的安排與分配,導致了學校的英語課外閱讀的學習氛圍不足,使得英語課外閱讀并沒有衍生到課堂中,沒有形成課外與課內的良好銜接,不利于閱讀氣氛的形成。[5]
2.3.1 家庭文化背景程度不高
在重視知識的當今社會,人們對知識的追求也越來越高,但不可否認的是部分家長的英語水平有限,他們有心對孩子英語閱讀能力進行培養,但無力對孩子的英語學習進行指導,導致了家庭中外語的學習資源比較匱乏。
2.3.2 自主外語學習能力不夠
小學生學習能力的水平受年齡的約束,對于英語的學習大都是對單詞的拼寫、簡單句型的學習,但是由于英語閱讀要求較高,如果無人指導,學生獨立翻譯英語課外閱讀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會挫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英語知識的學習。
2.3.3 主動閱讀的積極性不強
英語課外閱讀內容一般篇幅過長,內容對于小學生而言也往往過于復雜,可能會導致學生認為英語課外閱讀是很困難的學習任務,如果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出現了較多的失誤,極易使小學生的自信心受挫,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越來越不愿意接觸英語課外閱讀。
3.1.1 低學段注重基礎
針對1-2年級的學生,此階段的學生發育得比較緩慢,認知水平還不夠完善,可以通過視頻或者繪本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主要可以利用簡單圖畫來幫助學生學習英語閱讀知識。例如:英文繪本《I went walking》,內容簡潔明了,適合年齡較小的兒童進行學習。教師以帶領閱讀的方式來教學生寫一些英文字母,并利用小學生想象力豐富,發散思維較強的特點,采取聯想記憶法幫助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學習字母的發音與書寫。
3.1.2 中學段注重邏輯
針對3-4年級的學生,此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已大大提高,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發展了一定的邏輯性。[6]教師可以使用有故事性的英語課外閱讀材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柳林風聲》,內容引人入勝,情節緊張。在此過程中也注重強調需要學生積累詞匯這一任務,學生通過簡單的英語課外閱讀來增加學生的單詞閱讀量,而豐富的故事情節也會激發學生有想要一直閱讀下去的的愿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3.1.3 高學段注重應用
針對5-6年級的學生,此階段學生在各個方面的學習能力都已經相對成熟了,因此應將英語課外閱讀的知識進行拓展,綜合各種知識進行整體性的學習。[7]例如《The doorbell rang》,文中的句子比較復雜,需要學生有一定知識基礎,因此要更加注重讓學生掌握英語知識的技巧性、利用英語知識的實用性,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3.2.1 游戲法
通過各種游戲來滲透英語閱讀知識,比如猜英語字謎、聽英文字母猜單詞、模擬對話。在游戲的過程中,能夠利用小學生自我成就的需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視聽說能力的培養。通過在游戲中探索的方式,學生能夠以放松的心態學習新知識。
3.2.2 情景法
在閱讀一篇英語閱讀材料時,可以組織同學來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將一篇英語課外閱讀有感情地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既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也能使學生更加身臨其境地體會外國的文化。
3.2.3 分享閱讀法
分享閱讀是兒童早期閱讀的雛形,通過分享閱讀,學生之間能進行相互交流,相互討論。以學生群體情感為依托,用同齡人的話解釋同齡人的思維,傳遞同齡人的所學與感受,使知識更具個性化,有利于知識的精細加工,拓展學生的英語知識視野。
3.3.1 親子閱讀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應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倡導親子活動的建設,使英語閱讀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進行突破,從校內延伸至校外,從課上走向課下。家長可以借助信息化的工具,和孩子一同對材料中的英語詞匯和故事情節進行基本的了解,逐步提高小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閱讀,互相鼓勵的方式既可以增進感情,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3.2 親子活動
夸美紐斯提出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所以在家庭中應該展開一些親子實踐的教育活動。[8]在假期的時候,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去世界各地旅游,增長孩子的見識,拓寬孩子的視野,讓孩子了解一些其他國家的語言,最好可以和一些外國人進行簡單的交流,通過實踐獲得相應的認識,父母還可以帶孩子去影院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電影,電影大部分都是中英字幕,可以讓學生耳朵聽著,眼睛看著,同步進行,久而久之,會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本文主要使用文獻法,閱讀了大量有關英語課外閱讀的相關資料,得出了英語課外閱讀具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結論,提倡積極開展英語課外閱讀活動等相應策略。培養英語課外閱讀能力與習慣,符合終身學習理念的貫徹和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大方向。教師應該正視當今英語課外閱讀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充分利用英語課外閱讀這一手段,來增加學生的英語知識量,提高學生在英語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