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和推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已經(jīng)成為課程改革的核心。在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中進行有效地復習,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提供一個得以發(fā)揮的自由空間,進而達到提升知識、發(fā)展學生技能之目的,以適應新課程改革,是當前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有效;復習;改革
小學階段復習是學習活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復習課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重要課型之一,復習是對學生知識的系統(tǒng)整理,也是對一單元或一學期數(shù)學知識的一種提升。復習期間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關系到了教學的目的和任務能否完成,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中強調要加強數(shù)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因此上好復習課,提高復習課的質量顯得特別重要。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 制訂計劃,明確目標
我們在上小學數(shù)學復習課時,首先要制訂好復習的計劃,它是我們數(shù)學課復習的一個工作綱領。如果沒有制訂好復習計劃,那么老師將無從下手。如果有了一個科學、合理的復習計劃,我們的復習工作就會卓有成效地進行。我在每學期上復習課之前就會針對本班的學習情況,制訂好復習計劃,如:在復習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一)的知識時,首先讓學生從認識東、南、西、北以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八個方向進行重點復習,接著再從地圖的方向、繪制和辨別的方法、如何描述行走路線的方法等幾方面進行復習,始終進行講練結合。
復習時除了老師要制訂計劃,學生也需要制訂復習計劃和目標,學生的復習計劃可以從回顧、梳理、歸納、分析、理解等方面入手。每人制定復習方案,如歸納的方法、復習的效率、做題的方法、知識間的聯(lián)系等方面進行復習。通過認真制定計劃,老師和學生都把學習的信息和知識不斷糅合、完善體系,加深記憶。
二、 繪制導圖,梳理知識
復習課主要是以梳理、鞏固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任務的教學,在小學數(shù)學復習課中運用繪制思維導圖這種歸納方法,既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更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對已學的知識進行概括和整理的能力。所謂的思維導圖指的是一種思維方法,它能夠將大腦中的發(fā)散性思維進行具體化,為學生提供一種簡單有效的思維方式。教學完每個單元的知識后,我都會要求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對概念、公式、易錯點等幾方面進行梳理知識,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shù)的認識整理和復習》時,課前我先讓學生對這一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上課時就放手讓學生對自己梳理的知識進行匯報,學生從億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讀法、寫法、近似數(shù)、數(shù)位、計數(shù)單位)和億以上數(shù)的認識(讀法、寫法、近似數(shù)、改寫、比大小等)方面進行了梳理,他們有的用了圖示法,讓人看了一目了然;有的用了知識樹的方法,讓人一眼看出知識之間的關系;有的用了表格法,讓人一眼看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再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圓的整理和復習》時,由于這個單元的概念、公式比較多,讓學生在整理和復習時,先把有關圓的所有概念進行了歸納,如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再把圓的周長、面積以及周長和面積與直徑、半徑的關系等知識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后,再繪制思維導圖把這些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這樣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把圖形與文字形象地表示出來,圖文并茂、數(shù)形結合,使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具體化,把所學的知識點“連成線、結成網(wǎng)”,讓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相關的知識。
三、 收集錯題,鞏固知識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自主學習已經(jīng)是當今數(shù)學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自主學習中糾錯本的使用是一項重要的學習資源。很多高中生談及學習心得時,認為建立錯題集是一個比較有效的學習方法,不僅可以收集整理錯題,也可以總結出一些容易被自己忽略的知識點,考試前拿出來看一看、翻一翻,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可以避免很多的錯誤。錯題集也是教學的重要資源,如果教師能對錯題集的建立給予指導,不僅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更有利于增強分析能力。我在教學時非常注重學生對錯題的收集,優(yōu)秀的錯題集不是簡單的錯題呈現(xiàn),而是重在對錯題的分析歸納以及今后學習的借鑒啟示。其實出現(xiàn)錯題的原因歸納起來有知識方面、習慣方面、心理因素等。
我在進行復習課教學時,對學生進行錯題收集的要求是:讓學生在每道錯題的附近用不同顏色的筆分別注明原錯誤答案、正確答案,并用醒目的筆注明出錯的原因,如:指導學生完成分數(shù)應用題時,有一位學生在錯題集中寫道:大齒輪有84個齒,小齒輪的齒數(shù)是大齒輪的七分之二,小齒輪有多少個齒?小齒輪有24個齒,是大齒輪的七分之二,大齒輪有多少個齒?我要求孩子把這兩道題目放在一起找出異同點和結論,讓學生把這兩題的不同點找出來,得到結論:單位“1”有具體的數(shù),直接用算術解;單位“1”如果是未知數(shù),可以用方程來解。相同點:數(shù)量關系都相同,結論:大齒輪乘七分之二等于小齒輪的齒數(shù)。通過觀察比較,學生們對分數(shù)除法的應用題就不會混淆了。
四、 培養(yǎng)助手,提升能力
《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和探索學習”,“小老師”的培養(yǎng)實質上就是合作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的前提。
(一) 培養(yǎng)小助手
在復習課中,經(jīng)常讓學生上臺當“小老師”,這種方式很深受學生的歡迎。通過讓學生當“小老師”這種方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復習,面對不同的“小老師”,學生有一種新奇感,學生復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參與面更廣了。每次新接一個班時,我在培養(yǎng)“小老師”時都做到:首先要鼓勵孩子大膽地上臺,同時教孩子上臺要先自我介紹,當“小老師”時要面向全體同學,聲音必須洪亮,說完后要提問其他同學:聽明白了嗎?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培養(yǎng)了一段時間后,學生基本能適應這種復習方式。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整理和復習》時,課前我讓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點繪制了復習導圖,上課伊時,讓學生拿出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然后再讓兩位“小老師”上臺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展示匯報,他們從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概念和公式、面積和周長的比較、簡單的換算、本單元易錯的題目中進行匯報總結。匯報完后讓其他同學對不理解的知識進行提問,讓臺上的兩位“小老師”進行解答,有的同學提出:兩個長方形的周長一樣,面積也一樣嗎?還有的同學提出:邊長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長和面積相等嗎?兩位“小老師”能解答的讓他們自己解答,不能解答的由其他同學或老師進行解答,通過拼一拼、擺一擺、議一議等活動,幫助學生們理解了周長和面積的區(qū)別,同時也讓“小老師”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1. 讓學生當“小老師”,能充分調動課堂的學習氣氛,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三年級的復習試卷有這樣的一道題:分針從12走到8走了( )分,秒針從4走到12走了( )秒,一位“小老師”上臺講完后,還發(fā)現(xiàn)很多人不理解,這個“小老師”馬上拿出鐘面,讓提出疑問的同學上臺撥鐘,并讓他一邊撥一邊大聲地數(shù),通過撥一撥、數(shù)一數(shù),這位同學豁然開朗,也幫助其他同學解決了疑難問題。
2. 讓學生當“小老師”,還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教學“把2個長為10厘米,寬為5厘米的長方形的長重合在一起,求這個組合圖形的周長是多少?”時,可以先讓學生動手畫一畫、算一算,然后讓“小老師”上臺展示匯報:有的同學說先標出各邊的長,然后依次把他們加起來,10+5+5+10+5+5=40(厘米);有的同學說可以先算出一個長方形的周長,然后再乘2,最后再減去重疊的2個10厘米,(10+5)×2×2-2×10=40(厘米);還有的同學說這兩個長方形拼成了一個正方形,可以直接用4×10=40(厘米)等等。同學們的思維非常活躍,通過“小老師”與同學們的自主探索,效果比老師填鴨式的講解好多了。因為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上臺當“小老師”,每個學生都希望能把課上得更好,所以無論是課前還是課后,他們互相交流的積極性提高了,更加自主地與同學探討數(shù)學知識。學習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 動手出試卷
我在每學期期末復習時,發(fā)給學生一張空白的A3紙,要求學生在這張紙上自己出一份試卷:內(nèi)容包括16題口算題、6題計算題、3題遞等式計算、10題填空題、5題選擇題、1題操作題、5題解決問題,學生會把這學期做錯的題、不會做的題、要做很久才做出來的題、綜合性較強的題、易錯易混的題以及本學期最重要的內(nèi)容都出在考卷上,并寫上出卷人姓名,學生出好后把參考答案寫在另一張紙上,然后讓同層次的學生完成,完成后由出卷的同學進行評卷。學生自主出試卷讓其他同學考試,這樣學生不僅對易錯、易混的知識點進行了歸納及鞏固訓練,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復習知識的興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復習效率,同時也減輕了老師的負擔。
總之,復習課教學,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發(fā)展的差異性,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以及不同的學習方式,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彌補以往學習知識的不足。還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和討論等方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提供一個得以發(fā)揮的自由空間,進而達到提升知識、發(fā)展學生技能之目的。
作者簡介:
杜靚璇,福建省龍巖市,龍巖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