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市北中學)
在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學技術的競爭。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江澤民同志也明確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創新能力依賴于科技水平,足見科學技術對民族未來和國家利益的重要性。因此,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毫無疑問,讓學生學會獨立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和問題習慣,是培養學生的求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必要手段。
然而,當前以個人升學與未來工作作為價值取向的應試教育仍然存在,這與基于民族未來、國家利益和學生長遠發展為價值取向的素質教育背道而馳,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對此深感憂慮、甚至深惡痛絕。但是,由于我國的教育資源特別是高等教育資源相對不足,加上未來就業的巨大壓力,我們的學生又不得不面對升學的競爭,這種競爭目前只能通過考試來體現,這是現在素質教育步履維艱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提高學生的應試水平,老師往往不顧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認識的基本規律,通過知識與規律的直接灌輸來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教學不得法,五年來的課改皆付之東流。此法不改,就是培養奴隸型人才,一切服從考試的答案。另外,因為要對付這種考試,就不得不采取各種各樣的“技巧”,包括剽竊、抄襲,考場上偷看等作弊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又培養出了所謂的舞弊人格,這兩種人格實際上構成了第三種狀態就是雙重人格。學習上缺乏主動,更談不上創新欲望。這是人生的悲哀。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教師教考,學生學考,結果,音樂沒了,圖畫沒了,學生臉上血色沒了,民族的希望沒有了”。除了死記硬背點“知識”,其他什么也不會,這個社會還有什么希望。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希望,目前,這種以考試為核心的腫瘤教育不鏟除,絕對會妨礙教育發展。應試教育毀掉了很多優秀人才,這種陳舊的落后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教學方式必須改革,建立一種嶄新的、現代的教育體系,才能遏制住應試教育弊端的蔓延擴散。從實際出發,建立我國自己的教學理論,讓理論源于教學實踐并服務于教學實踐;積極探討教學中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負擔,使其全面發展,是我國教學改革的表率,擺脫應試教育的弊端,真正落實素質教育。遏制住近幾年教育出現的不良現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新課改,這將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時代呼喚素質教育。傳統的教學理論的重大缺陷是什么?就是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素質教育適應了當代社會的發展,適應了當代社會培養人的需要,引導教育走出誤區,沿著素質教育這條正確的道路走下去,中國教育的春天就來了,青少年就有了春天,這個國家就有了春天了。
近幾年,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采取了一些先進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如多媒體及電子白板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再如,啟發式、分小組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在這些方法與手段的使用過程中,我們往往滿足于提前給學生預設一些針對性問題,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方式去解決,應該承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確實也進行了思考和探究。但是,學生的思維能量得到最大限度釋放了嗎?求索潛力得到最大限度挖掘了嗎?顯然沒有,原因何在?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看到:由于老師對問題的包辦,使學生習慣于按照老師的思維框架去思考,不能積極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對知識求索的欲望被扼殺了,思維會因為長期得不到鍛煉變得懶惰和僵化,這樣,我們培養的學生就像生產流水線上規格統一的產品一樣,沒有思維個性,更談不上形成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了。現在,我們必須還學生思維的自主權、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從受老師思路主宰的被動接受變為受老師思想誘導的主動索取,有鑒于此,我們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精心構筑適宜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培養學生探究精神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圍繞大的教學目標(目標越小、越細,學生思維的張力越小)在廣闊的思維空間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地去思考、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課堂成為學生生動活潑地展示自我、發展自我的樂園,如果我們能堅定這樣的教學理念,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努力實踐,不計暫時的成績得與失,我們一定能培養出時代需要的富有創新能力的開拓型人才,培養一些有創造能力,能夠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開創事業新局面,對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對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重視已久,一些著名大學在人才培養上以全面發展的人、有教養的人為目標,強調培養的人才應該是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應該是受過廣泛而深刻教育的人,是有獨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評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高度發展的人才,還鼓勵學生獲得某一領域的基礎知識和繼續學習的興趣,并成為創造性的智力探索者,能夠獨立追求學問。我們國家也應以培養創新性人才為目標,培養出基礎理論扎實、科學知識豐富、治學方法嚴謹,勇于探索未知領域,同時,具有為真理獻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學道德的人。他們是人類優秀文化的繼承者,是最新科學成果的創造者和傳播者,有較強的永不滿足的求知欲和永無止境的創造欲望;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較強的創造能力;同時還具備獨立完整的個性品質和高尚情感等。這樣培養出的創新性人才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相對于不思創造、缺乏創造能力的比較保守的人優秀得多。
學生問題意識的生成,不僅使他們從枯燥的被動學習中解放出來,而且會大大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針對學生實際,從學生思維的層面上創設有利于激勵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的課堂氛圍,真正充當學生求索過程的誘導者、催化者和推進者,而不是制造統一規格教育產品的灌輸者,教師的這種角色定位要求他們不僅要熟練掌握本學科知識,并且要深挖知識內涵,探尋其中學生可能產生的疑問,并對這些疑問引發的各種思維走向進行全面分析,做到課堂上更好地循循善誘。教師工作激情的喚醒,有助于消除因為工作枯燥所產生職業倦怠,使他們真正品嘗職業的幸福感。由此可見,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對于學生學習、教師施教,均有積極的實用價值。就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而言,畢業班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全力以赴地備戰高考,基礎年級完全可以創造條件,鼓勵學生人人成為通過問題手段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主人,這將對學生的一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