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桓臺第一中學)
所謂齊文化,是指齊地、齊人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在歷史過程中累積起來的一切生產生活樣式、行為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思想、情感、觀念、知識、科學、技術等,以及蘊藏著文化信息的人工制品的總和。齊文化淵源于殷商以前的我國東西部兩大文化圈。兩大文化圈在一定條件下,經過長期的互相碰撞、交流,至公元前11世紀,姜太公尚封齊建國,終于整合成一種新型文化,即齊文化。
齊文化賴以生存的地域主要在今天的山東半島,向外輻射至河北省的東南部、河南省的東部、江蘇省的北部、安徽省北部淮河以北的部分地區,相當于古青州。就地理形勢而論,齊文化圈地處黃河下游,華北平原的東部,南枕泰山,東北、正東和東南三面環海。這種依山、抱原、濱海、臨河,丘陵、湖泊鑲嵌其間的地理環境,是與中原文化和魯文化根植的內陸地帶不同的。由此看來,齊文化可謂半島型文化。
齊國的地緣優勢,使得齊文化具有務實性、開放性和兼容性的特點。齊國瀕臨渤海和黃海,使它具有許多內陸國家所不能有的海洋文化的特點。齊人的性格闊達多智,在觀念上崇尚以大為美,這都與大海的博大遼闊及濱海平原的廣闊舒達有密切聯系。在經濟上,海洋資源的優勢,使它從一開始就以“通商工,便魚鹽”為其特點;在宗教習尚上,海濱及海島社會所盛行的海仙傳說,對于形成齊文化中海仙崇拜、八祠神說、方士巫術乃至陰陽五行思想等特點,都有直接的關系。
齊國山海相間,河流眾多,土地肥沃,氣候溫暖,雨量充沛,使農牧業生產獲得高水平發展。齊國兼具山海之利,物產豐富,又大大增強了齊國發展生產的能力。齊國成為經濟實力雄厚的大國,都與這種優越的自然條件有著直接的關系。這就為齊文化的發展、繁榮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齊國水陸交通發達,為齊文化與各個地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方便條件。這容易形成齊文化的開放性特點,善于吸收其它外來文化發展自己,在兼容并包、吸取各家之長中發展、完善自我。春秋時期,以齊桓稱霸為中心的與諸侯各國的文化交流;戰國時期,齊國稷下學宮成為當時學術爭鳴的中心,各國派來的學者絡繹不絕,接踵而至,百余年間長盛不衰,這也是以齊國的水陸交通四通八達為前提的。
齊國西、南兩面,都與單純的內陸諸國接壤,這些地方是中華民族文化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屬于河谷文化或被稱為黃土文化。這些文化在齊建國之后,對齊文化產生巨大影響,齊、魯文化都有著許多共通的地方,其原因亦源于此。同時,這又使齊文化不同于單純的海洋文化,而具有濱海文化與內陸文化交匯融合的特點。
齊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主要包括:齊地考古文化、東夷文化、齊國政治文化、經濟文化、軍事文化、科技文化、管子學、晏子學、稷下學、齊地宗教與民俗、齊經學等。蘊藏其中的“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的變革觀念;尊王室、攘夷狄,社稷是主、民為邦本的政治思想;“尊賢智、尚有功”“使有能”,德才兼備的用人原則;國有明君,朝有經臣,和而不同的政治期待;禮賢下士、懸賞納諫的良好政風;“井田疇均”“均田分力”的地稅制度;以農為本,農、工、商、貿一體化的經濟發展模式;“來天下之人,聚天下之財”,優商惠賈的對外開放思想;“誠工、誠農、誠賈”,不違農時,取民有度的鼓勵生產措施;知己知彼,運籌帷幄的奇兵妙計;圍魏救趙,減灶誘敵的取勝戰術;義利并重,存亡救絕的價值取向;尊教重士,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文化政策等,都是齊文化的精華所在。
齊文化還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獻資料。譬如,被學術界譽為我國第一部百科全書的《管子》,第一部手工業工藝技術精典《考工記》,人類兵學圣典《孫子兵法》等。同時,齊文化也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址、遺跡、文物、勝景。例如,大汶口文化遺址、后李文化遺址、春秋車馬坑和殉馬坑、孔子聞韶處、戰國四王陵,以及我國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等。這些寶貴的資源既是齊文化的載體,又是齊文化的體現。
總之,齊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蘊、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容、鮮明的特點,不僅影響了中國整個早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而且還直接影響到魏晉玄學、宋明理學以及秦漢以后的政治、經濟等領域,并且對今天的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具有良多啟迪和借鑒意義。
齊文化在長期的發展歷史中逐漸形成了斑斕的文化景觀,其中,地理環境對包括物質和非物質兩大子系統的文化景觀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物質文化景觀的形成
物質文化景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關系密切。山東境內兼有山地、丘陵和沿海平原地形,齊國自然環境分為南部魯中山地、東部丘陵、北部沿海平原三部分。溫帶季風氣候和沿海的自然環境,決定了齊國先民以水稻作為主食,兼種各種雜糧,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
齊國大地上的特大城市——淄博,享有“陶瓷之都”之美譽。據史料記載和考古論證,遠在新石器時期,博山地區開始制造和使用陶瓷,距今已有6000年歷史。傳統的精品雨點釉在日本被譽為“天目”,茶葉末釉享有“神品”之譽,均為收藏家們首選的陶瓷珍品。該地的陶瓷從原料、題材的選取到表現手法的運用,都與齊國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
2.精神文化景觀的形成
特定的地理背景下,在齊國大地形成了獨特的精神文化景觀。其主要特征有:
第一,變革性。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種主變合時的革新精神在齊文化中有著突出的體現。
第二,開放性。齊文化是尚變革的文化,開放的文化主要表現在經濟上的開放。姜太公從立國那天起,就積極推行“通商”政策,將齊國以外的廣大地區和許多諸侯國都納入本國的經濟發展體系中。管仲執政期間,發揚光大了太公的開放的經濟政策。戰國時期,“齊都臨淄成為商賈云集的海內一大都會”即是明證。直至西漢,臨淄仍然“市租千金”,風采不減當年。另外,齊文化的開放性還表現在人才的開放等方面。
第三,多元性。齊文化不僅在政治、經濟層面,而且在思想、學術方面都表現了明顯的多元特點。
第四,務實性。所謂務實,就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比如,姜太公根據齊國建國初期所處的地理環境,從實際出發,制定了優先發展工商經濟的戰略,從而為后來齊國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春秋時期,齊國的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疆域擴大了,土壤也改良了,農業發展的條件基本成熟了,于是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大力發展農業的方針。戰國時期,齊國工商業一度出現了畸形發展趨向,這時齊國統治者和思想家們又提出了“重農抑商”的主張。
綜上所述,齊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緣優勢下形成的一種地域生態文化景觀?!暗靥幇雿u”“沿?!焙汀皽貛Ъ撅L氣候”是齊文化形成的三個重要因素?!暗靥幇雿u”在古代易守難攻,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沿?!笔沟谬R人形成了“寬厚”“豁達”“開放”的性格特征;“溫帶季風氣候”為農業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博大精深的齊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