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西真
工業革命以來,技術發展不斷替代一些原本由人完成的工作,導致新舊職業的更替——一些職業消失了,一些職業產生了,一些職業即使名字還在,內涵也發生了變化。當前數字技術的突破,會再次加速這一過程。近幾年,隨著我國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AI 等數字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各個產業的應用,與此相關的產業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對從業人員的需求大幅增長,形成相對穩定的從業人群。今年4月份,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向社會發布13 個新職業信息,就是對這種現象的回應。分析這13 個新職業,可以發現,它們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領域,這與我國當前所處的產業結構加快升級、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信息化廣泛使用階段是密切相關的。隨著新興技術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傳統的第一、第二產業越來越智能化,無人機被用在了農作物種植上,工業機器人走上了生產流水線。無人機、工業機器人的大量使用,對無人機駕駛員、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和系統運維員的需求劇增,與無人機、機器人相關的生產、服務和培訓企業蓬勃發展,使其成為現代工業生產一線的新興職業。新職業在幫助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完成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其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對從業人員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一家軸承生產企業近40年來,生產方式經過了簡單機械加工到半自動、數控生產,再到現在的機器人上崗等階段,每一次生產方式的迭代,都對勞動力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機器人進入生產車間就要求工人具備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技術和互聯網、智能制造等領域相關知識。
機器人全自動生產線、機床設備網絡化應用,這是行業企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在職職工不及時掌握新技術就會被市場淘汰,新就業人員不具備這些知識和技術就找不到工作。比如在傳統港口碼頭被認為是最具技術含量和難度的橋吊司機,到了自動化碼頭卻沒了用武之地。如今的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上,就與我們印象中碼頭工人熱火朝天干活的場面不同,在這里空無一人,安靜異常,運送貨物的“主角”由人變成全自動雙小車橋吊、自動化導引小車、全自動化軌道吊等設備。在這里9 個人就能干傳統碼頭60 多人的工作,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者搖身一變,成了控制碼頭“大腦”的指揮員。他們正式的稱呼不再是橋吊司機,而是自動化碼頭遠程監控員。老的橋吊司機要想轉型成為遠程監控員,需要學習設備操作流程、了解計算機程序等專業知識,自動化碼頭徹底顛覆了傳統碼頭的形象,工人需要不斷學習最前沿的科研知識,才能轉型成為高新技術人才。
新職業需要新工人。數字化轉型加快的企業用工需求旺盛,截至去年3月底,釘釘(阿里巴巴集團打造的全球最大企業職能移動辦公平臺)上的企業組織數量超過700 萬家,這些企業均對數字化管理人才有著強烈需求。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說,目前,全國數字化管理師數量超過100 萬,分布在互聯網、制造業、餐飲、醫療、教育等各行業。在樹根互聯官網上,長期掛著大數據開發工程師、大數據分析工程師、機器學習算法工程師等招聘信息。據騰訊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的數據,截至2017年10月,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至少在100 萬以上,中國需要轉型和升級的員工數量或可高達1 億人。由于新崗位的培養沒有成熟的模式和外部行業經驗的參考,很多知識和課程體系需要從頭積累與打磨,對于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是機遇也是很大的挑戰。
新工人需要新職教來培養。我們要緊密結合行業和區域發展,構建符合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需要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創新職業教育培訓和人才評價工作,聚焦產業鏈,使職業院校專業與產業對接,加強與產業鏈(價值鏈)對接的專業群建設,將職業資格標準與專業課程標準相銜接,與行業企業共同制定和完善專業課程標準;調整優化職業院校師資結構,增加“雙師”數量,建立廠礦首席技師、技能大師等能工巧匠組成的兼職教師人才庫,創新校企兼職教師互聘機制;完善校內實訓基地(室)建設,在職業院校打造新型“學習工廠”,形成集教學、生產、培訓、技能鑒定、技術服務于一體的格局;推進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多方協同,四方聯動”,設立產教融合型企業共享平臺,實現人才培養培訓與市場需求緊密銜接,培養高端制造業和新興產業所需要的技術工人和技術人才,為轉崗和再就業人員提供精準培訓。
新職教需要新教師,只有高技能教師,才能培養出高技能學生。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為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的素質,《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2019年起,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人員)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從應屆畢業生中招聘。這就要求我們創新職教教師培養培訓模式,培養新時代的新職師,辦新型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發揮其在職業院校教師培養培訓中的主力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