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周世兵
在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日益深化的態勢下,我國職業教育借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成功經驗,在職業院校啟動1+X 證書(即“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工作。試點工作的實施,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獲取多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寬畢業生就業途徑,各類初中高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不僅反映職業活動,也是職業技能水平的標志,在社會上具有同等效力,持有者享受同等待遇。試點工作實施后,高職院校、社會培訓機構和企業都將積極行動起來,高職院校將可以培訓社會學習者,社會培訓機構或企業也可以培訓在校大學生。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職業教育屬于類型教育,而類型教育的特征表現為培養模式和評價制度要與教育功能和活動特征相契合[1]。職業教育是使人與職業相融合的教育過程,以就業為導向,以產教融合為手段,以能力本位、德技并修為目標[2]。因此,對職業教育的評價應是學校教育的普遍性與行業企業職業的專項性相結合,職業教育不僅要使受教育者具備正規的學歷,還要具備職業人的就業屬性。這就是1+X 證書制度實施的現實要求。1+X 證書制度是學歷教育和社會人才需求標準的統一,反映了職業教育(產教、校企、工學、理實)的內在規律,從這一屬性看,1+X 證書制度是教育制度和就業制度的融合。
在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態勢下,國家實施1+X 證書制度,以促進職業教育緊貼產業發展需求。具體表現為:一是產業轉型升級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較大。傳統職業資格鑒定存在未關注職業能力評價、鑒定手段不能有效鑒定技能水平、沒有記錄學習者能力培養過程等弊病。而產業轉型升級使生產技術、管理組織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也使企業對一線技術人員用人標準產生了新的需求 (技能操作高端性、人才結構分層性……),要求技術人員不僅掌握崗位工作技能,還要了解其他崗位工作內容,能夠及時感知生產和服務對象的需求,具備使用行業最新技術的能力,能夠與團隊成員良好的溝通協作。因此,人才評價制度需要發生變革,1+X 證書制度應運而生。二是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近年來,為了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職業教育提出了“雙證融通”,將學歷文憑(“育人”目標)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育才”目標)相融合[3],從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但在“雙證融通”實施過程中,存在知識體系、評價標準不同、專業有多個職業證書、課證難融的現象。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賦予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職業證書的權限,由行政部門打破壁壘,對兩類證書進行管理和監督,突破“雙證融通”弊端,提升人才培養效率。三是提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含金量。自2015年以來,若干職業證書陸續取消,但這并不能弱化職業證書反映職業具備的知識和技能的作用,職業證書也是用人單位用人的依據。調研數據顯示:持有職業證書的畢業生收入比無職業證書畢業生收入高出17.6%[4]。長期以來,我國職業證書存在“證出多門”現象,且無法有效鑒定證書持有者的職業能力,導致這些現象的根源在于證書的競爭效力缺乏,不能應對市場檢驗。1+X 證書制度的試點實施,兩種證書體系(學歷證書體系、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體系)將分別由教育部門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協調管理,明確功能和定位,強化證書效力,從而培育出一批具有市場價值的資格證書。四是職業院校資源可以為職業資格證書考取提供條件。近年來,各級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軟件硬件建設,但是這些資源僅僅滿足職業院校學生學習需要,并未對社會開放,軟件硬件閑置率較高、利用率低。1+X 證書制度的試點實施,鼓勵有條件的職業院校參與職業證書的考核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效地利用了職業院校資源,也充分彰顯了職業院校的權威性。五是國家職業資格框架構建需要。國家人力資源配置需要設置合理的國家職業資格框架,協調教育和勞動力市場合理發展。目前,適合國家人力資源配置的國家職業資格框架尚未形成,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各自為政,并未融通,高校注重學歷證書,各類社會培訓機構過分強調職業資格證書,企業只認定有限的高級職業等級證書,缺乏協調統一的國家職業資格框架體系。1+X 證書制度的試點實施,為國家職業資格框架體系建立提供了契機,政府機關可以將兩類證書體系協調發展,探索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協同授予的可能性。
作為應用技術人才培養大國的法國是職業資格證書發展最完善的國家,法國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在法國的“終身教育”發展歷程中起著關鍵性促進作用,自從2002年《社會現代化法》確定了法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認證委員會的社會地位后,委員會陸續認證了1.5 萬種各級各類職業資格證書[5],滿足了社會各階層對職業能力學習的需要,促進了終身學習理念的發展。法國的證書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就業證書,一類是培訓證書。在《社會現代化法》確定了法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認證委員會社會地位的同時,歐盟出臺了“促進終身學習的歐洲資歷框架”,明確提出了在尊重各國多樣性資歷前提下,實現歐盟各國之間文憑互認,為法國職業資格證書體系構建和終身學習發展提供了保障。法國職業資格證書認證有兩種途徑:一是法定列入,國家頒發的證書法定列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認證體系,如法國國民教育部頒發的高中畢業會考證書;法國高等教育、研究和創新部頒發的碩士博士證書;法國體育部頒發的高山滑雪等專業高級技術員證書…;法國就業部與法國房屋聯合會共同頒發的工程造價等技能證書;二是非國家名義(私立院校、個別部委、行業組織…)頒發的相關證書,通過向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認證委員會提出申請,通過后被列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認證體系。截止2017年底,法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認證體系列入的資格證書有10864 份,法定列入證書8457 份,占比77.8%,其中高等教育和創新部頒發的證書最多,占80.2%,工程師委員會頒發的證書占7.2%,國民教育部頒發的證書占6.5%;申請列入證書2407 份,占比22.2%[6]。法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體系涵蓋高中畢業會考證書、中高等教育階段的職業能力證書、大學技術文憑、碩博士證書、各類職業資格證書等。
縱觀法國職業資格證書發展成功經驗,主要是:一是高效統籌的證書管理體系。法國職業資格證書頒發機構涉及機構眾多(涉及政府、教育機構、行業協會等),均由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認證委員會管理,評估標準、管理模式統一,管理效率高。二是職業資格證書設立科學合理。在法國,職業資格證書設立、修改和取消,需要“職業咨詢委員會”的教育、企業專家根據行業發展對職業能力的要求評估是否設立,根據行業發展評估職業資格證書的修改。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參與資格證書的設立、修改與取消,促進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規格與行業企業需求緊貼,提升了畢業生就業質量。就法國2011、2012、2013 屆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獲得學歷的同時持有資格證書的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57%職業專科畢業生、71%職業本科畢業生、85%碩士畢業生對職業表示滿意)[7]。三是注重引導職業教育更加關注“學生能力”。職業資格證書評估體系從知識、技能、能力三個維度,引導院校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實際工作能力培養。四是調動社會各界力量,確保職業資格證書價值。國家政府部門、教育機構、院校、行業企業都可以參與資格證書的申報,法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認證委員會嚴格規范證書列入,保證證書的質量,一旦列入,資格證書的價值將得到國家的認可。五是對接歐盟,職業教育國際化。法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認證委員會與歐盟出臺的“促進終身學習的歐洲資歷框架”對接,為法國與歐盟各國學位、證書互認創造了機會,推動了人才流動,促進了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
1+X 證書不是一個證書或一類證書,而是兩類證書(即“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融合。未實施1+X 證書制度以前,“1”與“X”相對獨立,發證部門、評價標準均不同,認定困難。1+X 證書制度實施后,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管理監督在院校內推廣“X”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X”證書評價標準是能在院校內實施的培訓標準,也是行業企業標準,不僅面向院校大學生,也為企業員工和社會學習者服務,隸屬于職業教育“學分銀行”賬戶。1+X 證書構建需要充分認識“1”和“X”的角色和功能,“1”和“X”是基礎和拓展的關系,作用互補不可分離,在原有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頒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授予體系仍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下,使“1”和“X”協同發展。“1”——學歷證書,具有基礎屬性,功能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職業專項技術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技術變革日新月異的態勢下,產業轉型升級、職業形態紛繁復雜變化,暫時的知識和技能并不能作為任何一個社會主體的終身保障,每名從業人員都要通過3-5年的學歷教育后,具備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具備學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通過崗位實踐鍛煉提升技能,通過不斷學習探索新技能,通過終身學習具備終身發展品格和能力、職業生涯持續發展的動力。《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要發揮好學歷證書的作用,鼓勵學生獲取學歷證書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礎的同時,積極考取專業多種職業技能證書,拓寬就業本領,提升就業競爭力[8]。“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具有專項性、引導性屬性,功能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并根據新技術新技能不斷強化拓展職業技能。與“職業資格證書”比較,“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更強調職業技能的形成過程。“資格”是從業主體進入某一領域的最低標準,而“等級” 標志著從業主體在職業發展過程中的遞進,具有“生涯”的意味。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不僅為從業主體提供進入職業領域的機會,也為從業主體提供職業發展的通道。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獲得需要經過系列評價體系,1+X 證書制度的試點實施,使政府教育部門具備鑒定職業技能等級的資質,采取了“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評價方式,評價地點可以在職業院校、企業真實工作場所,評價工具可以是試卷、實操等,評價內容是專業教學標準與職業標準對接,評價主體可以是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也可以是企業專家。1+X 證書制度實施后,要注意處理“X”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的關系,并不是說有了“X”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就取消了職業資格證書,在職業院校推動職業資格證書考取仍然有其必要的意義。職業資格證書是某些行業從業的必要條件,如航海作業人員、醫護服務、教育等行業,入行需要職業資格證書。
“1”與“X”之間的協同配合,是1+X 證書制度試點實施的關鍵。從課程與教學整合層面看,“1”與“X”整合,也讓職業院校重新審視由公共能力到專業專項能力培養過程“模塊堆積式”(“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專業實訓課”課程體系)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割裂的原因,從而探索實施從關鍵能力到專項能力培養過程的“同心圓式”的(矩陣式的課程體系)能力培養模式,關鍵能力為職業專項能力奠定基礎,職業專項能力為核心能力提供保障,關鍵能力與專項能力相輔相成。在“同心圓式”能力培養模式下,學歷教育促進職業能力發展,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互輔佐。從教育過程看,“1”和“X”體現在融合、置換、補充上。“融合”體現在一個教育時間階段獲取兩類證書,“X”證書體現了專業路徑,職業崗位覆蓋面廣,具有行業通用性。“置換”體現在一個教育時間階段有若干子系統,就某個子系統(崗位群)考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適用于某區域或某崗位。“補充”是隨著技術革新、產業轉型升級的到來,由培訓評價部門代替職業院校,面對新技術新需求開發的“X”證書。《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培訓評價組織要與行業企業職業標準、國際先進標準對接,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開發職業等級標準,實施職業技能考核評價[8]。《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發布,明確了在1+X 證書制度試點實施過程中,“X”證書的參與主體不僅僅是政府教育部門、職業院校、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培訓評價組織也將是1+X 證書制度實施過程中參與的中堅力量。符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的,制訂過國家職業標準、具有職業培訓資質、有實力的師資團隊、受到業界廣泛認可的培訓機構都可成為培訓評價組織。目前培訓機構較多,但制訂過國家職業標準的培訓機構較少。因此,從以“培訓”為主業到以“證書標準開發——培訓指導——評價考核——證書管理”為主業,從”培訓機構”到成為“培訓評價組織”,是目前培訓機構今后轉型的重點,也是“1”和“X”實現“補充”功能的探索。
實現1+X 證書角色與功能合理定位,一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要盡快組織課程建設專家、職業院校骨干教師、行業專家、技術骨干,出臺完善的1+X證書開發技術方案(涵蓋證書開發理念原則、開發程序、考核方案等),讓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開發主體有明確的開發依據。二是建設1+X 證書信息化管理平臺,效仿澳大利亞的“培訓包”,實現證書的報名、考核、獲取、查詢高效便捷管理,無時空無地域限制。三是建立嚴格的1+X 證書資質授予管理制度,雖然職業院校被賦予“X”證書授予權,但是并不是所有專業都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授予權的,僅是那些擁有教學和科研實力的專業才能被賦予“X”證書授予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綜合考慮區域內各職業院校的專業資源與實力,統籌分配“X”證書的授予權,并制訂過程管理制度,定期對擁有授予權的專業進行檢查。
1+X 證書制度的試點實施,將充分發揮教育行政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主體作用,形成符合市場需求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體系。“1”——學歷證書和“X”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兩類證書體系將在社會發展的大潮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政府部門也將強化證書的質量,篩選出一批有價值的技能等級證書,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滿足社會和行業企業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