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佩
摘要:財務風險管理是事業單位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政府會計制度新規出臺,事業單位的財務工作內容也會隨之改變,財務風險管理勢必登上新臺階。本文首先分析了現行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所面臨的風險,進而提出在政府會計制度改革下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具體防控策略。
關鍵詞:政府會計制度;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防控策略
對于公共管理部門而言,財務工作的重點就是強化財務管理力度,建立科學完善的財務風險分析和防控體系。現階段,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部門的職能及體制改革正不斷地深入完善?,F行的會計體制已經不能滿足政府的工作需求,事業單位也面臨著眾多的財務風險,為此,政府會計改革勢在必行,事業單位也將在改革背景下建立長效防范機制,降低財務風險。
一、現行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所面臨的財務風險
事業單位不同于企業,它具有公益性、服務性等特點,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的資金來源為單純的財政撥款,沒有經營風險;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的資金來源為財政撥款和經營收入,存在經營風險,但相對于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而言,經營風險會小很多。在現行的收付實現制下,事業單位主要風險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違規支付風險。該風險是指事業單位在進行財務支出時,沒有按照規定對資金進行合理的支配,該行為不僅會降低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還容易滋生貪腐現象。第二種是核算風險。一方面,事業單位多數為科研院所等政府的技術支撐單位,財務部門只是單位的一個服務部門,導致許多單位不重視財務管理工作,進而無法抓實抓牢財務核算工作。另一方面,現行的收付實現制雖然能提供預算執行過程及結果,但并不能真實反映成本費用的實際情況。比如固定資產不折舊、無形資產不攤銷而一次性計入支出,不能合理體現單位的運行成本,不利于客觀真實地反映資產價值。雖然事業單位的管理制度在不斷改革,但仍然無法有效地管理及監控核算方面的工作,所以還是會有核算風險的產生。第三種是人員職業道德風險[1]。此風險主要指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人員存在道德問題,專業技術水平不高,創新意識不夠,跟不上改革的步伐,甚至做假賬或錯賬,竊取單位資金,從而使事業單位遭受經濟損失。
二、政府會計制度改革下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防控策略
政府會計制度改革與事業單位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一方面,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有利于推動事業單位改進財務活動,提高財務工作科學化管理水平,有效降低財務風險;另一方面,事業單位加強財務管理工作力度,可以進一步推進政府會計制度改革。
(一)提高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管理意識
事業單位存在財務風險的主要原因是其財務風險防范意識較弱,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得風險防控效率極低。事業單位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自身的經營性質以及功能定位影響,資金來源的相當一部分為國家財政撥款,所以對單位的盈利問題考慮有限,財務風險防控意識薄弱,甚至有一些業務水平較低的工作人員認為事業單位不可能存在財務風險,只要記錄好事業單位的財政收入及支出狀況就可以。在現階段的經濟市場中,任何企業、單位都會出現經營管理上的風險,尤其是事業單位的財政支出,存在著極大的財務風險,可能會使國家蒙受損失。
針對以上情況,事業單位要提高自身的財務風險管理意識。一方面,事業單位內部的有關領導要以身作則,重視財務風險管理工作,加強財務風險管理的檢查監督力度。另一方面,財務管理人員自身要加強對財務風險重要性的認識,重視風險防控工作。
(二)建立健全財務風險管理制度
長期以來,事業單位都存在著“政事不分”的現象,就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政府部門仍然決定著事業單位的資金運用方式,仍然基于“上傳下達、大包大攬”的原則,對事業單位的進行管理監督,以至于事業單位難以真正實現“去行政化”,也難以真正推進“政事分開”,財務風險防控方面亦如此,存在著監管制度不完善的問題,使得監管工作得不到有效的進展[2]。正因為事業單位在財務管理監督方面的制度較不完善,無法快速發現財務風險,從而影響了其風險防控的工作效率。
《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明確提出了七個方面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即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確立了“3+5”要素(預即算收入、預算支出和預算結余3個預算會計要素和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費用5個財務會計要素)的會計核算模式,這將大力促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和風險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實施。
事業單位內部也要根據新政府會計制度建立健全財務風險管理制度,有效控制財務管理風險。在事業單位現有控制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責任制度,不僅要提高財務管理人員對風險防控工作的重視程度,還要將具體責任落實在個人身上,制定針對性的獎懲制度,使管理人員認清自己職責的同時提升工作積極性。在實際工作中,事業單位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從制度層面樹立會計信息質量標準,才能夠落實好財務風險防控工作,實現財務工作管理制度化,保證所有財務管理人員都能有序開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培養高素質財務風險防控人才
現階段,事業單位在財務風險管控方面還缺乏較多高素質專業管理人才,自身管理作用無處施展,使得其風險管控工作也無法順利開展。事業單位的人才欠缺一般表現在財務風險管理人員缺失,管理人員職業素養不高、專業技術不強,導致財務管理工作質量一直處于中下水平,從而對事業單位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管理人才的缺失,使得風險防控工作不能有效開展,所以不能對其財務風險進行預測、判斷、控制及監督,無法有效對已發生或即將發生的風險進行防控。
針對以上問題,事業單位財務工作人員應以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為契機,認真研究新制度,吃透新準則,結合單位內部的實際情況,貫徹落實準則要求,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
同時,事業單位還要注重培養優秀的風險防控管理人員,對其進行不定期的財務風險防控知識及技術培訓,提升其專業技術水平及其職業素養;另外,在進行風險防控管理時,還可制定績效管理制度,以獎懲制度作為輔助,提高財務工作人員自身的危機感,打破“事業單位工作是鐵飯碗”的想法。與此同時,事業單位還可改革招聘制度,通過外部社會招聘,聘請具有較高素質、專業技術性強的管理人員,通過不斷調整風險管控隊伍,提升其工作效率,有效進行風險防控。
(四)加強會計信息化建設
在信息大爆炸、云數據時代,各行各業在發展過程中都廣泛應用著信息管理技術。政府會計信息系統是政府會計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預算管理系統、總賬處理系統、薪酬管理系統、固定資產管理系統、收入管理系統、國庫支付管理系統、采購管理系統和電子報表系統等。為了有效控制財務風險的發生,事業單位可借著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東風,搭建以政府會計信息系統為載體的財務綜合辦公平臺,以財務為核心創建財務監督內審和決策分析系統,使財務管理達到全面信息化的高度。
一方面,會計信息化能在很大程度上為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防控提供技術保證,進而提升財務管理工作的效率。通過會計信息化建設,再造事業單位辦事流程,促進事業單位管理信息化發展,實現事業單位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另一方面,還能對財務管理工作中的潛在風險進行預測及防控,加強事業單位在財務管理上的內部監督力度,通過嚴格遵照其工作制度及流程,避免違規支付風險等[3]。比如,通過會計信息化手段,對“壞損賬”進行重新整理及計算,快速高效地找出所需數據,以確保賬務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實性,減少財務風險的發生機率。
參考文獻:
[1]張國標.事業單位財務風險分析和防控管理研究[J].時代金融,2018 (15):156.
[2]吳慶輝,汪愉乘,代唯.互聯網時代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防控策略探究[J].財會學習,2016 (21):99.
[3]張蔚然.分析事業單位財務風險和防控管理[J].當代經濟,2016 (2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