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凌
摘要:會計專業是高校以培養學生處理會計業務和財務實際應用和操作能力的專業,現階段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的模式和企業對會計相關崗位人員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高校畢業生對會計專業新技術的應用和創新能力存在明顯的不足。針對這種企業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不相符的情況,雖然很多高校已經從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建立會計專業學生實習基地等多個角度開展教學探索與改革,但是考慮到會計相關崗位的實效性和行業性,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對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著重培養會計專業相關學生對會計專業新技術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措施,明確學校、企業和政府承擔起在會計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的責任。一方面有利于解決對會計專業學生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課程模式等問題,另一方面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市場和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企業;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問題
我國教育部門在2014年頒布了許多關于會計專業教育改革的文件,在這些文件中,都著重地強調了高校應該以培養“應用型人才”和“應用型本科”作為辦學宗旨和目標。在以往的教育過程中,我國高等教育往往重視的是培養學術和理論人才,但是隨著社會發展以及企業的進步,我國以往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適合社會和企業的需求。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上一方面需要其具備專業、扎實的會計相關崗位知識,但更多需要的是動手能力強、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強的人才[1]。只能單純掌握課本理論知識,缺乏創新的應用能力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不受企業的喜愛。本文筆者有著20多年企業會計行業的從業經歷,積累了大量的會計崗位實踐經歷。此次,筆者將企業對會計專業人才需求和高校現有會計相關專業人才培養過程結合起來,進一步分析高校會計相關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與企業需求不相符的地方,提出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案和措施,進一步為我國高校會計相關專業會計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一、我國高校會計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高校會計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筆者通過進一步的調查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各大高校在會計專業相關方面的人才培養方面主要遵循的培養原則為“理論學習+實訓教學+企業實習”三步走人才培養模式。其中理論學習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專業會計、基礎會計以及財務管理相關方面的內容;實訓教學包括的主要內容有會計電算化操作、基本手工賬務處理操作ERP沙盤模擬、VBSE企業運用操作訓練等,這些實訓內容是各大高校都普遍存在的,不同的高校結合其自身情況也開展了一些有創新性的項目,但是大體本質都是一樣的內容,只不過是在形式上有所創新;第三部分,企業實習是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2]。這部分一般流程是:學校相關專業的指導老師跟相關企業達成合作和協議,在保證學校學生各方面安全的條件下,然后在按照企業需求將相關專業的學生派遣到企業的相應崗位中進行實習;另一種方式,到企業實習的方式,是由學生自主安排實習。學生直接與企業進行對接,經學校相關領導和指導老師同意,在保證自身各項權益的前提下,學生到企業進行自主實習。高校會計相關專業“三步走”人才培養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建立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構建起完備的知識體系以及會計相關的運用能力,并且通過與企業結合,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我國高校會計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高校會計相關專業開設的實訓教學存在弊端
目前,我國高校學校實訓的主要內容和方式主要是用教材上的案例,但是目前我國市場上實訓資料和相關教材的專業水平高低不同,并且沒有具體可參考的標準對教材的好壞進行等級的劃分。如果學校實訓內容太過簡單,那么實訓就得不到訓練學生的目的;然而過于復雜的內容跟現實工作不同,甚至在實訓過程中內容前后會有邏輯問題。實訓所用的教材決定了參與學生實訓效果。
2.會計崗位校企合作有一定的局限性
會計相關專業學生的教學離不開企業的支持,校企合作是保證其教學過程順利開展的基礎。目前階段,我國各大高校大都致力于全方面、多角度的開展校企合作。但是,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從企業的角度考慮,企業更多看中得是利益。但是實際中,企業跟高校合作的過程中,最缺乏的就是利益。這就導致很多企業不愿意為高校會計專業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因為從實習學生辦理入職開始,到經歷整個實習期,離職,企業往往需要投入更多地成本,這部分成本往往得不到政府和學校的補貼。所以,高校和企業會計專業合作往往局限在表面,同時企業招攬的高校學生人數比較少,為這些實習生安排會計工作通常情況下會讓企業覺得為難,進一步局限了雙方合作的深度和效果。
二、相關會計理論的變化
(一)會計對象的變化
工業時代,會計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以物資運動為基礎的物質資本運動,物質資本的籌備、投入、收回以及分配的核算工作都是其主要內容。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再發展,現在已經轉變成以市場為基礎的知識資源運動,主要內容也發生了變化,主要包括的是對知識生產、流通、傳播和應用的反映和核算工作。
(二)會計研究范圍的變化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經濟發展越來越朝向知識化轉變,使得傳統會計研究范圍被擴大。這就要求會計學的研究要更加現代化,要能夠面向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因此,需要從會計系統的整體出發,將現代的科技手段,應用到會計的各個領域。
三、結合企業角度,合理制定高校會計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基于實際會計工作,制定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學培養模式
基于實際會計工作,制定從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教學培養模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打破會計學科之間的限制,能夠進一步對課程進行優化,將實務工作和企業工作結合到一起。在實際學生培養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調動學生內在學習的驅動性,這種培養方式,每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學生就能獲得一方面的工作能力,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筆者上述所說的實訓教學必須由高校相關專業經驗豐富、專業扎實、有著豐富企業從業經歷的相關老師和企業人員共同完成設計,在設計過程中還應該考慮模塊的完整性、實用性以及學生實踐效果的好壞[3]。
(二)從政府角度出發,深化企業和高校合作,進一步搭建雙方合作的橋梁,為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保駕護航
在學校與企業合作方面,我國政府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企業作為創造利益的機構,沒有義務為高校學生實習提供實習場所和實習條件。企業和高校的合作大多是掛名,往往局限在表面,學生實習效果甚微。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應當主動承擔起其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地方政府針對會計專業學生實習應該頒布一部分的政策,特別是企業的獎勵和扶持政策。只有這樣才能排除企業在招收會計崗位高校實習生的顧慮,才能促進企業和高校的深度合作。
四、總結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專業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同時開展,缺一不可,并且在培養的過程中一定打破將這兩種能力培養統一劃分為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所以,高校會計專業實踐體系的建設應該做到能夠平衡對學生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使得會計人才培養走向企業和教學融合之路。企業和教學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可以充分結合會計相關專業學科的特點,同時考慮到企業實際對人才的需求,針對性培養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彩霞,劉汶德.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實踐探索--以高職會計信息管理專業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 (8).
[2]常寧寧,張雨迪.高校轉型時期會計專業創新實踐人才培養[J].經濟研究導刊,2018 (5):52-53.
[3]謝平華.基于崗位勝任力的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市場,2018 (1):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