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業精準扶貧,以增強農民自我造血能力為基礎,以發揮貧困群體主體作用為前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增強湖南武陵山片區扶貧工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通過實地調研和相關資料的分析,發現武陵山片區產業精準扶貧執行過程中存在著產業選擇不精準、產業扶貧措施制定不精準、產業可持續發展力不足、扶貧對象定位不精準等問題,并對其成因進行剖析,結合實踐探索,進一步從幫扶對象精準化、產業選擇精準化、幫扶措施精準化等方面,提出推動產業精準扶貧、形成長效增收機制的對策建議,以期為產業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提供較為科學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湖南武陵山片區;產業精準扶貧;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6-0013-05
產業精準扶貧不僅要幫扶貧困群眾解決基本生存問題,更重要是促使貧困群眾快速增收,盡快達到擺脫貧困的狀態。要打贏脫貧攻堅戰,扎實推進產業精準扶貧工作,應提升產業扶貧精準度,進而確保湖南武陵山片區貧困戶盡早脫貧。
一、湖南武陵山片區產業扶貧的現狀
近年來,湖南武陵山片區著力推進產業精準扶貧,以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為重點,以落實扶貧到村到人為途徑,圍繞扶貧來規劃產業的發展,貧困地區的產業結構得到了調整和提升。產業扶貧項目作為我國精準扶貧中的一個重要項目,湖南武陵山片區產業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幫助一部分貧困地區人民脫貧致富。但課題組通過對湘西、懷化、邵陽、張家界等地方的實地調研,發現產業扶貧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離實現精準脫貧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一)產業選擇不精準
1.扶貧產業項目的選擇不精準。貧困地區在確定扶貧產業項目時,比較注重選擇那些開發基礎好、發展潛力大、技術成熟可靠、覆蓋面廣,尤其是貧困群眾積極參與,能穩定增加貧困戶收入的產業作為發展重點,使更多的貧困戶受益脫貧。但現實是,這些項目大都為農業項目,市場風險或自然災害時常發生,貧困戶常會遭受損失,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出現了事與愿違的情況。
2.組織實施力量不夠。產業精準扶貧的落腳點就是要逐戶逐人消除貧困,將以往的“大水漫灌”變為現在的“精確滴灌”。為此,首要的是找準千家萬戶的“窮根”,針對性地開展因戶分類施策,精準選擇扶貧產業。這必須組織大量工作人員深入農村并進戶調查摸底,逐戶建立臺賬,精準制訂脫貧計劃,精準挑選扶貧產業項目,實施“一對一”結對幫扶,然后持續跟蹤扶貧成效,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組織實施難度大。
3.產業項目選擇缺乏內生動力。扶貧產業項目落地生根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過程,特別是這些項目最后要融入到貧困地區,扎根貧困地區,轉變為一種內生的產業項目,才能發揮產業項目的最大價值。現實生活中,一些扶貧干部引進了在其他許多地區證明是好的產業項目,如設施農業、特色農產品等,但是又忽略了傳統項目的水土適應性以及新項目的匹配性,如人力、社會環境等。很多扶貧產業項目最后夭折,就是忽略了項目的內生性和環境匹配性,如某地效仿外地種植油茶,結果由于油茶樹不適應本地環境,很難存活而且品質也不高,導致該扶貧項目流產。
(二)產業扶貧措施制定不精準
1.扶貧產業帶動能力弱。大多數的貧困縣依然存在產業小而散、品牌弱而亂的現象,還沒有形成“一縣一業”和“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大多數的貧困縣將地方特色資源融入一體的精加工、深加工龍頭企業較少,帶動消化地方特色農產品的能力較弱。同時由于湖南武陵山片區大多數龍頭企業實力不強,高層次人才缺乏,自主研發創新能力不夠,經營大多以粗放式為主,對本地特色資源需求量不大,產品附加值不高,企業發展后勁嚴重不足,對貧困戶的帶動能力明顯有限。
2.產業聯動機制不夠完善。大多數的貧困縣區采用的產業精準扶貧模式是“龍頭企業+貧困戶”的模式,采用這種模式的貧困村鎮,貧困戶也確實得到了部分實惠。比如有的貧困戶把土地租賃給企業,一方面可以獲得租金,另一方面貧困戶到企業務工,可以獲得一份勞務收入。重要問題是,貧困戶與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不牢固、不完善,大多數貧困戶與企業之間是用單純的產品購銷合同來維系,沒有形成共同的利益體,忽視了市場這一關鍵因素,認為只要把產品種植出來就沒有問題了,將市場等問題交給企業去處理。其實一旦市場行情發生變化,企業方作為主導方極易單方違約終止或解除合同,貧困農戶作為被動方、弱勢方大多數市場意識差,組織程度低,對企業依賴性較強,一旦企業效益下滑或虧損,往往是農戶利益受損。
(三)產業可持續發展力不足
1.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我們通過對湘西、懷化、邵陽、張家界等地方的調研情況看,大多數貧困地區的貧困村都是偏僻的地方,交通、供水、電力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出現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居住環境差、水利設施陳舊等突出問題。同時,貧困地區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地方太多,尤其是近年來頻繁發生自然災害,對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破壞性大,急需對貧困村的基礎設施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進行修繕改造升級。
2.產業發展的資金缺口較大。貧困地區要脫貧致富,就得上產業項目。要上項目就必須有資金投入,但是在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各級政府財政資金增長較慢,財政扶貧資金總額有限,產業扶貧引導資金就較少。而且貧困地區絕大多數處于偏遠農村,絕大多數扶貧產業大都是與農業相關,農業產業一般情況是投入資金大、建設周期長、市場風險高,作為貧困戶本身很難承擔投入成本。要發展產業實施產業精準扶貧,最大的制約因素是資金問題,目前的情況是產業扶貧資金離精準扶貧的要求相差甚遠。
3.產業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不高。以大路貨為主的農產品供給體系,綠色農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高質量者比例居小,由于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缺乏所導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質量明顯堪憂。同時,農村農業技術人員匱乏致使這一環節越發薄弱,尤其是農產品從生產地到出售地、從生產環節到消費環節、從科技研發到市場推廣的一系列產業鏈,明顯缺乏針對性支撐,農產品深加工多以初級加工狀態為主,農產品標準化程度跟不上市場需要,產品質量認證難以跟上步伐,產業鏈條單一且短,附加值投入不夠。此外,倉儲、物流、冷鏈、信息咨詢等服務處在低水平發展階段,農村地區物流經營成本明顯過高,影響了農村電商的發展等情況。可以看出,針對農業現代化建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明顯不健全。與此同時,在對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發展的規劃上,不盡科學合理,不少地方盲目跟風、后續無力,同質化問題突出。另外,農戶經營規模小。如某鎮重點實施的一戶“一畝臍橙、一畝葡萄、一個雞棚、一人進園務工”的“四個一”產業精準扶貧工程就是一個典型。“四個一”的產業扶貧模式成效得到了上級政府的肯定,在短期內收到了較好的扶貧效果。然而如果從根本上深究,“四個一”模式下的一家一戶分散、小規模經營特征,終究無法讓貧困群眾擺脫病根。小規模生產經營的農戶,最終依然會陷入貧困狀態。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鼓勵農戶小規模參與產業發展并不是解決貧困戶長期貧困問題的最好方式,這一論證在國外可以得到驗證。
(四)扶貧對象定位不精準
實施產業扶貧對貧困勞動者的體力與文化素質都有一定的要求,而經調研發現,湖南武陵山片區留守在農村的勞動者大多是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羸弱,對扶貧政策理解不到位。還有不少貧困群眾貧困的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思想觀念落后,安于貧困,安于現狀,主動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主動性、積極性不足,甚至有的貧困戶兩眼向上,“等、靠、要”思想嚴重,“政府干、農民看”等現象依然存在,扶貧對象主體意識不強,導致全面脫貧的目標難以實現。
二、產業扶貧執行過程中不精準的原因探究
第一,產業扶貧機制的局限性。按理說來,產業精準扶貧將政府、企業和貧困人口組成利益共同體,一方面可以共享發展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幫扶貧困人口提高產品質量,有效規避或稀釋產業經營生產的風險。但現實生活中,產業扶貧模式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貧困人口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是否公平合理。如果企業與員工、企業與貧困戶之間的利益分割不公平公正,很容易引發勞資雙方的矛盾,導致產業扶貧目標靶向偏離。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企業是要實現利潤最大化,一旦企業與貧困戶(員工)之間出現矛盾,部分企業會從自身的利益出發,采取維護企業自身利益、損害受雇貧困戶利益的措施。二是產業精準扶貧沒有形成長期有效的減貧機制。因受政府績效考核壓力、企業追逐利潤等因素的影響,產業扶貧往往注重短期內的高效益、高增速,對長遠利益的考慮和規劃重視不夠。如部分地方政府出于短期利益的考慮,大都選擇了“短、平、快”的幫扶項目,甚至將污染嚴重的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這不僅破壞了精準扶貧的長效機制,而且違背了十八大以來“保護環境”的生態發展理念。
第二,產業扶貧措施的被動性。精準扶貧不僅需要政府和愛心人士的主動作為,更關鍵的是廣大貧困戶家庭和貧困者的積極參與及主動作為,貧困人口是產業扶貧項目中的主體角色。換句話說,部分地區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依舊是“本本主義”,脫貧工作想當然,沒有與貧困戶討論或者完成忽略貧困戶的個人意見,不相信貧困戶及其自我脫貧能力。在實際操作層面,扶貧干部強力干預,沒有具體分析,工作方式粗暴單一,對貧困戶參與產業扶貧的主動性、積極性造成的打擊不言而喻。如在產業扶貧項目的選擇環節上,沒有讓貧困人口參與論證、篩選、實施、運作和監督等程序,使得產業扶貧項目的實施效果不佳。在現實工作中,政府主導的產業扶貧項目中,又往往是政府自己搭臺,自己唱戲,貧困人員無知情權和參與權,只是被動接受。加上這些產業扶貧項目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這對產業扶貧項目的開展,以及貧困人口的脫貧過程造成了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因此,一些政府部門忽視貧困人口主體角色的想法和做法,嚴重挫傷了貧困人口參與產業扶貧項目的積極性,致使貧困人口不敢貿然參與到精準扶貧項目當中來,這無疑將會造成產業精準扶貧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第三,產業扶貧考核機制不合理。產業扶貧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特定的規律。政府部門要針對產業項目扶貧進行年度績效測評,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使用不當,或者不按產業項目扶貧規律,扶貧考核機制反而會成為項目扶貧的桎梏,甚至是引入歧途,背離產業項目扶貧的初衷,中斷或者徹底終斷一些本來具有極強脫貧效應的大型產業項目實施。比如,以年度脫貧績效考核為依據,迫使一些扶貧干部只能選擇那些見效益快,偏重當前利益產出的項目;或者干脆不去考慮產業項目之間可能具有的上下游關聯效應,斷章取義地攫取產業項目的眼前最大價值,忽略產業項目的更長久影響和潛在價值。調研發現,許多地區和扶貧干部均在這樣的考核壓力下,失去了做更大產業項目、可能獲取更大脫貧效應的好項目。
第四,產業扶貧基礎支持缺失。由于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持的缺失,貧困村失去了很多發展的機會。例如,從我們調研的湖南武陵山片區某市一個偏遠的小鎮可以看出,其產業扶貧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該鎮的互聯網基礎設施落后,寬帶、Wi-Fi等基礎設施在鎮的普及率相對滯后,難以支撐電子商務業的發展;第二,技術人員缺乏,技術人員是項目扶貧最重要的制約因素,可能正因為缺乏技術支持,才使得該鎮的貧困家庭深陷貧困泥沼不能自拔。其實技術人員成長成熟需要特定的條件支持,貧困地區往往是吸引不到技術人才,也無法培養出本地技術人才,使得一些新的養殖項目、設施農業、種植項目、手工藝產品無法實現預期效益。實踐證明,傳統方式對待新品種,幾乎都是費力不討好,極大地降低了新產業扶貧項目的綜合產值和影響力。
三、推進產業精準扶貧的措施建議
(一)因地制宜,實現產業選擇精準化
產業精準扶貧的關鍵在于產業選擇的精準定位。貧困地區須因地制宜地選擇一批區位優勢明顯的產業,搭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產業布局,幫助地方結合資源比較優勢的實際,鄉村特色農業追求多樣性,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抓住特色種養殖業這個基本,積極發展果菜茶、中藥材、林特花卉苗、雜糧雜豆、食用菌、薯類、特色養殖木等產業,對農產品精深加工、倉儲物流、生產經營服務業的配套產業,應積極推動發展。通過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的增強和產業鏈條的不斷完善,打造區域性特色明顯的鄉村產業體系,最終印證農村第一產業發展質量可以通過第二、三產發展來推動并提升的實踐真理。通過給予信貸、用地、稅收等優惠政策,推進農業品牌化、市場化和專業化建設,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做精做專、做大做強,打造獨具特色的產業鏈,避免產業趨同化,讓貧困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1.加強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充分利用湖南武陵山片區相對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創新發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鄉村手工業,扶持一批對當地的農作物初級產品進行深加工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同時,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這些企業的科技投入,進行科技引導,逐步將科技融入到農村產業扶貧工作中,并積極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力推農業朝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現產業不斷的優化升級,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
2.抓好農業產業基地及產業組織建設。推進湖南武陵山片區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培育一批農業產業科技型扶貧龍頭企業,加大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農業特色品牌產品。將本地原有的新型經濟組織如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做大做強,同時大力引進外來資本投資建廠,拉動就業與產業轉型發展,逐步形成產、供、銷、加工、服務一條龍產業發展模式,擴大了生產規模,增加了農產品產品的附加值,增強了經濟實力,確保農民分享流通環節增值收益。同時,加強現代化的農業產業園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的發展,全力打造農業產業強鎮。
3.打造特色生態旅游產業。201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規劃構建“一個龍頭、兩個中心、五大支撐城市、一條廊道、四條精品旅游帶、六大旅游板塊”的大湘西旅游空間發展新格局,打造以張家界、■山兩大世界遺產為核心的湖南武陵山片區世界遺產旅游帶,沅水山水民俗景觀帶,滬昆高鐵民俗生態旅游帶,原生態自然風光旅游帶等四條精品旅游帶。2018年湖南省政府擬支持湖南武陵山片區文化生態旅游精品線路建設特色民宿項目65個,支持家庭旅館228個,支持貼息項目13個,支持鄉村旅游精品景區31個,促進各地鄉村旅游特色發展、集點成線,推進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產業發展。
在精準選擇扶貧產業時,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一是實現扶貧對象與幫扶項目的無縫對接。貧困戶是脫貧的主體,發揮貧困戶主體地位和主戰作用,應將走訪貧困戶的政策與精神落到實處,了解貧困戶的真正困難與需求,根據每家每戶的特點選擇脫貧產業項目。如在規劃產業發展時,一般須邀請行業專家、第三方評估機構一起充分會商,精選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現狀、符合貧困人口習俗特性,能夠發揮貧困人口特長的項目。在此基礎上,進行充分論證,廣泛聽取貧困戶意見,量身定做適合的扶貧項目,一戶一策,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推進貧困戶真脫貧。二是為產業精準扶貧提供全方位支持。對于產業扶貧,政府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和財政資金支持等措施,全方位地支持產業扶貧。如對符合條件的,可以采取減稅、即征即退、政府補助等多種方式扶持為當地脫貧做出重要貢獻的企業;或對金融機構提供的精準扶貧貸款,實行財政貼息政策等;或成立政府主導的擔保公司,為貧困人口的發展產業貸款提供第三方擔保;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等等。三是貧困地區在進行產業項目扶貧時要“認清自己”,選準適合本地區特色發展的項目,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進行嫁接高收益項目,不能照抄照搬。
(二)健全機制,實現產業幫扶措施精準化
精準落實幫扶措施,增加貧困群眾收入。要結合個案對貧困的根本原因深入分析,切實做到因戶、因人定策,因戶、因人施策。結合貧困群眾的自身優勢,克服劣勢,深入推敲宜工宜農宜商宜游的優勢及阻礙,將貧困群眾增收作為第一目標,選擇適宜的產業項目,一村一業、一戶一策,逐戶落實幫扶責任人、幫扶項目、幫扶措施和幫扶資金,全面支持貧困群眾自主發展產業。
1.提升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時代的主題。貧困地區人民依然具有強大的創造力和內生活力,關鍵是要提供給他們環境和條件,從一定意義上說,精準扶貧能否成功,關鍵還是看貧困地區和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內在意愿以及一定程度的外部適宜輸入保障。貧困群眾之所以貧困,主要是因為文化水平較低,無思路、無技術,觀念落后等,致使農民自主創業、自我發展能力弱。因此,以貧困人口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增強技能培訓的靶向性。扶貧必先扶志扶智,加強貧困人口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貧困群眾綜合素質。政府部門應當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民素質教育培訓,圍繞加強職業教育培養實用技能人才這一中心,對與鄉村產業發展相關的專項技能培訓進行財政補貼,切實加強貧困群眾職業技能,提升脫貧能力。同時,要定期組織貧困群眾參觀學習外地先進案例,進行政策引導、技術輔導、成功案例激勵。扶貧干部要與貧困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與貧困群眾打成一片。用心啟發、引導、鼓勵貧困群眾,真正做到扶智與扶志相結合,在提升貧困群眾的脫貧能力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脫貧的決心,加強脫貧的意志;結合精準扶貧攻堅目標,加大對貧困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力度,為產業扶貧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真正實現從“輸血”向“造血”的轉變,要特別傳授給貧困地區人民以技術、技藝,至少要培訓若干名與扶貧項目密切相關的技術能手,為鄉村產業扶貧項目提供直接的技術支持。
2.完善產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動機制。根據“政府引導、企業自愿、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堅持依法實施、科學探索、改革創新,找準貧困人口與龍頭企業或新型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點,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相對穩定的保障機制,實現產業扶持資金保值增值和貧困人口收益持續增加的目標。同時,幫扶吸納貧困戶達到一定人數的農村小微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實行政策優惠獎勵或補貼。此外,注重龍頭企業對本地貧困農戶幫扶作用的常態化考核評價。著力制定貧困人口參與扶貧產業發展利益聯結協議審核監管制度,確保貧困人口合法利益得到有效維護和保障,實現貧困戶的可持續發展。
3.建立多方協同參與、管理、監督機制。首先,組建多主體協同參與的扶貧機制。組建涵蓋政府、企業、民間社會團體和貧困人口的聯合扶貧機制,積極引導鼓勵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參與到貧困地區的產業扶貧工作中來,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專業優勢,多方開展產業、文化、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扶貧工作。與此同時,也可以借助社會資本的影響力,提高社會公眾對產業精準扶貧工作的公認度。其次,建立健全扶貧工作責任監督機制。對產業扶貧項目的進展和問題,邀請社會第三方評估,并及時為扶貧干部和貧困群眾指明產業項目的改進方法與內容,鞏固評估脫貧效果,為上級領導決策和采取斷然措施提供客觀依據,更主要的是避免了后期干部“數字脫貧”問題。同時,鼓勵貧困群眾主動參與精準扶貧工作,在產業扶貧項目中擔任監督員、監理或監事,有利于及時反映貧困人口的需求和意愿,提出有針對性、建設性的建議,促進精準扶貧工作能夠扎實、有效地開展。再次,精準扶貧機制“多元并舉”。對非政府組織參與扶貧工作的參與機制進行完善,對項目管理監督機制和交流合作機制進行創新,強調政府主導,圍繞利益最大化找到政府機制和市場機制的最大合力。廣泛拓展扶貧渠道及參與主體,吸引社會力量,特別是貧困地的成功人士回鄉辦企業,發展產業,提高地方脫貧實力。最后,完善精準扶貧考核機制。一是要在充分吸收以往干部考核好的經驗基礎上,重點結合精準扶貧工作特點和需要,激勵考核機制宜細化、動態化;二是完全短期任務考核制不可取,應該改為項目進度跟進制,即在 2020 年前,圍繞具體產業扶貧項目,建立年度完成百分比制度,可以有一定的彈性空間,給扶貧干部一定的靈活權限,激勵他們探索好的產業扶貧項目;三是要多元主體參與討論和設計考核指標,即要把整合貧困戶、扶貧干部和上級行政部門力量,共同協商完成年度、進度考核指標和量化要求,最后考核結果就以完全脫貧為制度上限,每個人都清楚考核要求了,也就知道努力方向了。因此,產業精準扶貧要從解決突出問題入手,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與活力,促使依靠產業項目勞動致富的長效機制能夠得到有效執行并推廣,真正實現從“輸血”向“造血”的轉變。
(三)夯實精準扶貧的基礎,實現幫扶對象精準化
1.加強武陵山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是基本民生保障,是特色扶貧產業蓬勃發展的先決條件,也是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平臺。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舉措。因此,加強貧困村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勢在必行。湖南武陵山片區全面開展了農村“組組通”公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武陵山片區道路基礎設施,能帶動貧困地區工業、農業、旅游、物流等現代化產業發展; 對武陵山片區鄉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進行完善,幫助產地完善農產品貯藏保鮮、分級包裝等設施,同時引用外力,鼓勵引導企業在縣鄉和部分條件允許的村建立固定完善的物流配送網點。此外,加速推進鄉村網絡建設,如通訊信號強力覆蓋、降低寬帶使用成本、維修服務運轉快等,為武陵山片區產業扶貧工作夯實基礎。
2.實現幫扶對象精準化。找準“扶持誰”,然后才可能搞清楚他們的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扶貧工作才有靶向。一是加強部門協同,精準確定貧困戶。部門不同、人口統計方式的不同,致使形成的人口統計數據彼此不兼容、不連續和不全面,為確認貧困人口造成了較多的困難。因此,需要地方政府積極嘗試組建跨部門的、規范的和精確的人口統計數據庫。此外,人口數據庫應保持動態更新,建立能夠實時、自動更新的人口統計數據庫,提升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率。二是嚴格退出程序,嚴進嚴出,保證脫貧質量。首先,要嚴格退出標準,以“兩不愁三保障”作為主要依據,保證脫貧的穩定性、持久性及脫貧質量,不僅物質上擺脫窮根,更要從思想上杜絕窮性。其次,要嚴格退出程序。脫貧環節嚴格公正,多方印證討論,不搞形式主義,不敷衍塞責,公示公告雙管齊下,干部與群眾雙方合意。三是脫貧成效鞏固。對脫貧群眾定時跟進,長久關注,政策先行,貫徹有力,確保鞏固脫貧和小康建設同頻共振,確保產業扶貧政策的實施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 ?陳希勇.山區產業精準扶貧的困境與對策——來自四川省平武縣的調查[J].農村經濟,2016,(5):87-90.
[2] ?全承相.產業扶貧精準化政策論析[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5,(1):118-123.
[3] ?李榮梅.精準扶貧背景下產業扶貧的實踐模式及經驗探索[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2016,(4):1-4.
[4] ?馬楠.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6,(1):128-132.
[5] ?匡遠配.深化改革是湖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所在[J].湖湘論壇,2017,(3):76-79.
[6] ?歐志文.精準扶貧視角下湖南武陵山片區產業扶貧政策的探討[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4-19.
[7] ?盛琳.湖南省產業精準扶貧困境與對策[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8,(2):71-77.
[8] ?宋美喆.武陵山片區產業精準扶貧的問題及路徑優化研究[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7,(4):37-42.
[9] ?宋唱,余茂輝.湖北大別山片區產業精準扶貧路徑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9):127-130.
[10] ?柴麗麗.推進精準扶貧必須要實現“三個互動”[J].經濟問題,2017,(7):99-103.
[11] ?張翼鵬.精準扶貧政策執行效果研究分析——以建湖縣九龍口鎮為例[D].南京:南京大學,2018.
[12] ?朱錦華.粵西地區精準扶貧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問題和對策研究——基于農戶需求的問卷調查分析[D].蘭州:蘭州大學,2018.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inthe
Areas of Wuling Mountain of Hunan Province
OU Zhi-wen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oyang University,Shaoyang 422000,China)
Abstract: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by industry can give play to the main role of poverty groups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n the areas of Wuling Mountain of Hunan Province,especially in terms of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on the basis of farmers independence.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data,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inaccurate industrial selection,inaccurate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measures,insufficient industr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inaccurate positioning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i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Wuling Mountain areas.By analyzing the underlying reasons and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loration,this paper further proposes an optimized path to promot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long-term income-increasing mechanisms in the areas of targeted assistance,targeted industrial selection,and targeted assistance measures so as to provide a more scientific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k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by industry.
Key words:areas of Wuling Mountain of Hunan Province;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by industry;policy recommend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