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是中國語言之根,是中華民族之魂,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課標指出:“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科學識字就是充分發掘漢字的文化基因,讓學生感受漢字的魅力,進而提升語文素養。
關鍵詞:科學識字;生活;讀寫
漢字是中國人的語言之根,蘊含著中國人獨有的語言特點、思維特點、審美特點及文化特點。課標指出:“培育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認識漢字、學習漢字是給學生播下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種子。因此漢字的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看似簡單的工具符號的認知,而是學習語言表達,學習思維方式,培養審美情趣,傳承中國文化的最基本的載體。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識字教學提出了“會認”和“學會”兩種不同要求。小學階段要求學生會認漢字3000個,會寫漢字2500個。在教學實踐中,應注重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識字教學,特別是注重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把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把識字和認識事物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通過聯想、比較去識字,讓學生人人動腦、動手、動口。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能力,鞏固了識字教學的成果。識字教學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應拓展、延伸到生活中,更應有讓學生充分地讀和寫。
一、 科學識字“黏”住生活
“科學識字”就是根據孩子身理特點和認知特點,引導孩子利用現有的環境,讓他們認識周圍環境中的漢字作為自己認識世界的一部分。它要求讓孩子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把事物、聲音、語義、符號(文字)結合起來,讓他們更好、更快樂地認識字句,更好地去認識我們的世界。
心理學家皮亞杰強調:“兒童是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通過主客體的交互作用,獲得心理發展的。”適宜的物質和心理環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增強學生主動活動的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反之,學生在威嚴的教師面前,在呆板的教育環境中,大腦皮層始終處于抑制的狀態就會阻礙學生的發展。
(一) 讓漢字動起來,將漢字與孩子的身心粘黏
營造漢字與事物、情景相結合的“硬”環境。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在教室周圍精心設計,把字寶寶滲透進去,在實物的旁邊寫上字寶寶,這樣學生在與環境的互動的過程中就能接觸到這些字詞。我們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大量的生字。平時我們吃的食品,學生玩的玩具,外出游玩時看見的花草樹木等等。我們可以利用教室的資源,如:電腦上貼上標簽“電腦”、黑板上貼上標簽“黑板”等等,營造識字的環境。
識字的活動是根據孩子的發展和需要而設計的,教師在認真觀察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再不斷地變換教室的環境,這樣新的字寶寶也會隨著環境的更換來“做客”,活動在學生的身邊。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接受了這些字寶寶。把學生的無意注意轉換成有意識的學習,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環境中間斷或不間斷地投放學生感興趣的實物或圖片,并配上相應的字寶寶,在這樣生動形象的情緒中,能引發學生對孩子的好奇心,增進學生對漢字的認同感,從而使他們對閱讀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 讓漢字活起來,將漢字與生活語言粘黏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建構的本質就是文要達意,意要稱物。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捕捉到稍縱即逝的意識、思想。小學生語文學習最基本的任務是能借由3000個漢字的學習,領悟如何用精確的語言文字去達意。語言往往是抽象的,但是生活并不是抽象的,我們要設法把漢字所對應的生活場景或自然景物還原為具體實景。
在單調冗長的識字過程中,簡單機械、枯燥無味的教法,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學生最容易產生疲勞,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那么怎樣保持學生識字的熱情,增強識記效果呢?
1. 猜謎法
如教“雨”字時,我出示謎語:“千條線,萬條線,掉到水里看不見。”
2. 編順口溜
如在教學“看”的時候,有的學生就編兒歌“手遮目,看看看”。
3. 圖形演變象形文字
小學生對于圖畫的興趣遠遠濃于文字,恰當地結合圖畫,在圖與文的巧妙聯系中識字,充分發揮學生形象記憶的優勢,讓文字符號在學生面前活起來,能有效地提高識字效率。如在教學《黃山奇松》一文時,有一個生字“賓”。
師:這里有一個生字“賓”。老師這里有一幅圖是關于“賓”的,你能猜一猜嗎?(“賓”的象形圖)
生:一個人手里拿著一個禮物,他走進了一個房子。
師:你猜的真對!你拿著東西去別人家里拜訪就是賓客。“賓”上面的寶蓋頭就是房子,下面的“兵”表示的就是一個人。
4. 嵌入課文情景,融會理解字意
呂叔湘曾說過:“詞語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會有生命。”“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是語文科學識字的根本方法,這就要求學生把字詞放到具體的語境中去理解。如在教學《黃山奇松》一文時,有一個生字“譽”。
師:老師這里有一個長句子誰來讀?(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的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聞名于世,而人們對黃山奇松,更是情有獨鐘。)
師:你讀得很流利。這里有一個生字“譽”,你們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嗎?
師:你們可以觀察一下它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
生:“興”和“言”。
師: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那你們能猜出字的意思嗎?
生:說的話讓別人感到高興。
師:對的,“譽”的意思就是稱贊的語言讓人高興。這句話就是在稱贊黃山“天下第一奇山”。
二、 科學識字“鉤”住讀寫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地讀和寫,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也是最能體現學生自主性的語文活動。科學識字與學生的讀書、寫字分不開。
(一) 以讀為主,讀中感字
小學語文最基本的任務是借由這3000個漢字的學習,領悟如何用精確的語言文字去表達自己的意思。讀是最簡單、最直接地讓學生親近漢字的方式。很多的時候,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聽不到讀書的聲音,老師只是一味地讓同學們去說,說自己的感受,說自己的發現,說自己的體會。老師認為只要說了孩子們就會,就明白了。可是仔細分析孩子們的說,要么是在文中找上幾個句子,要么是幾個簡單的口語詞匯。這時老師又開始了各種引導,最后自己說出一段比較深奧的書面語總結。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并沒有實質的提高。我們只有讓學生去讀課文中準確、規范的書面語,慢慢地積累和內化,從而讓學生能用精準簡練的書面語來概括、表達自己的體悟,這樣孩子的口頭表達可以借助書面語水平的提高而日益規范。這也正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語文學習重要目標的體現。
(二) 確保時間,練習寫字
寫字是進行書面表達的基礎,學生在寫字的過程中,可以更加地親近漢字、體會漢字。但是在真正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書寫漢字的時間非常得少。如果一個學生都不喜歡寫字,這樣就寫不好字,更加不能寫好文章。寫字是一項艱難且不易的事情,我們必須給足時間,而且要盡量還原漢字的形象性,增加趣味性,才能讓學生慢慢提高,可以心平氣和地去寫字,有興趣去寫字,喜歡去寫字。
漢字是中國人的語言之根,漢字教育是語文教學的基礎。識字教學應遵循對漢字本體特征的認識。科學識字正是追求漢字特點與兒童特征的契合。我們只有在識字中“黏”住生活,“鉤”住讀寫,才能走向“素養型”教學,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6-7.
[2]皮亞杰.兒童的語言和思維[J].教師教育研究,2004(2):22.
作者簡介:
陳元元,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陶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