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黨十九大會議之中,習近平主席推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華昌盛。”中國理想的實現,脫離不了文明的繼承以及優化,脫離不了文化的發揚以及昌盛。在現如今社會背景下,怎么在教育過程之中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是目前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都在為之奮斗的目的。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特殊文字載體,是學生在接受文化的熏陶以及洗禮過程中重要的一種方式。所以,語文老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古詩文能夠給學生帶來的傳統文化熏陶以及教育價值,從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生價值觀等。論文以初中古詩文教育作為例子,針對初中語文教育過程中的傳統文化教育開展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運用;初中古詩教學
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對于古詩詞的創作以及探究一直連綿不絕,古詩詞它記載了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中的關鍵組成。在初中語文的教育開展過程之中,古詩詞同樣也屬于比較重要的一個組成,可是怎么讓傳統文化完美的與初中教育內容相結合,是目前教育行業工作者一直都在努力探究的問題,從新課標改革以來,古詩詞教育同樣也迎來了新的發展以及更多的重視。現如今,我國使用的教育手段還是以往的“字字落實,句句清楚”,也就是老師以字詞句為教育關鍵,慢慢指引學生去理解掌握文章的內容,這樣的教育手段是比較枯燥無味的,無法激起學生們對古詩文學習的熱情以及興趣。此外,這種教育手段也沒有充分發揮出古詩詞之中涵蓋的傳統文化價值,無法做到教育學生的作用。所以,初中語文老師務必改善自身的教育手段,主動地將古詩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融合起來,促使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一、 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作用
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的發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由我們古人的智慧結晶。對于我們初中語文的教學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初中語文教材中文章都具有代表意義,其中部分故事在我們生活當中流傳十分廣泛。因此,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學生能理解到更多的知識,以此來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由于初中生的思想還未成熟,極易受到周圍事物的影響,在傳統文化中正確的價值觀是能夠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引導方向,可以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使得學生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能淡泊明志,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受到良好的引導。而古詩文也是我們國家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中最具特色的瑰寶。
二、 改進古詩文教學、發揚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 掌握基礎知識,掃清閱讀障礙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之中,初中生需要熟練使用150個比較常見的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以及重要的文言句式在課文之中的運用方式。古詩文之中的字、詞、句的運用方式和如今的白話有許多不同之處。學生假如沒有最基礎的古代漢語常識,在閱讀古詩文的過程之中會有很多干擾,而且無法深入了解古詩詞之中的文化底蘊。所以,在古詩詞教育過程之中,初中語文老師最關鍵的職責是促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文言文之中比較常用的字詞以及句式,能夠促使學生通過看解釋、查閱資料等等手段,與詩文之中的場景相連,用現代白話講出古詩文的解釋,同時憑借現代漢語的語法,教導學生合理的對解釋進行修改、微調,來讓整篇文章融會貫通。例如:在《三峽》這一篇文章之中,其中有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使用了合敘的修辭方式。老師要指導學生對這種修辭方式開展探究,也就是在前一句提出多個詞語或者短語,后一句用對應的詞語或者短語來合理結合,在整個句子之中產生多種平行結構聯系。老師讓學生們對它進行拆分以及翻譯,就是這樣的:“假如不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假如不在午夜,就看不見月亮。”在學生們能夠領悟到它的意思之后,老師還要讓學生去想這樣的句式特點在哪里,指導學生感受這種句式的緊密、文詞簡短的優點,從而領悟到文言文的獨特之處,刺激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以及對中華文化的熱愛敬仰之情。
(二) 關注詩文背景,感受深層內涵
孟子說過:“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也就是在讀詩文的過程中,必須要了解作者以及當時的社會現狀。很多故事作品都是存在特別明顯的時代特點,我們只有將古詩與作者一生的經歷相結合,這樣才能夠了解作者寫古詩的含義。所以,在古詩文教育過程中,老師同樣也需要著重對作者當時的創作環境進行介紹,促使學生能夠體會到詩文之中存在的更深的內涵,能夠身處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想法,從而達到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例如,在學習《岳陽樓記》過程中,學生假如只能夠從字面意思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似乎更加注重對于友人滕子京的鼓勵,可是當學生理解到作者創作《岳陽樓記》的當時情形之后,才會知道當時的范仲淹遭到了外放,和滕子京情況十分相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單單是鼓勵好友,更是在鼓勵自己。古詩之中表達出了作者不凡的氣魄以及思想。
(三) 發揮個性想象,感受詩情畫意
古詩文存在文字精簡,認知難度高的優點。在教育時,老師往往在講解詩文字面意思過程中花費了課堂上大部分的時間,老師認為只有學生了解到古詩文的意思,才算基本上達到了教育目的。從傳統文化教學以及學生自身發展的方面來說,理解大概意思只是基本的要求,提升自身審美觀以及文化涵養等等才是關鍵。所以,初中語文老師需要著重學生的個性化想法充分體現出來,感受詩情畫意。例如,在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之中,老師可以指引學生思考:“學習了詩詞,你的腦海之中會有什么樣的畫面出現?”之后,老師讓學生將自己的腦海之中的畫面表達出現,擁有繪畫技能的學生也可以直接畫出來。此外,老師還能夠憑借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來播放一些圖片或者短視頻又或者比較高品質的一些朗誦視頻,襯托課程氛圍,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作者寄托在古詩之中的情感,幫助學生產生對古詩文更深層次的體會。
(四) 朗讀古詩,感受古詩的文化魅力
怎么了解傳統文化,最開始就是用聲音體會,用聲音先認識到古詩的大概意思,然后,在大聲朗誦古詩的過程中,每一句古詩所涵蓋的節奏變化、抑揚頓挫、平仄分明都要在朗誦之中體現出來。早朗誦過程之中體會到古詩的美感。因為古詩的朗誦同樣也需要一定程度的鍛煉,所以要反復朗誦古詩。比如,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先朗誦古詩作為認識古詩的方式,在學生朗誦之后,在促使學生通過朗誦去感受古詩之中存在的情感。
(五) 營造意境,體驗古詩的文學美
意境是古詩作者在創作時將直觀事物和想象相結合,所產生的一種境界。古詩之中所存在的意境需要學生用心去體會,認識到古詩創作的那個時代現狀,體會到作者想傳達的情感,這樣才能夠真正意義上感受到古詩的美麗。因此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為學生構造一種意境,對于學生學習古詩是十分有作用的。比如,在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之中,老師憑借詩中所構造的意境來提高古詩的真實感,通過對情境畫面的講述來加強學生的認知,刺激學生的興趣。比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就十分有真實感,學生們也能夠通過聯想和幻想。此外,可以憑借現代技術,在網絡之中搜集視頻等等資源,給學生的學習進行多方向的教育。
(六) 深入剖析,體會古詩詞內容之美
在教育過程之中,老師務必嚴格遵照教育大綱以及教育目的開展教學,在這個基礎上,將傳統文化融合進教育過程之中。一首古詩的創作情形、意境以及作者想要表達出來的情感都是需要開展學習探究的。如果不對古詩詞內容所存在情感進行探究,就沒有辦法真正意義上認知到一首古詩詞。比如在明月幾時有之中,蘇軾在仕途坎坷的狀況下,由感而發,蘇軾的一生都是艱辛的,有一股熱血卻無處釋放,這是蘇軾作詩的環境是無法忽略的。在寫這首詩的過程之中,蘇軾已經飽受摧殘,想要歸隱深山,蘇軾這個時候的想法是向往田園生活,想要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這首詩之中,蘇軾把自己的想法用明月表達出來,沒有人能夠傾訴自己的想法,所以將這些想法都由明月說出來。這些古詩詞的故事需要去知道,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體會到古詩的含義。因此在老師的教育過程之中,朗誦是基礎,在朗誦之后,指引學生去思考去認知作者的想法。通過這些手段,老師的授課價值將會得到不小的加強,提升了課堂收益。通過講解,學生能夠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美感,同時也能夠培養自身的價值觀。初中的語文古詩詞都是傳統古詩文化之中的精髓,它在生活、學習過程中都存在指導人前進的思想,通過初中語文的教育,幫助學生向更好的舞臺前進。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重要組成,擁有幫助學生體會文化魅力的職責。當學校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相結合,導致學生喜愛傳統文化,能夠將傳統文化弘揚的更徹底。
三、 結語
傳統文化是中華古人總結自身的思想所產生的,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能夠發展文明、培養人的思想。所以,初中老師務必著重通過古詩文對學生開展思想教育,體會其中的道理,促使學生的文化底蘊得到提高,慢慢產生正確的人生、價值以及世界觀,加強自身的文化自信心。此外,老師在語文教育過程之中要做到“樹德育人”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周依,李振中.基于傳統文化素養培育的部編本初中古詩教學策略[J].教師,2019.
[2]王霞.淺論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相關措施[J].考試周刊,2019.
[3]楊雷.情景教學法在初中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
[4]張紅.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2019.
作者簡介:
林玲,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坂面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