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散文內涵豐富、文質兼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典范性,編者精心設置的課后習題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深入感知、解構文本的抓手,更是對文本有效的補充與闡釋。高中語文教學就需要深入審視散文課后習題設置的特點和不足,為學生進行高效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本文分別從散文課后練習的編排特點、存在問題和運用建議三個維度出發,旨在提升課后練習的運用效果,最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積累概括;分析品味;創造評價;課后練習
教材是學習語文的第一載體,只有深入科學研究并理解教材,才能規劃合理的教學過程、優化教學策略。當下,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散文內涵豐富、文質兼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典范性,編者精心設置的課后習題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深入感知、解構文本的抓手,更是對文本有效的補充與闡釋。高中語文教學就需要深入審視散文課后習題設置的特點和不足,為學生進行高效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
一、 高中語文教材練習的編排特點
(一) 關注基礎,重積累概括
理解、積累課文中的知識是進行語文學習的重點和基礎。只有將這一基礎打牢,學生的深入感知、創新拓展,才能成為可能。人教版高中散文課后的習題設置就牢牢秉持了這一理念。教師需要關注這些習題的知識積累指向,注重訓練學生內在的概括能力。
如《荷塘月色》課后的第一道題為:作者描寫了荷塘中的哪些景物?所描寫的景物各自有著怎樣的特點?并相機找出課文中描寫作者感受的語句。這一道題中幾個設問,分別指向于文本信息、理解概括等能力,在整體性感知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強化學生概括性能力的發展。再如《古都的秋》課后習題第一題:自主朗讀課文,說說作者分別選取了哪些景物進行描寫,展現了古都之秋怎樣的特點?因此,我們需要理解編者設置這種類型題目的用意,引領學生重新回到文本內容層面,梳理、提煉有價值的信息,從課文中探尋習題中的信息,并相機感知故都秋的特點。
由此不難看出,兩篇課文中的課后習題不僅涵蓋了基礎性知識的悅納與感知,同時也相機地訓練了學生的概括性能力,更好地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高效發展。
(二) 關注思維,重理解品析
理解能力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范疇,更是進行語文學習的基礎性保障。因此,編者設置散文課后習題時,在保障了學生理解文本、歷練概括能力的同時,將思維運轉下的理解能力作為習題編創的重要維度,讓學生在獲取信息、整合信息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
還以《荷塘月色》一文中的第一道題為例,編者要求學生回顧梳理景物、特點之后,將關注點聚焦在描寫作者心理感受的語言上,感受作者隨著景物轉換而變化的情感體驗。因為有了前面兩個設問的鋪墊,當學生閱讀相關的文字時,他們的思維就沉浸在文本的語言情境中,更相機走進了作者的內心的世界。此時,教師則引領學生緊扣這些語句中的關鍵性詞語,將思維伸展向文本的主旨和表達特點上,形成對核心語句的深刻感知與理解。
對散文習題的運用,我們決不能僅僅讓學生自主獲取答案,而要真正揣摩出作者的真實用意,理解這一題型所承載的意義和訓練價值,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朝著文本的深處邁進。
(三) 關注層級,重評價創造
生命個體對于新事物的感知總是依循著一定的規律,只有緊扣這種規律,才能順應學生內在的認知思維。高中語文課后練習題的設置也秉承了這一理念,本著從易到難的原則,先進行信息提取,再進行意蘊感知與體驗,最后進行評價與創造,契合了學生對文本結構的基本規律。
還以《荷塘月色》的第一道練習題為例,編者先問“描寫了哪些景物”屬于記憶性水平,而“景物有什么特點”屬于理解性能力的訓練。但隨后的第二道題目則要求學生品析文本的語言特色并相機進行仿寫句子的練習。為此,教師可以引領學生緊扣習題中語句動詞的表達效果,尤其是要充分關注、理解課文中大量的詞語,這就在充實的語境氛圍中強化了學生分析和應用能力的發展;第三題則為學生提供了對朱自清文章的一些評論,要求學生在研讀評論的基礎上分析評論的角度,你對這些評論是怎么看待的?無疑,這是對學生品析分析能力的一種訓練,有助于拓展延伸學生的內在思維。
縱觀習題的編排體系,編者依循著由易到難的原則,逐步編排了認知積累、感知品析、評論創造的能力訓練,為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 高中語文教材練習存在的問題
(一) 缺乏散文技巧的關注
散文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重要文體,更是提升學生語言能力、人文情韻的重要資源。散文的教學,可以說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范疇。散文課后的習題設置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的自主學習,都提供了極好的資源,成為鑄造高效課堂的推手。但縱觀高中散文課后習題的設置,就會發現這些習題中缺乏散文題材獨有的表達技巧的訓練,且只有目標的設置,卻沒有具體、翔實的方法指導。
如《囚綠記》課后第二題:“結合課文意境,品味下列語句”,其實高中生已經具備了較高的品味和分析能力,但高中語文教學決不能躺在原本的“功勞簿”上,如何引領學生在當下的課后習題中進一步掌握方法、發展能力,才是應有之舉。為此,教師就不能隨著習題暴露出來的問題,做“甩手掌柜”,而要將教材習題中的內容進行細化,“品味”哪些方面?究竟該怎么“品味”?具體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只有真正理清了這些元素,這道題的價值才能得到真正地彰顯,學生也才能在原有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讀,促進內在認知能力的不斷發展。
當下,語文教學倡導關注文本的體裁樣式,不能無視文本文體特征而采用大一統的模式展開教學。那對于課后習題的關注和運用,也需要從文體特點入手,充分關注這一文體下獨有的特征和表達策略,為夯實學生的核心素養奠基。
(二) 缺乏練習形式的變化
新課標針對教材編寫時曾經指出:“要強化設計的體驗性活動”。由此不難看出,高中生的理性認知能力已經得到充足的發展,但為了避免學生在認知和體驗過程中產生審美疲勞,就需要運用多樣化的形式,將理性思索與感性體驗進行有機整合。但事實上,當下教材中散文的課后習題的設置都相對單一,內容也較為乏味。
對比《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這兩篇課文不難發現,課后習題的第一大題所關涉的類型基本都是一樣的,都聚焦于課文描寫的景物及其特點;第二題都指向于文本的語言特色,重在讓學生在賞析品味中感知語言魅力;第三題都是在理解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發表評論的訓練。雖然這些訓練都緊扣了散文的文體特點。但教師務必要對這一類模式固定、形式單一的習題在形式上進行必要地轉化,防止學生在機械重復的訓練過程中產生厭學的抵觸情緒,更好地組織學生在思維高速運轉的過程中進行感知,從而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展。
三、 高中語文教材練習的使用策略
(一) 把握特征,課后習題文體化
在呼吁關注文體特征的倡導下,語文教學就應該避免所有文本都采用某一類相同的策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充分把握某一類文體的具體特征展開教學。散文作為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重要文體,具有多種不同的分類,也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敘事性散文重情節設置,教學就可以從故事發展的軌跡入手,探尋作者內在的構思線索;抒情散文重在關注人物,尤其是作者的內在情感,就可以深入整合人、物、景之間的內在關聯;說理性散文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對作者自身觀點巧妙而深入地闡述,具有極強的內在邏輯性,教學中就可以將鑒賞說理性散文的論證思維作為教學的重點。
而對于課后習題而言,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已經深刻意識到課后關注文體的重要性,其內容編排也都已經依照文體類型進行單元方式的構建與籌劃。所以,語文教學對課后習題的關注應該彰顯出高中散文的特點。而在教材習題編創存在缺陷的情況下,教師就應該發揮出自己主觀能動意識,嘗試開掘教材的訓練資源,提升學生對散文的理性認知,從而進一步、全方位地洞察散文外在的文體特征,為學生正確理解并解構散文提供最暢通的認知路徑。
(二) 貼近實際,課后習題多樣化
學生是語文教學的對象,更是主體。無論是教學目標的設置,還是教學內容的研制;無論是教學策略的選擇,還是教學評價的制定,都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對于散文思考練習題的編撰而言,也是相同的道理。學生喜歡新穎而極富創造性的題型和訓練方式。這就意味著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的課后練習進行適度的創造性改編,借助于對話性練習、繪圖性練習、體驗性練習等,豐富課后思考練習的題型,更易于激發學生內在的認知思維。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后練習的親切度上做出努力,貼近學生的認知實際,強化學生內在的感知度。
還以《故都的秋》為例,作者開篇這樣描述“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一句在全文起到了統領整篇的作用。教師則可以在課后練習的基礎上,進行這樣的改造:在你的印象中,北國的秋天是什么樣子的?有著怎樣的特點?文中的作者是怎么認為的,與你的觀點相同嗎?這一練習的改編,就完全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運用自己的體驗與郁達夫筆下的內容形成相互的關聯,有助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刻理解,更好地喚醒學生內在的認知動力。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就沒有完全對課后練習實行“拿來主義”,而是進行了適度地改編,將學生置放在中心位置,契合了學生內在的認知規律,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 總結
人教版高中散文的學習對學生言語能力的發展、內在人格的培養、性情氣質的陶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就需要密切關注課后習題,在尊重中洞察、在洞察中創編,借力于散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作者簡介:
趙昕,江蘇省揚州市,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丁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