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層推進,教學方式和手段發生了質的變化。為了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和實際教學能力,2017年省級項目“基于證據的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在我區實施,生物學科也在實驗和改進之列。筆者作為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積極參與到課堂提升的教學研究活動中來,深刻感受到了課堂觀察的魅力。
一、課堂觀察是什么
傳統的聽評課只需要一支筆,一本聽課本,課上只記錄教學流程,課后聽課老師一起談亮點,說不足,缺少對學生學情的記錄和分析,更缺少數據支撐的教學意見。聽課教師大多抱著應付教研活動的心態被動參與,實際對改進別人的課堂和自己的課堂毫無意義。
課堂觀察法起源于西方科學主義思潮,是一種新型課堂評價方式,近年來在生物教學研究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課堂觀察是指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己的感覺器官及輔助工具,直接從課堂上收集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的過程。
課堂觀察的出現改變了現有的聽評課方式,為促進生物教研活動有效開展提供了重要途徑。它能有效促進聽課老師和授課老師共同成長。那么到底應該如何進行課堂觀察呢?
二、課堂觀察怎么做
課堂觀察圍繞著證據展開,尋找關于什么的證據,證據怎樣獲得以及證據的意義如何是觀課者需要在課堂上去解決的實際問題,為了能更好地獲得證據,我們把課堂觀察任務分解成三個板塊,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后會議”三個環節。
1.課前。上課前,由授課教師進行說課,目的是讓觀察者對教學內容有大體上的了解,根據課程目標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確立出最適合的觀察視角并選擇合適的量表工具。關于量表的制作,目前國內較為具有代表性的課堂觀察模式是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等人開發的LICC范式。以《生物的分類》一課為例,執教者分別從教學指導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難點及解決策略、教學流程等方面進行了說課,本節課是比較抽象的知識,如何讓枯燥的知識生動起來考驗著上課老師的基本功,整節課設計了很多的活動環節來調節課堂氣氛。通過說課,觀察者可以快速把握住課堂脈絡,確定出本節課的觀察點,有目的地進入課堂觀課。
2.課中。課堂觀察者在課前選擇好合適的位置帶著具體的任務進入課堂,這有別于一般聽課的隨意和盲目。證據收集要經歷觀看、傾聽和記錄三個步驟,觀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傾聽教學語言的運用,學生的互動交流等,通過量表或者錄音錄像等記錄老師授課和學生學習過程。為了有效觀課,觀課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課前與學生適當交流。例如在《生物的分類》一課教學中,聽課者分小組提前進入課堂,可優先選擇行間位置,可以大大增加了解學生的機會,利用課前的時間和個別學生進行口頭交流,了解學生的課前狀態如何,聽聽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的了解程度和已有的知識程度,也可簡單地翻閱學生的課本等學習資源了解學生課前的準備情況。
(2)觀課中要積極思考。聽課過程中觀察者要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分析教師的教學行為的有效程度。例如某聽課小組在《生物的分類》一課中選擇的是觀察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這個視角,觀察者不僅要及時記錄教師提問的內容和次數、學生的回答情況及教師的評價方式,同時還要思考提問的目的是什么、層次性和指向性如何。
3.課后。課后會議環節,授課老師結合課堂教學,對課前制定的目標達成度進行反思,重點關注課堂生成及沒有完成的任務。之后每位觀課老師結合觀察點完善觀察量表收集到的課堂信息,反饋結論提出改進建議。例如《生物的分類》學習目標要求八年級學生能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舉例說出生物的分類等級并利用等級判斷親緣關系的遠近。課后執教者簡述了課堂的開展情況并對比了課前的預設,發現問題反思不足;接著由其他觀察小組成員分別就自己的觀察點陳述結果,比如課堂的創新、時間分配、學生活動開展的有效性等方面。最后由邀請的評課專家們對老師們提出建議,進一步指明研究方向和方法。
三、實施課堂觀察的價值分析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離不開集體的研討和分享。借助同行和專家們對自己教學情況的觀察反饋,在進行教學反思時,我們的反思就更具針對性,改進后的課堂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這也是開展課堂觀察的真正意義所在。
1.課堂觀察可有效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課堂觀察就是要變教的課堂為學的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例如在《細胞的分裂與分化》第一課時教學時,在講到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這一難點時,很多老師的處理往往是泛泛而談一帶而過,而筆者發現此時這個問題規避處理對后期學習生殖細胞的形成以及性別決定等相關章節內容時將產生很大障礙,不少學生無法接受細胞分裂后細胞數目翻倍而染色體數量可以保持不變這一事實。直到有幸觀察了某特級教師帶來的同課異構,這位老師精心設計了一個模擬探究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行為的建構模型,有效地突破了這個難點,在建構中學習,讓學生主動發現規律,理解染色體的數量變化。這一教學手段讓聽課老師們眼前一亮,獲得在場的一致好評。
2.課堂觀察可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力。新課程標準要求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參與課堂觀察更大意義在于改善學生的學習。觀察者在實際觀察中不僅要時刻觀察教師的教學行為,更要及時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體驗,經過反復打磨,這一過程最終在一定程度上會提升學生的學習力。《細胞的分裂與分化》一課教學時,讓學生先通過顯微鏡觀察洋蔥根尖的細胞分裂,嘗試找到各時期的典型圖像,直觀感受細胞核內染色體的存在和變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染色體在生物遺傳中的作用,同時提升了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接著分發活動材料,通過小組合作開展“擺一擺”模型建構活動,學生明白任務后積極參與建構過程,活動中理解染色體復制和平均分配及其實質意義,最終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
生物學作為21世紀最前沿的科學之一,生物課堂教學理念與模式也必須與時俱進。作為一線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大膽實踐、深刻反思自己的課堂,努力改進自己的教學,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構建好學生必備的生物學科素養、提升學生本學科的關鍵能力。
【參考文獻】
[1]沈毅,崔允漷.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崔允漷.論課堂觀察 LICC范式:一種專業的聽評課[J].教育研究,2012(5):8O-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