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蓓蓓
【摘? ?要】? 我國基礎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為社會培養有健康人格的人才,尤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奮斗于七尺講臺上的園丁們務必銳意進取,勇于創新,充分應用人類創造出來的文化價值和精神財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讓更多的學子成為道德、倫理、法律、心智、身體全面發展的人。本文拋磚引玉,有待于領導和同仁予以更完美的斧正。
【關鍵詞】? 資源;人物;實踐;評價;人格
我國基礎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為社會培養有健康人格的人才,尤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奮斗于七尺講臺上的園丁們務必銳意進取,勇于創新,充分應用人類創造出來的文化價值和精神財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讓更多的學子成為道德、倫理、法律、心智、身體全面發展的人。筆者認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格美的途徑雖然枚不勝舉,但采取如下行之有效的教學措施也是明智的選擇:
一、深挖教材資源,突出人格教育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不僅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而且與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完全吻合,它既是學生獲得系統化歷史知識和技能的載體,又是培養學生完美人格的橋梁;同時,從教材的內容選擇、結構類型和細節的取舍,都凸顯了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生動性和啟迪性五大特點,注重“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折射出比較完美的人文關懷,弘揚了高尚道德情操,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我們一定要深挖教材中寶貴的教育資源,深層次感知新教材編寫的宗旨,精心備課,在課堂教學中突出人格教育。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都有取之不盡的人格教育的素材。例如:從為了復國而“臥薪嘗膽”的勾踐到奮不顧身“東山再起”的謝安;從愛國詩人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到明代著名政治家于謙的“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從民族英雄岳飛的“還我河山”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視死如歸的豪言壯語;從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格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到民族愛國主義思想先哲顧炎武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從禁毒先驅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到陳玉成大聲吶喊的“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饒舌也”;還有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先后為國捐軀的方志敏、董存瑞、劉胡蘭、白求恩、黃繼光、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英勇事跡,教師只有善于挖掘這些人格教育的資源,才能誘發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自覺接受靈魂的洗禮,認識完美人格的重要意義。
二、注重人物分析,折射完美人格
教材里出現的歷史人物具有時代的烙印,他們的傳奇事跡和人生經歷都能折射著永垂不朽的真、善、美。例如:既有蘇武、屈原、文天祥、岳飛、秋瑾、孫中山、方志敏、朱德、周恩來、習仲勛等英雄人物,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志向而勇于奮斗終身的精神美;又有毛澤東、鄧小平、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等偉人,他們為了實現解放廣大勞苦大眾的理想,他們擁有公而忘私、矢志不渝的道德情操美;還有徐光啟、司馬遷、張衡、李時珍等為實現科學理想而奉獻一生的科技創新美;當然,也離不開臉朝黃土、背對蒼天的勞苦大眾默默無聞地創造文明的質樸美。筆者在執教類似的知識時,以教材為人格教育的載體,以學生的求知欲望為立足點,合理補充相應的史料類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其中,筆者在引導學生掌握蘇武人生經歷的閃光點時,首先讓他們通過閱讀與討論,初步感知蘇武為了漢匈兩族人民平等相處,為反對民族壓迫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次,通過多媒體補充了如下歷史素材:在公元前100年以后的十九個春秋里,蘇武在北海牧羊一些細節,并用多媒體展示了西安蘇武廟的楹聯:“三千里持節孤臣,雪窖冰天,半世歸來贏屬國。”許多學生一邊觀賞,一邊體會:蘇武十九年雖然托身異域,但沒有忘記自己肩負的外交使命,可謂“精忠報國”的楷模。類似的對歷史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利于學生逐步體驗人格美的真諦:只有與社會責任聯系的人格才是最美的,值得大家發揚光大。
三、優化實踐教學,樹立人格意識
“實踐出真知”是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倡導的至理名言,這也是教師注重實踐性教學的理論支撐點,促使人格教育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得以鞏固與發展。我們不僅要對學生強化理論知識的培養,而且可以讓學生成立歷史教育興趣小組,以利在實踐中樹立人格意識。例如:筆者要求九年級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利用節假日圍繞“我所認識的應變哲理”這一專題開展活動,讓他們認真回顧歷史知識中的應變哲理,緊密聯系現實生活中熟悉的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等情況,從而明白一個人一生中必須經歷的各種機遇、挑戰與選擇,但無論何種選擇,都是人們為了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和適應實現人生理想所采取的應變行為;同時,除了讓學生暢談自身的應變經歷和體會以外,還要講述應變近期和將來展現自我的態度,從而讓學生切實感知歷史的應變哲理就在眼前,并學會運用歷史的經驗分析、解決各種磨難與挫折,注重在實踐中培養自強不息、勤奮好學、勇于拼搏的優秀品質。
四、優化評價機制,促進人格養成
課堂評價既是“三段四模塊”教學模式的壓軸戲,又是衡量是否高效達成三維教學目標的基本尺度和重要保證。尤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不斷優化評價機制有利于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利于學生逐步形成健康人格。筆者認為,首先要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把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緊密結合起來,促使評價凸顯規范化、激勵化、多元化、科學化等特點;其次,不僅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還要評價學生的個性與情感學習能力、道德品質、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當然,評價不是教師的專利,應該鼓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評價,不斷促進學生人格的養成。
新時代的競爭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歸根到底屬于教育的競爭,但愿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想學生所思,給學生所需,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養成獨立健全的人格,讓人格教育在課堂教學中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