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華 常麗 王錦
【摘要】目的 探討中藥穴位貼敷聯合中醫護理干預輔助治療老年眩暈的效果。方法 選擇2018年2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性眩暈患者120例。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實施中醫護理干預,觀察組同時采用中藥穴位貼敷,14天為一療程,比較兩組輔助治療老年眩暈臨床癥狀改善的效果。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頭暈、口干口苦、失眠、五心煩熱、急躁易怒、腰酸膝軟、頭痛等臨床癥狀均得到有效的改善,且與對照組比較改善率明顯更高,形成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藥穴位貼敷聯合中醫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老年眩暈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藥穴位貼敷;中醫護理;眩暈;老年;臨床癥狀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3..01
老年眩暈是指發生在老年人群中以眩暈為主要癥狀的慢性、反復發作性疾病,其病因復雜,常涉及多系統疾病。多數患者對中醫藥治療不甚了解,多會采用西藥進行治療,使用西藥治療后能夠對眩暈進行有效的控制,但長時間服用下去會導致耐藥性越來越強,對患者的胃腸道產生不良影響。本研究對老年眩暈患者采用穴位貼敷聯合中醫護理,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具體情況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0例患者均為本院在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老年性眩暈病例,患者的年齡均在65歲以上,且病程為1周-3年之間。所有患者均符合眩暈的診斷標準,且在隨機的原則下分為各有60例患者的觀察組和對照組,對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分析后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能夠進行對比。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治療其他基礎疾病,同時給予常規治療抗眩暈,實施中醫護理干預。觀察組同時中藥穴位貼敷。中藥穴位貼敷協定方組成:元胡、甘遂、白芥子、鉤藤、杜仲、羅布麻、細辛、黨參、川芎將以上各等按劑量研磨為粉狀,并用新鮮姜汁予以調和。取穴:三陰交、太沖、曲池、肝俞、關元、足三里、隔俞、太溪。每天一次,每次2小時,交替貼敷,14天為一療程。護理措施:評估貼敷部位皮膚情況:過敏體質慎用;房間溫度適宜,關閉門窗,拉好隔簾;藥膏的攤制厚薄要均勻;穴位用75%酒精清潔皮膚;專用穴位貼貼敷取穴準確,貼敷部位整潔。穴位貼敷后需觀察局部及全身情況,若出現紅疹、瘙癢、水泡等過敏現象,立即停止;貼敷期間,應避免食用寒涼、過咸的食物,禁煙酒、辛辣、牛羊肉等。運用中醫情志五行相勝理論進行情志護理,理解并接受患者對疾病的焦慮、抑郁、易怒狀態,積極與患者溝通,依照患者各方面的差異性進行不同的健康教育,使用的手段主要有口頭講解、書面指導、向患者發放健康手冊或是播放幻燈片,也可組織患者聽健康講座。勞逸結合,起居有節,指導或協助適當活動,練習八段錦等養生氣功[1]。
1.3? 觀察指標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治愈:所有表現出的癥狀均完全消失;顯效:所有表現出的癥狀有了明顯的減輕,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有效:癥狀有所減輕,僅有輕微的旋轉感,對生活有一定的影響;無效:所有癥狀均未得到改善,甚至有加重。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20.0軟件處理分析數據,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后,觀察組頭暈、口干口苦、失眠、五心煩熱、急躁易怒、腰酸膝軟、頭痛等臨床癥狀改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眩暈臨床表現為眩暈反復發作,中藥貼敷治療取穴,重在肝腎脾經。運用穴位貼敷療法,有利于經絡氣血的正常運行,改善臟腑的生理功能,并病理狀態進行很好的調整,能夠達到以膚固表,以表托毒,以經通臟,以穴驅邪和扶正強身的目的。中藥穴位敷貼療法藥方中包含的中藥有元胡、甘遂、白芥子、鉤藤、杜仲、羅布麻、川芎[2]。各藥充分發揮作用,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壓,起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同時,在治療老年眩暈中要注意情志護理。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穴位貼敷優勢和療效,講解操作過程,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增強治病信心。
綜上所述,穴位敷貼具有穴位和藥物的雙重作用,給予老年眩暈患者穴位貼敷治療,對患者起到平肝熄風止暈等功效,同時輔以相應的護理,提高其治療效果及治療依從性。該方法無疼痛、安全性高,且操作簡單方便[3]。可有效改善眩暈等臨床癥狀,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并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 ?娜,馮? ?歡.中藥貼敷配合穴位按摩在眩暈病實秘癥患者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J].2017,23(19):101-102.
[2] 崔紅芳.中草藥敷貼聯合川芎澤瀉湯治療高血壓的臨床療效[J].中國處方藥,2018,1(1):110-1ll.
[3] 張蘭萍,趙? ?暉.李慧萍對接受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眩暈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探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18):278-279.
本文編輯:李 豆